武功心法,點擊就送

武術中所謂心法,就是練武用武的大戰略,是我們每時每刻都不能忘記的思考方式。一般對於入室弟子才傳授心法,但是也有很多人因為思考方式暗合心法而被收為弟子。筆者習形意拳時,發過誓心法不傳六耳。但是事實上心法不是具體文字,就算知道了,也未必領受得了。師父傳授心法,而徒弟聽得雲里霧裡的,這是常見的情況。

但是心法是幫助很大的,不管哪行哪業,學生如果能很好的領會老師的教義,都會被贊為「深得心法」。明白了心法,就相當於明白了拳法背後的邏輯,很多東西老師還沒教自己都能領會大概意思。可見心法之重要。

有武術興趣但是不得其心法的人,其實還有一條路可走。就是參閱書籍,因為就算中國武術的理論,都是從傳統文化里演變來。

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解釋在《中庸》里,形意拳心法的體現。

《中庸》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是孔子重孫子思的作品。其文流行於漢朝,闡述儒學思想,以前有文化的形意拳家常用這篇文章講解拳理。

首先,我們都知道「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那麼「庸」是什麼意思呢?「庸」是平常平凡不突出的意思。我們常說「庸醫」,「庸才」,「庸人自擾」。很顯然在中國文化里,才能不突出的人是不受待見的。但「中庸」的「庸」並不指才能平常,而是指「平常心」。

「中庸」是心態,士人君子不但要心態要不偏不倚,還要不為所動,時刻保持冷靜。沒事大呼小叫,少見多怪,就會心神不定,沒辦法體會技藝的微妙之處。

這種心態不是人前做做樣子,就算獨處一室,心法也不能忘。《中庸》開篇即提出:「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就算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君子一樣是「戒慎」而「恐懼」的。保持中庸的心態,為的不是面子,而是不讓外界輕易干擾自己。排除干擾,心態就能放平,練武能品勁,能練出細節來。而比武時有中庸的心態,就不會對方的節奏帶著走,遇到危險不會慌亂。可見確實是「不可須臾離也」。

在心態平常的基礎上,又要學會客觀冷靜的看待事物,不能有偏見。《中庸》上寫:「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學會平常心,就能注意到細節,但是看到人和事,還是不能輕易下結論。看到有人跟自己觀點相同,不要一下就去贊同。看到有人跟自己觀點不同,也不能一下就去反對。親近的人或者自己有所不足,不要去找借口。自己如果有長處,也不要沾沾自喜。面對困難危險要坦然面對,不能逃避。這就是「喜怒哀樂而不發」,就是「中」(心態不偏不倚)。而在發表自己看法的時候,也不能過頭。就事論事,不能上綱上線,這就是「發而皆中節」。

形意拳的心法秘而不傳,但是其中的道理中庸就都講明白了。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秘密,武家引以為傲的心法,漢朝時就廣為流傳了。


推薦閱讀:

中華武術南拳北腿之北腿
李小龍有哪些武術成就?
悲乎.武術之衰落
為什麼一群不懂傳統武術的人會反對傳統武術的東西,哪怕有足夠的事實證明?
MMA徐教頭KO太極雷掌門——中國武術不能打嗎?

TAG:中國武術 | 傳統武術 | 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