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盲目崇拜」現象

《霸王別姬》這部國產電影,熟悉的人應該很多吧?這部電影的優點很多人說過了,我重點說說這部電影的缺點。

首先,49年之後的部分不行。抗戰期GCD也有戲曲團,還作過抗戰題材的戲劇,不至於到聽不懂京劇的地步。並且抗戰前的民眾喜歡聽戲,參軍的人又是民眾的一部分,這些人全都是不懂戲的?小部分人鼓掌就能帶動大部分人鼓掌,這麼多人沒有會聽戲的太扯了。

WG時期段小樓的妥協多少有些突兀。

小四這個角色塑造的也不好。老師打人本質是為了讓學生好好學習,防止偷懶,不過舊社會打人太嚴重了,就跟上了癮一樣,小癩子就這麼被逼上吊自殺了。小四本來可以用來展現新舊時代差異,結果被塑造成了一個白眼狼。這樣一來反倒弱化了矛盾,跟新舊時代差異沒關係了。(有些人可能要說「這是體制問題,什麼樣的體制出什麼樣的人」,你小時候的老師打過人沒?學生可以隨意頂撞老師?)

再有一個,篇幅限制導致的觀感問題。比如菊仙的孩子流產後,讓段小樓遠離程蝶衣。這地方沒有代入感。程蝶衣抗日階段救過段小樓,菊仙當時還說救出來之後就離開段小樓。在這之後程蝶衣也沒做讓菊仙難堪的事,菊仙還讓段小樓遠離程蝶衣,難道她忘了程蝶衣救段小樓了?雖然劇情設定是過了幾年,可觀眾看來里只是一小會兒的工夫,這段時間可能會有程蝶衣讓菊仙難堪的事情,使得那份恩情隨著恩情隨著時間推移被慢慢磨盡了。不過電影沒有表現出來。

這種劇情跳轉過快,導致欠缺代入感的地方還有幾個,不過這算是電影相比電視劇的缺陷了。很多電影都有這問題。

比如《大話西遊》,前面大都在惡搞,至尊寶與紫霞仙子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以至於結局的煽情沒完全轉變過來(我覺得至尊寶喜歡上紫霞仙子所做的鋪墊不夠,《月光寶盒》就應該改改情節,重點添加紫霞仙子的戲份,然後《大聖娶親》結局看起來才更有感覺)。估計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導致當時票房沒到預期(其實票房在當時來看並不低,《月光寶盒》和《大聖娶親》都是1995年香港十大賣座影片之一)。

再說說戲劇,當年「萬人空巷」的京劇如今卻沒落了,為什麼?曲高和寡了?GCD的鍋?可是如今老年人(即便是戰後出生的老年人)大都很喜歡聽京劇,他們的品味高大上?並不是,京劇之所以火,是因為那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娛樂之一。如今娛樂多樣化,是因為如今節奏慢吞吞的京劇不適應時代了。而老年人如今也喜歡聽京劇,是因為他們年輕時喜歡很多人都是這樣,不會忘記自己年輕時喜歡看的東西。

個人認為,戲劇的沒落和影視的崛起關係很大,不過影視可以說是戲劇的一部分吧,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也是京劇。(當然具體分類我不太懂,有興趣的自己了解)

然後再說說盲目崇拜。《霸王別姬》主人公被盲目崇拜某人的極端粉絲迫害,可諷刺的是,現實中《霸王別姬》卻有一堆那樣的極端粉絲,誰說不喜歡《霸王別姬》就噴誰。

這類粉絲大家應該看過不少吧?你要說不覺得不好看,要麼說你「看不懂」,「閱歷低」,「水平低」等等之類,要麼直接罵你。

不光《霸王別姬》,還有其他電影,其他藝術作品,或者藝術家,都是這樣。舉幾個例子,電影《教父》《2001太空漫遊》,動畫《攻殼機動隊》《星級牛仔》《eva》,漫畫家手塚治虫、FJ等人的漫畫等等,你要說不覺得這些作品好看,這些作品的部分粉絲就會噴你。罵人的話也大致相同,什麼「你看不懂」啊,「你沒腦子」啊之類。

試問,這些人和HWB有什麼區別嗎?M不是神,也會犯錯誤;那些藝術家同樣不是神,那些藝術作品也不是神造出來的,也有不完美的地方,為什麼不允許別人不喜歡呢?

並且他們也不是不允許批評所有所有作品,他們批評自己所認為的爛作時可是毫不含糊,誰要是反駁他們就給誰扣上NC粉的帽子,指責誰不允許批評。【即這種人通常是雙重標準,一邊不允許別人批評自己推崇的作品,一邊批評其他作品】類似於

那麼這些人為什麼不允許別人批評這些作品呢?主要是因為皇帝的新裝」效應。

這些作品通常口碑好,或者拿過什麼什麼獎,並且好多還比較冷門,吹這些作品可以顯得自己見多識廣,好像自己跟那些水平差不多了一樣。這種現象其實是缺少心理認同感的表現,越缺少心理認同感,就越想秀優越,好像自己品味高別人一等。

這種情況通常是閱歷少,缺乏自信。我以前閱歷少的時候也不敢批評那些口碑很好的作品。

舉個例子,《教父》。被不少人稱「男人的聖經」的電影。

說句「沒覺得有多好看」,被噴「看不懂」,「沒腦子」是常有的事。

先說一下,小說作者馬里奧·普佐寫《教父》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錢。即《教父》其實也是商業作品。不過商業本來就沒有什麼錯,只是很多有「小眾優越感」的人硬要把商業和藝術分割,嚷嚷商業作品沒有藝術。

普佐有五個子女,生活壓力很大,他坦陳寫作通俗小說的初衷是因為「我生活在貧困中,那是幫助我寫作的誘因之一,那是我的生活的出路」。寫《教父》時,普佐已經45歲了,他說:「我已經厭煩當藝術家了,此外,我欠親戚、金融公司、銀行以及各式各樣書商和高利貸者共兩萬美元,現在確實已到了成熟得不必循規蹈矩的時候了。」普佐用3年時間寫完了《教父》。

有人說要等三四十歲再看才能懂,如果真的需要三四十歲,那麼豆瓣分數不會這麼高。

我關注過一些吹教父的,不少都是高中生大學生。說出來的話也沒看出多麼有閱歷來的樣子。

推薦一篇影評《教父》,沒有什麼電影是非看不可的。

看看那位影評人的父親,沒看過「男人的聖經」照樣活的好好的。再看看網路上的人,這也說明越不成熟的人越愛秀優越裝成熟。

其實《教父》的內涵並沒有多麼高深,需要三四十歲才能看懂。他表達的內涵其實挺直白的,就是在講父子,家族,繼承的故事而已。

現在來看也許算不上多好,不過在70年代應該算非常厲害的。

但即便如此,個人看來還是一部被過譽的《電影》,因為吹它的人實在太多了。

滿分10分的話,個人給8分(個人打分比較嚴格,8分不算低了)這裡提一下 個人對虛擬作品的評價標準

很多捧教父的人也並非真的喜歡《教父》,只是想通過捧《教父》來證明自己成熟了而已。

畢竟《教父》有一大堆人吹需要一定年齡閱歷才看得懂,大家一看,吹《教父》可以顯得自己成熟,也跟著吹「皇帝的新裝「是最漂亮的。

再舉個例子,《EVA》

如今沒那麼多人吹了。當初二次元社區遍地都是吹eva的,把它吹多麼多麼有內涵,誰要說不好看就噴誰「看不懂」,「智商低」。要是讓他們講有什麼內涵,他們就在那吹宗教神學啊之類。

其實吹宗教神學的這些人,同樣沒看懂eva。

以下摘自「庵野秀明訪談」

人研: 電視上經常有人拿出EVA的講解書之類的東西。庵野導演自己是不是很奇怪那些書是怎麼來的呢?

庵野:這個嘛……他們真有空。

人研:(爆笑)

庵野:我只是對他們如此費盡心機地尋求答案,找不到答案的話會如此不安而感到意外而已。其實隨你怎麼解釋都沒關係(笑),因為動畫內容本身就沒有一致性,製作的時候就刻意沒讓內容保持一致。謎題方面的是不可能保持一致的。一部分是精心地設置了一些暗示,一部分則是做完才發現搞砸了。然後一直這樣下去,最後就覺得雖然搞砸了,不過就這樣吧。觀眾高興就行。把原本不合理的東西硬給它編出一個解釋來,這麼做的人高興就行。然後我就想能不能以此為賣點呢?除了這個好像就沒其他賣點了(笑)。

人研:您剛才說您對心理學感興趣,所以才會在EVA中引用基爾克果的《致死的病》嗎?

庵野:我沒看過那個。

人研:沒看過!?

庵野:只是引用了一下。

人研:我還以為是導演喜歡才引用的呢。

庵野:那種東西看了一會兒就看不下去了,實在看不懂。當然在瀏覽的時候也揣測過一些東西。如果把那種語言全部記住的話,自己肯定會像個聖人一樣(笑)。

人研:以基督教為基礎也不是因為喜歡?

庵野:完全不喜歡啊。基督教什麼的完全不懂。只是讓動畫有個氛圍而已(笑)

以下摘自《eva官方解惑書》

問題20:EVA中有宗教的意味么?

回答20:沒有。EVA不是,並且從來不是一部宗教動畫並且沒有包含任何直接的對於現實中宗教的解說。它所包含的猶太—天主教元素只是用來講述故事的一個工具,不是別的。十字架形的爆炸、卡巴拉生命樹、以及所有其他的宗教要素確實出現在了EVA中,但請記住非常重要的一點:EVA是一部科幻作品不應該被太嚴肅地看待。我認為押井守(《攻殼機動隊》和《機動警察》的導演》非常正確的解釋了在動畫中的宗教要素:「用在動畫中的宗教要素是原型的需要,不是出於宗教原因,而是基於意識形態和文學靈感。」

最後,在2001年舉辦的動畫OTAKU大會上,副導演摩砂雪被問及EVA中出現的基督教的意義。下面是他的回答:在日本有許多超級機器人動畫,而我們想製作一部基於宗教元素的與他們區別的動畫片。因為基督教在日本不太普遍我們認為它具有一種神秘感。

EVA的製作人員沒有一個是天主教徒。在EVA中沒有真正的天主教意義,我們只是認為一些天主教的象徵看上去很酷。

再說說「動畫製作委員會

其實這也不是eva首創的,它只是第一取得重大成功的TV動畫。以下來自日文維基百科:

「製作委員會制度因1988年動畫電影《風之谷》《阿基拉》而出名,被廣泛應用到動畫電影,1992年的《無責任艦長》是首次採用動畫製作委員會制度的TV動畫,後來《eva》採用該制度取得重大成功後被廣泛採用」。

簡單說,所謂的「宗教神學」只是借鑒個框架講故事罷了,跟所要表達的內涵關係不大。這種借鑒在其他作品也很常見,就好像《海賊王》里的九蛇島就融合了古希臘神話和《西遊記》里的女兒國。

「藝術源於生活」,藝術作品大都是借鑒了現實生活或者古人的想像。只是eva借鑒的「宗教神學」看起來高大上一點而已。

也就說那些喜歡噴人「智商低」彰顯自己優越感的人同樣沒看懂eva(甚至都可能沒看過eva),只是聽說eva有內涵,就跟著大家吹eva罷了。

後來吹eva的人太多,很多人拿eva黑其他作品,招致很多漫迷反感,以致最近幾年吹的人沒那麼多了。(其實他們當初吹eva,是因為當初他們只知道eva。)

不過很多人一邊反感別人跟風吹《eva》,一邊又跟風吹《攻殼》,吹青漫。其實這些人還是沒明白「跟風吹eva的粉絲」錯在哪。

皇帝的新裝 內涵是諷刺跟風人云亦云的。

中國也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可是很多人連這都做不到,還嚷嚷自己看內涵,其實他們根本不懂什麼叫內涵,
內涵是反思自己的東西」,不是秀優越的東西。

主觀評價就是自己的個人看法而已,犯不著上綱上線。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沒有誰比誰高人一等,硬要說的話,表達自己內心主觀看法的人比盲目吹捧的人高一等。

【盲目跟風吹捧,還不允許別人不喜歡才恰恰暴露了自己的不成熟。】

並且跟風吹一些作品的人通常也會跟風黑另一些作品(比如很多國產片),以此來跟另一部分群體劃清界限。

當然還有一種極端粉絲,不是因為皇帝的新裝」而跟風,而是太喜歡而不允許批評。比如也有人是真心喜歡《教父》《eva》等作品,也有人真心喜歡沒「皇帝的新裝」效應的作品。

不過如果這些作品沒有「皇帝的新裝」效應,通常有很多敢於說出缺點的。所以這裡就不舉例子了。

不過因為太喜歡而不允許批評,同樣是錯誤的。

那麼如何避免這種錯誤呢?需要大家一致引導

如今很多大V批評如今ACG圈風氣不行,其實那些大V們也是從「盲目黑熱門」以及「不允許別人批評自己喜歡的作品」過來的,有些大V至今也沒改變這種現象,他們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卻沒看到自己當初(或現在依然有)的缺點

其次
,提升閱歷。
通常來說,作品看多了,通常會變理智,不允許批評就很少了。

莎士比亞名氣大不?托爾斯泰批評莎士比亞「刻意的矯揉造作",「在玩弄文字遊戲」。

但是,允許批評也不代表要一味的支持批評。因為批評也可能是錯的。如果覺得對方觀點是錯的,就拿出論據來反駁。

如果一味的支持批評,誰對批評有不同意見誰就是nc粉,那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成了「閉嘴,我們在討論民主」了。

最後提醒一下,這篇文章講的是「盲目崇拜」,所以只講了極端粉絲,不過每部作品都是都理智粉的,希望大家不要誤解。

推薦閱讀:

陳丹青為牧師馮君藍策划了攝影展:「在人的身上,看見神性」
男生可以有多壞?
一個自私的表哥,傷害父母,親人還利用我母親的身份信息貸款,該怎麼應對這種人?
你遞給我的華枝正春滿
如何對待自己內心的陰暗面?

TAG:人性 | 批評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