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智化臨床實踐》讀書筆記(第三章-第四章)

嬰兒心智化的發展:

如果一個嬰兒沒有與他人的關聯,那麼她就不可能有思維。

心理是由外而內發展的,人際間的過程被轉換為個人內部的過程。

3個月大時,嬰兒就知道任何不因他們的行動而變化的事物都屬於外在世界。

母親必須表明她向嬰兒傳達的並不是她自己的感受,而是她對嬰兒狀態的覺察。

如果母親善於跟隨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會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與母親的聯合注意活動中,發展處較大的辭彙量。

前心智化模式:

心理等價:內在世界等同於外在世界。

佯裝模式:內在和外在完全脫離。

父母的情緒訓導策略:

意識到自己和孩子的低強度情緒;將孩子的負性情緒看作親密關係或教育的機會;承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用辭彙標記他們的情緒;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設定行為界限,並對應付引發負性情緒的情境進行有關目標和策略的討論。

心智化諮詢:

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就像是對嬰兒的心理狀態有意識的父母所做的那樣,在一個仁慈但具有挑戰性的關係中進行心智化和促進心智化。利用注意和想像,我們必須發展出準確而豐富的心理表徵,對心的描述永遠保持開放,同時留心不要陷入偏見和反移情的歪曲之中。心理諮詢確實是一種教學的關係,因為它的特徵就是隨因性反應、內隱和外顯的心智化互動,在這些工作中,我們的病人可以利用我們的表徵能力去提升他們的自我感知,從了解自我和令自我被了解的過程本身就提升了對自主性的感知。

心智化的神經生物學:

三種社會學習類型:模仿學習、指導下的學習以及合作學習;

杏仁核對於面孔線索來說是極為敏感的。

鏡像神經元:實施一個動作和觀察同類實施相同的動作都會激活同一個神經元。我們通過一種能再次體驗他人行動意義的「內在行動」來理解他人。

鏡像神經元活動也會表現在聯合感官知覺中:「我們不僅僅只是看到了觸碰,而且也通過一種自動化的聯結,即將其和我們自己對觸碰的體驗聯繫在一起,從而理解了(對方的)觸碰。」

社會認知不僅僅是去思考有關他人頭腦中的內容,而是去使用一種「鏡像機制」,賦予我們一種體驗層面的洞見來知悉他人的頭腦。

共情超越了簡單的情感共鳴,還需要個體時不時「隔離」自己的視角。

心智化情緒所需要的是對感受進行工作,鑒別、調節並表達感受。

自閉症的嬰兒會更少將視線集中在眼鏡蛇,而是更多集中在嘴部區域,而且一般而言,會更為關注面孔的特定特徵而非整個面孔,深圳對面孔本身也會表現出比其他人更小的興趣偏好。

自閉症嬰兒在自發地開始和一位社交伴侶協同注意放慢存在嚴重的缺陷。難以使用個人代詞。

我們共享的社會性大腦和文化保證了人與人之間有著相似的意向和目的,使得每個個體的心理能夠通過其他個體的心理而存在。


推薦閱讀:

三四歲的孩子有性意識嗎?
姐控是什麼樣的體驗?
你遇到過的上帝對你開的最大的玩笑是什麼?
有哪些令你心酸的欲言又止?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