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很抱歉,我還沒好起來」 | 什麼事都怪自己你還真上癮了嗎

這是 新世相(thefair2) 的第 248 篇文章

這是一個「反雞湯」文化流行的時代,人們反感脫離現實的勵志和毫無邏輯的樂觀,轉而追求讓人認清現實的「負能量」。

反雞湯的宗旨大概可以總結為一句話:不要怪罪環境,不要找其他理由,假如你覺得自己不夠好,那是因為你真的不夠好——聽起來很殘酷,卻有一種奇怪的振奮作用。

朋友圈一度流行轉發這些殘酷口號,每個人都表現得像個硬漢,有著苛刻的自我要求,透著放棄之後的堅強。

給自己澆一盆冷水、打自己一記耳光,很多時候,這些負面認知的確有用。打擊讓人清醒,知道自己沒做好,有想要做得更好的動力。問題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我們需要通過苛刻對待自己才能變得更好?以及,對自己苛刻是永遠適用的嗎?

我從一位生病的同事那裡想到這個話題。因為舊病複發,她最近頻繁地請病假,每一次都帶著巨大的歉意。到第四次,她說:「下午我帶著電腦去醫院。真的非常非常抱歉,一直都沒能好起來。」

我們可以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出了問題,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的問題。但是,我們必須為此而自責嗎?

經常對自己懷有不滿,在很多時候有正面意義。它是來自自我的逼迫和催促,時常提醒自己應該更努力,更好。

慢慢出現了一種普遍的情況:愧疚、負罪和自責非常流行, 變成了一種「癮」。

母親生病,你卻沒法在身邊照顧;工作成果沒讓老闆滿意;拒絕一個幫助;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依然單身;(甚至包括)被簽證官拒簽……很多人把這些正常的「壞事」發生的原因歸咎到自己身上,進而覺得自己不爭氣,對自己「恨鐵不成鋼」。輕易地給自己判刑。

你用「不夠好」來懲罰自己,用不合理的態度討厭自己。

一個原因是,你陷在極端的消極情緒里,把總結教訓的過程變成了認定自己「我不夠好」的過程。

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自我嚴苛常常暗含著盲目的自大:你認為自己可以操縱那些無法控制的事,可以做到你能力之外的事。比如,一個追求事業的職場新人因為沒有完成艱巨任務而陷入巨大的沮喪和自我失望中,是忽視了經驗和客觀條件的限制,過分自信。

英國心理學家溫迪·德萊登把負罪感描述為「思考的敵人」:「當你為自己的行為而自我抱怨時,你就無法從經驗中學到東西。」

不合理的評判永遠無法成為改變的動力。這很像自己判給自己的一場冤案,伴隨打擊而來的往往也會有委屈。而人怎麼能依靠承受委屈而變得強大呢?

我當然不是在鼓勵一味地安慰、同情自己,也不是在鼓勵人推卸責任。我要說的是,人應該對自己懷有一種清醒的體諒

那些極容易自責的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自責有時候是面對壞處境的最容易的方式。與積極行動起來改變現狀相比,自責花力氣最小,帶來的滿足感卻最強。

清醒的意思有兩種。既要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又要敢於承認自己沒有錯。

「清醒的體諒」不是泛濫的同情。它的意思是,明白困境是平等的,人人都會遭遇挫敗,挫敗很平常,不值得大驚小怪。同時,也要了解能力的局限,你不可能勝任所有事情。

就像面對一個處在困境中的朋友,你一定知道應該在基於了解事實的基礎上提供安慰和幫助,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妄加評論:「都是因為你不夠好。」

但在面對自己的時候,人卻狹隘了。

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容易同情別人,唯獨不肯放過自己。

別把愧疚感當成美德,也別讓過度的責任感成為你的軟肋,這隻會讓你積累越來越多的「不勝任感」。

人不需要通過懲罰自己來成長,因為負罪感是樂趣的敵人。美好的動力應該來自「怎樣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我簡直太糟了怎麼辦。

多試著用正確的聲音對自己說話。這樣你就知道,當壞事發生時,你是做那個哭著說「對不起我不夠好」的人,還是成為那個遺憾地說「我做不到,下次再試吧」的人。

後一種顯得更有韌性。

攝影師 Marta Bevacqua 的作品

原文發表於:「很抱歉,我還沒好起來」 | 什麼事都怪自己你還真上癮了嗎

關注微信公眾平台:新世相(thefair2),第一時間跟我們一起改變潮水的方向。

倡導有物質基礎的精神生活

文章兼顧見識與審美

也許長,但必定值得耐心閱讀

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家的自媒體組織"文藝連萌"發起者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推薦閱讀:

為什麼毒品會讓人上癮?
如何評價網劇《上癮》?

TAG:上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