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做真實的自己》 王曉雅心靈講座實錄

做真實的自己 | 曉雅心靈講座實錄

其實談到真實的自己,我覺得「真實」在現代社會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國。因為我們中國的文化,經常是人情文化,每個人似乎都在活在一個巨大輿論之中,這個輿論很多都是「別人」的觀點。

但是我們從小到大都生活在別人的想法當中,別人的期待當中。好像從我們記事以來到後來慢慢長大之後,情不自禁地每個人慢慢都學會了戴面具,學會了用一種面具之後的假象,來跟所有人交際。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家裡人就開始對我們有期待,到後來我們長大上學,老師可能也會對你有期待,甚至身邊的同學,以及我們接觸到的朋友,也會對你有期待。

等到我們在長大工作之後,可能單位的領導對你也會有期待。那可能有了家庭以後,你的另一半,你的老公或老婆對你也會有期待;以後有了孩子,我們對自己又多了一層要求,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媽媽,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爸爸。

於是在這麼多種的期待之下,我們很容易會為了別人而生活。為了讓爸爸媽媽滿足而成為他們眼中的好兒女,為了讓老師們滿足而去成為一個好學生,為了讓領導滿足,而去成為一個好員工。

在滿足別人期待的過程中,我們情不自禁地會在潛意識裡追求完美,我們想要把自己打造成別人眼中的完美形象。可是這個過程,我們追求得很辛苦。

因為很多別人的期待,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比如講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其實大部分是因為父母自己對自身的狀況不滿足,父母自己的夢想沒有實現,於是會把這個夢想傳承給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夠替他來實現。所以那個期待,是父母對他自己的失望。

我想很多人都經歷過,在自己的夢想和父母的期待中糾結徘徊。

也許你嚮往自由的生活方式,可是父母卻希望你找個穩定的工作;也許你喜歡畫畫或攝影,可是父母卻堅持認為公務員才是最好的選擇... ...

有的人很多人從小習慣了按照父母的意思生活,長大之後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很多成年人對自己現在的人生不滿意,最常聽到的抱怨是「我沒有一天是為自己而活的」。

但是當你問他說「如果你可以為自己而活,你想要怎樣的生活?」他們往往是沒有答案的。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很多人的一生,就是在這樣的委屈和無奈當中度過的。

很多人會害怕成為真實的自己,因為潛意識裡會有一種擔心,如果把我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別人會不會不喜歡我。我們有一種巨大的擔心在裡面,所以我們一直在扮演,扮演一個我們理想中的形象,扮演一個別人期待中的自己。

其實,我們之所以害怕成為真實的自己,是因為我們自己也不喜歡那個真實的自己。我們甚至都並不願意去看真實的自己,因為會看到瑕疵,會看到弱點和黑暗面。因為我們不喜歡這些瑕疵和黑暗。

於是我們在「害怕瑕疵」和「追求完美」的路上,越走越遠了。在這條路上,我們對自己的評價開始遠離真實,不再客觀。

我在過去的答疑當中,發現一個很有趣的規律:很多人在談到自己過去取得的成就和榮譽的時候,都會自動地歸結於自己的努力,而忽略運氣的成分,也忽略別人的協助,以及外在大環境的趨勢等等。但是涉及到過去所受的委屈或不如意的時候,又非常自動自覺地把所有失敗和痛苦的原因,全部歸結於外界的因素,認為是環境的不公平,是別人的用心險惡啊,或者是碰巧運氣不佳,總之就是和自己沒有關係。

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很容易走進「受害者」的角色,因為覺得所有的不開心,都是別人造成的。這樣會讓我們進入到一種局面,就是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一切,沒有能力讓我們自己外在的壞境真正隨著自己的心境二轉。因為大家已經把那個責任推卸掉了。

就像有一些女孩,經常抱怨說自己的婆婆很難相處,對們卻看不到,自己不夠關心又挑剔。可是她看不到,其實她自己也對婆婆很多要求,自己也很缺乏對老人的感恩,把婆婆的付出當作是理所當然。

所以在這樣的狀況當中,當我們把自己的責任撇清的時候,其實也同時失去了改變眼前狀況的能力。因為既然不是你造成的,你怎麼可能改變它呢?於是我們會陷入一種死胡同,就會很容易變成祥林嫂,只知道抱怨和自憐。對眼前的局面卻於事無補。

類似這樣的狀況,我們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每一次遇到問題,我們習慣把手指拿出來,指向外面,說「都是你們的錯,都是你們讓我痛苦、讓我失敗、讓我難受」。我們管它叫「向外指責的手指」。

但是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大家開始認識到,哦,原來我也有責任,並不全是別人的錯的時候,很奇怪,很多人都會習慣性地,把那隻「向外指責的手指」,180度調轉,開始指向自己,變成「向內指責的手指」。進入到另外一種極度的自我批判當中,「都是我的錯,我就是怎麼糟糕,我為什麼這麼無能?我怎麼可以把我的生活變成這樣?」

當我們離開那個「完美的自己」、「光明的自己」的時候,很多人會情不自禁,跌到另一個極端,完全陷入「黑暗的自己」,去完全地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

這樣兩種相反的極端思維,其實都不是真實客觀地看待自己。

所以我們鼓勵大家的是,不要把手指指向外邊,但也不要把手指指向自己,而是把手指放下。因為問題的關鍵不是挑錯,挑是你的錯還是我的錯?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客觀地看待自己?我們如何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真實的世界並不是完全糟糕,也並不是完全完美。

就像真實的我們一樣。我們沒有辦法變成一個完美零瑕疵的人,我們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有快樂健康的時候,也有低落脆弱的時候。

就像曾經有一個很有名的關於佛陀的故事。說在佛陀托缽行走的過程當中,碰到有一個修行人請教佛陀說,「請問佛陀,我怎樣才可以變成一個完美的人呢?」佛陀說,「你本來就是完美的。這世界的一切都是完美的」。那個人就很不理解,說「怎麼可能呢?怎麼可能都是完美的呢?」這個時候,有一個駝背走過來了,是很深很深的駝背。那個人就說「你看他,背已經駝成那個樣子了,他那是多麼的可憐呀!他怎麼可能是完美的呢?」佛陀笑了笑說,「你看,這是一個多麼完美的駝背呀!」

所以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完美的概念。完美並不代表沒有任何的瑕疵。而且在這個二元對立的世界,其實一切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

即使是2500年前成佛的陀佛,開悟的佛陀,也依然無法成為所有人心中的完美形象。依然有人不喜歡他,也依然有人在批判他。即使是開悟的佛陀,也沒有辦法讓所有人都滿意和喜歡,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所以當我們放棄討好所有人,當我們放棄去滿足別人所謂的那些飄渺的期望的時候,我們就離真實的自己就更近了一點。當我們願意開始,不強迫自己成為完美的時候,我們便有可能給這個巨大的束縛松一點點綁。同時一定提醒自己說,黑暗的那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有缺點的那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客觀地看待自己,接受真實的自己,是人生幸福的第一步。那當我們可以慢慢地更多接受自己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著去溫柔的堅持。

比如說父母的期望,也許爸爸媽媽希望一個女孩子,一定要找一個很有錢的男人,是因為他們的意識裡面認為,這樣才能保證我女兒的快樂,那是他們的思維方式。那對女兒來講,如果你不認同父母的觀念,是OK的,我們可以不認同父母的觀念。但是請接受父母的愛,接受父母愛的同時,拒絕他的觀念。

做真實的自己,並不一定會傷害其他人,只要你能夠溫柔的堅持、有耐心地堅持、沒有情緒的堅持。

雖然這個過程是有挑戰的,但比起我們經過一番努力之後,獲得「可以真的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真的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那種巨大的快樂,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所以也祝福大家越來越接近真實的自己,越來越寬容自己,也寬容這個世界。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女生過三十是不是很難有可能遇到自己真愛了?
和巴基斯坦男人結婚的中國女人就沒有好結果的嗎?
婚姻的本質
和男朋友感情較好但兩個人一衝動的時候特別容易鬧分手,可否用結婚來解決這個問題?
如何看待這個視頻中,如果離婚要孩子還是要房子,男的都說房子,女的都說孩子?

TAG:婚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