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死後為什麼要燒一七,三七,五七,七七紙?

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做七,死後每隔七日,做七一次,稱「做七」。做七應備牲醴菜肴奠祭。倘遇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稱「撞七」,提前一日半夜做七。死後第七日稱第七日稱「頭七」,俗以死者此日始知己死,亡靈將歸宅哀哭, 故於午夜後即哀哭致祭至中午,前延請道僧誦經,開魂路,舉行法懺。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干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說認為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上望」是指在死者去世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裡人舉行哭祭的儀式,白天要燒「頭七」,以後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

「一七」,即人死後七日,喪家舉行隆重儀式,設靈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燒紙箱焚楮鏹,請僧道誦經、拜懺。

「二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祭奠,燒紙楮,請道士誦經等。

「三七」,亦稱「散七」,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稱謂,或上墳焚香接亡靈回家,家中設奠。

「四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焚紙楮進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儀尤重,這天,喪家舉行祭奠,焚楮燒紙,請僧人、道士放焰口。親友也攜紙錢、錫箔元寶(也有送現金)助祭,喪家要辦酒席招待。有的扎紙紮,焚祭亡靈,紙紮有樓閣房宅,內置錫箔元寶;有金山、銀山,山上飾草木鳥獸,祭禮時,將這些紙紮拿到墓前焚化。有的這天出嫁女兒挑酒食回娘家祭奠。

「頭七」由兒子辦理,

「二七」為小七,

「三七」系出嫁女兒負責,

「四七」也是小七,

「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

「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

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以縮為二十四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天,中間每隔二天為「七」即為二十四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做七除上壽者照七七四十九日為尾七外,未上壽者即俗所謂「死人快過日」,一般多自二七起短為六日,因此實則做尾七為第四十三日。也就是說頭七是死後第七日子時,就是現在的第六天23點至第七天凌晨一點,就是「6天尾7天的頭」。

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的意義:人死到陰曹地府後,共有十位王官(陰府之檢察官)和四位審判官,其職是:將亡者提詢,以生前所作所為,善善、惡惡、加以偵訊,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過前七殿:第一殿秦廣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 、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 殿閻羅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兒女燒七,希望父母在陰間能安然舒適,過王順利。

做七拜明王,查 其生前| 「善悪」的行跡,四十九天後移送陰曹法院經四審,每十日為一旬,調審一次:一審,(頭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審,(二旬,第六十九天) 李氏判官;三審,(三旬,第七十九天)韓氏判官;四審,(四旬,八十九天)楊氏判官;再過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燒百天(叫做短百天,長周年),再 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燒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燒三周年拜,轉輪明王后、決定如何投生,轉入來世。



1、壽終正寢,告別,停喪:一旦老人進入彌留之際,需將其移到正屋明間的臨時床上,然後火速告知最親近的兒女孫輩們回家來,看上最後一眼,即告別。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

待老人真正咽氣後,要趁身體尚熱給死者沐浴更衣,邊穿邊呼喚親人穿衣、伸手、登鞋……並用手將死者眼閉上,嘴合攏,謂「整容」。然後將其抬於靈床上,靈床用兩條長凳上橫門板而成,逝者仰面朝天,身體上蓋上白紙。

找中間有方孔的古銅錢,用紅線穿其孔,打結,塞人死者口中,再把絲線系在死者兩耳上,此所謂「噙口錢」。烙薄餅,分3-5個一組,連同部分麩皮,分別裝入死者兩袖內,用生麻綁住,傳說這些麩皮、薄餅是專供死者靈魂過螞蟻山而準備,不然會多受折磨。死者多放在門板上,面蓋白布,枕頭事先用麥秸裝好,刺有雄雞圖案的「長鳴雞枕」,枕邊放穀草,謂「招魂草」,草邊放白紙剪成的「招魂幡」,之後燒紙焚香,家屬號啕大哭。

門前插白幡,以示鄉鄰。逝世後,一般都要停屍1-2天,等完成以下程序後再埋葬。停喪緣由,一是為親人弔喪,瞻仰遺容,二是農家認為,陰司「小鬼」往往有「誤拿」,停喪1-2日,如「小鬼」誤拿,死者靈魂或會被放回。

2、報喪:報喪是人死後的第一個儀式,由司儀(主持人)安排三服以內的晚輩或同輩,通過各種方式把老人逝世的消息告訴所有的親友和村人。收到報喪通知的人只要方便就會趕來。報喪也稱「通喪」,孝子遣人持孝布向親友們報告死訊、死因及葬期,出門在外的子女及親友要及時奔喪,弔喪,問明死因,靈前跪叩,出嫁的女兒要一路哭著而來,近門前時,在家的女兒和媳婦要出門迎哭,見面後抱頭痛哭,引致靈前一同嚎哭。

3、弔唁、哭悼:前來弔喪之人,需戴孝哭喪,孝服一般由主家提供。親友來吊,孝子迎接,陪同哭悼,謂「陪孝」。男子弔喪,先叩拜作揖,跪伏叩頭,連哭三聲,沒有詞;婦女哭喪,涕淚交流,嚎啕大哭,有調有詞,謂「嚎喪」。該哭的人不哭,被認為不知禮,不孝順。所有客人來吊,孝子孝女們要陪著痛哭,但客人行禮時不許哭。

親友奔喪,要攜禮弔喪,叫「上祭」。分兩步:送葬時,只需帶燒紙、香箔、蠟燭即可;第二步是上五七墳時,禮品要重,有:點心、油果、白面饃饃、壽桃之類,現在用現金、輓聯、花圈等,並在其上書祭者的姓名。

4、哭喪(潑湯):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5-7次。在村前或村頭田地里樹立一個靈牌,由潑湯的人引領挑著米湯罐子到田地牌位前燒紙、澆湯,晚輩們跟在隊伍後面嚎啕並跪拜,目的是送老人升天后順利進入,用迷魂湯堵住鬼神的嘴巴。最後一次潑湯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隆重的,所有的晚輩和兄弟姐妹小者都要跟隨潑湯,後輩多便是浩浩蕩蕩顯示其家族龐大有規矩。

5、守靈:老人亡故後,孝子孝女端坐或蹲在地上,不能坐凳子及高處,日夜不離亡者,謂「守靈」。死者頭前置一盞用麻油或棉籽油作燃料的油燈,為「長明燈」,還放有祭果、薄餅及一個瓦盆(俗稱「老盆」),「老盆」底部要鑽眼,有幾個兒女鑽幾個眼,順序由長到幼。孝子們不斷在「老盆」里焚香燒紙。老盆旁放一隻碗,俗稱「遺飯碗」。孝子用餐務必先向「遺飯碗」里盛添少許,出喪時置籃內,放墳頭上。靈堂地面上撒著麥洋等,守靈期間兒女們不能吃葷的食物,只能吃饅頭豆腐之類的素食。

6、入殮: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入殮又稱「殮棺」或「合棺」,也即將死者裝入棺材,是送葬前的最重要的一個儀式。其過程是:先將棺底用石灰鋪上薄薄一層,按死者的年齡向棺底拋撒錢幣(古幣或現在的硬幣,也可是類似古幣形狀的紙錢)。再將五穀(麥、谷、豆、黍、芝麻)撒人棺中,孝男孝女取凈棉絮蘸水為死者擦洗面部,謂「凈面」。之後緩慢將逝者置人棺中,兒女們環繞著棺材看上最後一眼,嚎啕大哭方止。

入殮時有屬相犯忌之說,某些屬相的人不能在那一刻面見。

7、出喪、指路、摔老盆:出喪是殯葬儀式中最隆重的一環。午飯後,主持人呵聲震天,鄉鄰抬棺出正屋門,稱「起靈」,送殯親友匯齊,哭聲連成一片。孝子持引魂幡,披麻戴孝,按長幼羅列,用白布拉靈,其他親眷、親友依次按輩份,親疏排列於後。

此時,主持人持一柳木棍子,送交長子手中,長子站在凳子上面朝西方,一邊手指西方,一邊說「爹啊(娘啊),西方大路去吧!」,連說兩三聲後昏厥,由主事者攙扶。

送葬隊伍出發前,主事者將老盆用力在館前摔破,挎藍(內放遺飯碗)小孩在前引路,吹歌班及旗牌執事隨後,男眷步行在靈柩前,女眷在靈後或騎馬或坐車,浩浩蕩蕩,繞街出村。

8、下葬: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至墓地後(女眷一般不到墓地)將棺木置入墓穴,喚死者兒女調正向口(棺材大頭所向位置),放「長明燈」於棺前,棺上放「陰陽瓦」(瓦上寫死者姓名,字、生卒年月),孝子繞墓穴分左右各轉3圈,向墓穴扔土,燒「回頭紙」,向鄉鄰親朋叩首感謝。

親人散開後,要將孝服迅速脫掉回家。由鄉鄰將死者掩埋,堆起墳頭,出喪結束。

9、送紙馬,送盤傳:殮棺結束,掩埋過後,夜深人靜之時,孝男孝女們要持紙紮的「送魂馬」和「牽馬童子」等至村外,紙紮的動物們面向西方,人前放一個桌子,由主持人喝令兒女晚輩們逐一祭奠叩拜後,主持人開始念念送行詞:一里路,一爐香,一盞明燈照西方,西方大路明黃輝,我將亡人免一罪,楊柳枝,順水漂,我送亡人第一程,直至9——18程。(現在由於時代原因已簡化好多)

最後將其焚化,洶洶大火中,兒女們邊哭並默念「親人走哇」「親人走哇」,此俗稱「送魂」,好讓長輩順利升天。

10、護墳: 埋葬後的前幾天里,由孝子們親赴林地(墓地)看護墳墓,叫守墳或護墳。一般要帶上豆秸和高粱桔、黃草等,點燃,燃燒有聲響,把逝者的衣服等一同點燃。

11、圓墳:自古中國喪葬習俗中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逝者逝世3天後,由兒女們到墓地為父母圓墳。擺上供品、祭奠完後,開始環繞墳頭上香(插香),然後是踩院子(畫陰宅宅基)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12、燒七及五七: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三次,即:一七(被三天圓墳所代替)、三七、五七(現在只燒單數,曰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五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其中,五七活動是最隆重的,所有親友們要隨禮,用紙紮的各種現代化傢具和設施齊全,鮮花、花圈等,一同送至墓地前,將隨葬品燃燒後,最隆重的哀悼才算結束,其中要注意的便是有几子不燒幾期。

13、喪服: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孝子要穿孝帽、孝衣。孝布分「大孝」、「小孝」、「花花孝」。死者的兒女和妹妹要破「大孝」(約兩丈白布)。侄兒、侄女為「小孝」(約6尺白布),其餘為花花孝(約一尺白布),系帶白頭繩。孝子賢孫所穿孝服,有孝帽子,白腰帶。不鎖邊,沒有扣子,製作粗糙。孝子腰系麻絲,拖拉著鞋子,謂「披麻戴孝」。孝子的手中還要持有一根柳木棍子,棍子上用白紙包裹。

14、守孝禁忌:老人亡故後,謂「孝子帽壓住了頭」,從掩埋至「七滿」(即七七四十九天),孝子、孝女或穿孝衣或臂戴黑紗,不理髮刮須,每隔七天,帶鞭炮、紙箔。香、燭、饅頭,到墳前祭典,謂「燒盡七紙」。守孝當年,春節不貼紅對聯,元宵節不挂彩燈。

15、燒百天(百日祭)、燒周年(周年祭)、燒三周年:人死到陰曹地府後,共有十位王官(陰府之檢察官)和四位審判官,其職是將亡者提詢,以生前所作所為:善善、惡惡,加以偵訊。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過前七殿:

第一殿秦廣明王

第二殿楚江明王

第三殿宋帝明王

第四殿伍官明王

第五殿閻羅帝君

第六殿卞城明王

第七殿泰山明王(百度+問老一輩)

兒女燒七,希望父母在陰間能安然舒適,過王順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跡,

四十九天後移送陰曹法,經四審,每十日為一旬,調審一次:

一審,(頭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

二審,(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

三審,(三旬,第七十九天)韓氏判官;

四審,(四旬,八十九天) 楊氏判官;

再過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燒百天(叫做短百天,長周年),再拜

第八殿平政明王、燒一周年拜,

第九殿都市明王、燒三周年拜,

轉輪明王后、決定如何投生,轉入來世,方真正可以長眠於地下了。


燒「五七」是民間喪葬習俗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五七」即人死後第三十五日,傳說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此夜亡靈要回到陽間的家「省親」。

按照傳統,人死了之後的紀念儀式是很有講究的。剛死的時候是做七——就是從剛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斷七。之後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漸漸的拉長距離,再大的哀傷也該漸漸的淡了

這些之中,五七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說死了的人會在這一天回家,最後看看他的家人,然後去投胎,或是去陰司居住。為什麼選死了後的第三十五天呢,鄉下有這樣的說法:一開始魂靈渾渾噩噩的,沒有離開身體,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了,等過了一個月,他想起來卻發現身體里的骨頭都鬆開了,再也起不來的時候,終於真正意識到自己是真的死了,於是那個魂靈長嘆一聲,爬出墳墓,來和家人做最後的告別。想知道人死後這些日子都幹什麼了

五七祭奠活動格外隆重,親友都要前來弔祭,最後還要焚燒親友為亡者準備的紙人紙馬、靈屋花轎、城垣橋池和用火紙做成的「包袱」等物品,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 的生活。

五七的儀式很講究,要在靈堂擺一桌菜,倒上酒倒上茶,在生前住的房間里擺好洗臉水和洗腳水,在生前睡的床上放好生前常穿的衣服——總之就是為他最後一夜的休息做好準備。到晚上10來點,召喚的儀式就開始了(怕他忘了回家么?),大兒子拿著燈籠(怕他看不清夜路么?)爬到靈堂的屋頂上,掀起三張瓦片(??),向著夜空大叫幾聲「爹爹你回來啊~~」之類的話,餘下的人則在梯下跪成一排,該哭的哭,該叫的叫。

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為這一次則是為活人祈禱。念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簡單說說吧,人死後第一天魂魄出竅脫離軀體,是最痛苦的,一般需要十六至二十四個小時,也就是八至十二個時辰。

第二天過金雞嶺,就是生前殺過雞的人在此路過會遇到被殺雞的鬼魂,個個綱觜鐵爪,來報前世被殺之悢!

第三天過野狗山,就是此人生前殺死的狗的鬼魂在此等候報前世被殺之仇。滿嘴鋼牙把此人的鬼體撕成碎片。

第四天到豐都城。

第五天上望鄉台最後再看看自己生前家鄉。

第六天過奈何橋??。

第七天到一殿閻羅那裡去接

受審查,家人這時燒紙錢給你,好上下打點。

從此要經過三七二十一天的審訓,案件基本明郎,法官宣布休庭,這時家人燒紙錢給你買點補品,補補多日疲備不堪的身體等候五殿閻王的終審判決!


頭七,一種中華民族的喪殯習俗。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從死者卒日算起,喪家每隔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燒紙祭奠,共有7次,俗謂「燒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較重要,親朋也要送來些紙、燭。此中還有一個「回煞」(又名「回殃」)儀式。舊俗以為人死後其魂魄猶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陰魂要回家一次,具體時間由道士推算。屆時,喪家把香燭酒食擺好,男人遇到問題的時候,方法最重要,晚上激情,硬度不夠好,時間也不長,微,新關注一個N三個K最後跟數字28,科學方法處理才是最好的。在地上鋪一層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檢驗死者回來的足跡。

死後每隔七日,做七一次,稱「做七」。做七應備牲醴菜肴奠祭。倘遇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稱「撞七」,提前一日半夜做七。死後第七日稱第七日稱「頭七」,俗以死者此日始知己死,亡靈將歸宅哀哭, 故於午夜後即哀哭致祭至中午,前延請道僧誦經,開魂路,舉行法懺。

「三七」,亦稱「散七」,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稱謂,或上墳焚香接亡靈回家,家中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儀尤重,這天,喪家舉行祭奠,焚楮燒紙,請僧人、道士放焰口。親友也攜紙錢、錫箔元寶(也有送現金)助祭,喪家要辦酒席招待。有的扎紙紮,焚祭亡靈,紙紮有樓閣房宅,內置錫箔元寶;有金山、銀山,山上飾草木鳥獸,祭禮時,將這些紙紮拿到墓前焚化。有的這天出嫁女兒挑酒食回娘家祭奠。

三七五七是民間常見的祭奠習俗。其大致內容是:人死後,親屬每七天設齋會奠祭(或稱追薦)一次,前後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間俗信對此尚有種種講究,如第一個「七」稱頭七,例由兒子為亡父(母)設木主焚紙錢,延請和尚誦經;二七則請道士還受生經;三七、四七俗稱「散七」,可由外甥、侄輩來做;五七倍受重視,另有「回煞」儀式;六七由女兒備酒飯,無女則由侄女;七七稱「斷七」,由喪家供奉酒菜祭奠,並誦經除靈等。事實上,做七習俗並不是儒家所倡導的傳統喪葬禮俗的內容。


頭七由兒子辦理 燒紙錢 燒香 備牲畜菜肴奠祭

三七由女兒辦理 燒紙錢 燒香

五七由出嫁孫女辦理 燒紙錢 燒香

七七為滿七 由兒子辦理 燒紙錢 燒香 備牲畜菜肴奠祭

白天之後 燒香祭祀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


舊時漢族喪葬風俗叫「做七」。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你知道人死後為什麼要做七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靈異風水吧!

頭七

往生的人,生天的人(人在這一生中有大善,死了以後生天),生天跟往生都沒有中陰,不必做七!但是一般人業障習氣深重,他要是墮惡道,墮三惡道,或者來生還能投胎到人道,但是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不是富貴人,是個普普通通的人,都有中陰。中陰一般存在四十九天,就是七個七。中陰每隔七天他有一次變易生死,也就是說他每隔七天的時候,有一次很大痛苦!

在這個時候給他誦經、念佛,或者給他修懺法,迴向給他,能夠減輕他的痛苦,這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說的。所以做七是從《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來的,你去讀這個經,就知道了。所以人決定不能自殺,自殺那真是痛苦極了。為什麼?凡是自殺而死的,就是中陰身每七天他又要自殺一次。

他不是一次就了了,沒有了,每七天要重演一次,很痛苦!比方上弔死的,每隔七天他要去吊一次;服毒死的,每隔七天他就要去服毒一次。所以在這個時候,家親眷屬給他修福,他能減少這個痛苦,或者是不受這個痛苦。

如果沒有家親眷屬給他修福,他就決定不能夠避免的。這是佛給我們說的。七個七,你要是懂得佛法,七個七都要做,不能說選擇幾個,其他的可以不做,不可以。為什麼?他七天有一次變易的痛苦。我們在經典裡面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念佛誦經迴響給亡者是最大的好處。

做七,這經上講得很清楚,七分功德,我們做七的人自己得六分,亡者只能得一分,所以做七的時候,最好請七個法師,七個法師的功德他只能得一分。做七佛事要能真正有大利益,做法事的這些人,真誠心去做,他得的利益大。

如果照著儀規去誦經拜懺,心地不誠,他得的利益很少。怎麼心地不誠?這一面念經,一面拜懺心裡打妄想,心不在焉,他得的利益很少。如果這個亡靈在世脾氣很大,性情不好,誦經不誠懇的人,他會找他麻煩。鬼跟人一樣,一些厲害的人,你要得罪他,他就找你麻煩,他報復你。性情溫和的就算了,就不找了。

所以,凡事都有因果!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是真理。佛法裡頭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有「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像我們種個水果樹,這個大家最明顯的,你種棵桃樹,桃核是種子,因!

因種下去,它長成樹,因就變成果;果又結桃,桃裡頭又有桃核,這是「轉變不空」;「循環不空」,因果循環,這是說這個不空;「相續不空」。所以它有三個現象:轉變、相續、循環,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離因果。


人死如燈滅,一切如燈光幻影,生死隨緣,南無阿彌陀佛,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