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完美記錄驚人的細節!這張日全食照片是怎樣誕生的?

在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天文現象里,日全食可以說是最有名的了。且不說在日全食期間可以進行很多有價值的科學研究,光是憑肉眼看,也足以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種震撼的感覺一輩子也不會忘。那是一種靜謐卻充滿力量、平靜卻氣勢磅礴的美。尤其是用小雙筒望遠鏡觀看,太陽的外層大氣日冕,就像給太陽戴的頭紗,縹緲靈動;輕紗飄舞,於萬籟俱寂中彷彿能聽見仙樂飄飄。

作為攝影師,眼見這樣的震撼場景,當然想把它拍下來,把這份感動傳遞給所有人。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任務。太陽的日冕,從內向外,亮度變化非常大。從太陽表面起,到向外延伸4個太陽半徑的地方,日冕的亮度變化超過 1000 倍。要知道 4 個太陽半徑在空間中不過只有 1 度,伸直手臂豎起小拇指,你看到小拇指的指甲蓋寬度就差不多那麼大。在這麼小的範圍里,超過 10 檔光圈的亮度變化,更別提其中蘊含的無數驚人的細節,把這些都拍下來,是很不容易的。

題圖就是最近這次 2017 美國日全食的照片,圖片拍攝:王樂天,後期處理:章佳傑。照片中不僅記錄了極其巨大的亮度差異,而且展現了驚人的細節,從太陽磁場影響下日冕的紋理,到月球表面的隱約的紋路,清晰地展現在畫面中。在這篇文章,以及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中,我將會詳細解析我是如何得到這張細節驚人的日全食圖像的。

首先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這超過 10 檔光圈的亮度變化,如果加上中間遮擋的月球、日珥、玫瑰色的色球層,那更是達到 14~15 檔。通常的民用數碼相機,對攝影可用的寬容度大約在 7 檔左右,所以這樣大範圍的亮度,很難用一張照片記錄下來。所幸,現在數碼相機拍攝照片非常簡便,我們可以拍攝多張不同曝光的照片,後期進行合成,從而記錄下超大動態範圍的場景。這樣的技術稱為 HDR 技術。

HDR 全稱 High Dynamic Range,意思是高動態範圍,針對明暗對比非常大的場景,也能夠清晰地展現出不同亮度的層次。在攝影中,一般通過包圍曝光的手法,拍攝不同曝光量的許多照片,對場景中不同亮度的部分都進行正確的曝光。然後通過計算合成,得到一張整個畫面曝光都合適的照片。在一些場景中,合理運用 HDR 技術,可以增加很多戲劇性效果,讓畫面充滿衝擊力。

完美記錄驚人的細節!這張日全食照片是怎樣誕生的

(一些採用 HDR 手法拍攝處理的風光照片)

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在日食中應該怎麼曝光呢?有很多大牛已經總結出了一些經驗,比如著名的日食攝影師 Fred Espenak 在他的網站上寫過一篇文章How to Photograph a Solar Eclipse") !important;">給出了非常好的參考曝光參數。比如採用 F8 的光圈,100 的 ISO 進行拍攝,那麼拍攝日珥 1/1000 秒的曝光,拍攝內側的日冕需要 1/250 秒,拍攝 4 倍半徑處的外側日冕需要 1 秒的曝光。根據這樣的參考數據,我們可以從 1/1000 秒開始,每次增加 1 檔曝光,一直拍到 1 秒,完成一組包圍曝光的拍攝。一般來說,為了後期效果更好,往往需要重複拍攝多組,通過之前文章《星野攝影降噪(1):基礎知識》和《星野攝影降噪(2):對齊疊加》中介紹的知識,將多張照片疊加從而減少雜訊的影響,以便後期合成的時候能得到更乾淨的畫面。

完美記錄驚人的細節!這張日全食照片是怎樣誕生的

(一組包圍曝光的照片)

有了這樣一組不同曝光值的照片,那我們怎麼知道最後畫面上某一點的亮度值到底是多少呢?之前的文章《亮度響應與HDR基礎》中提到了一個概念:相機的亮度響應。亮度響應(Intensity Response)是從膠片時代就有的一個概念,簡單地說,相機/膠片的亮度響應,就是指拍攝場景的真實亮度與成像後像素亮度/底片密度之間的關係。最理想情況下,我們希望這個亮度響應是個線性的關係。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無論一個場景原始的亮度是多少,如果場景入射的光亮度變成了 2 倍,那成像後的像素值也應該變成 2 倍。在這種理想情況下,兩張曝光不同的照片,僅僅通過簡單的乘除運算就可以互相轉化。事實上,攝影師們熟知的倒易率,正是以此為理論依據的。

但是我們的相機並不總是這樣理想,當光線太強或者太弱,我們拍攝的畫面就會一片死白或者一片死黑,攝影師會說畫面過曝或者欠曝了。這說明相機的亮度響應並不總是線性的。一個典型的膠片的亮度響應曲線如下圖所示(圖片來源A PRACTICAL GUIDE TO USING FILM CHARACTERISTIC CURVES") !important;">) 圖中第一排是正片的響應曲線,第二排是負片的響應曲線。可以看到,在曲線的左側和右側,曲線都偏離直線的形狀。一般來說,負片的線性範圍比正片要大的多,通常在 7 檔左右。

完美記錄驚人的細節!這張日全食照片是怎樣誕生的

(典型膠片的亮度響應曲線)

不同曝光照片上,同一個物體(意味著實際亮度不變)的像素值不同,如果把這些像素值和曝光量畫在一起,也會形成一條曲線。經過推導我們可以知道,這條曲線,就是相機亮度響應曲線的一部分,經過平移得到的。如下圖左所示,

完美記錄驚人的細節!這張日全食照片是怎樣誕生的紅黃藍三條曲線分別是圖像中的三個點,不同曝光量是橫坐標,不同曝光量下的像素值是縱坐標。這三條曲線經過適當平移,可以拼合成一條完整的曲線,如下圖右所示。

(像素值曲線經過平移得到亮度響應曲線)

由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斷,如果我們收集場景中不同亮度的物體,把他們的像素值曲線畫出來,然後經過適當平移,可以拼湊出一條完整的曲線,這就是相機的亮度響應曲線。在文章《亮度響應與HDR基礎》中我們推導出這個平移量,其實就代表了這個物體的真實亮度。我們在拼湊計算相機亮度響應曲線的過程中,已經把每一點的實際亮度給計算出來了。下圖是採用這個演算法計算得到的日全食場景下各個點的真實亮度,從色彩標尺可以看出,這個場景中亮度差達到了 12 檔光圈。

完美記錄驚人的細節!這張日全食照片是怎樣誕生的

(日食照片的亮度圖像)

以上就是 HDR 背後的原理,實際上現在很多軟體都可以自動實現上面的過程。比如在 Photoshop 中,我們可以從菜單的【文件】-【自動】-【合併到 HDR pro】來啟動合成 HDR 的過程。軟體會根據拍攝時候的光圈、快門、ISO 等參數,計算照片中每一點的曝光值,自動計算相機的亮度響應曲線,然後得到每一點的真實亮度。

完美記錄驚人的細節!這張日全食照片是怎樣誕生的

不過普通軟體實現的過程(比如在 Photoshop 中合成)往往已經包含了 HDR 的另一重要部分,色調映射(Tone Mapping)。

完美記錄驚人的細節!這張日全食照片是怎樣誕生的


推薦閱讀:

舊影瑣憶·毒氣戰陰影下的英國嬰兒
曬一曬你們手機里最捨不得刪的一張照片吧。?
為什麼西方人很少拍「到此一游」式的照片?
德國真的滿大街都是帥哥嗎?

TAG:照片 | 日全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