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帶魚孩子」等搞笑事件可以刷爆網路?

這張孩子們觀察魚的照片之所以火遍網路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好笑,因為這樣的生活中的小細節本身並沒有太多值得挖掘、引人深思的內涵。那這張照片為什麼這麼搞笑呢?我想用大師的觀點從這張照片來說說它好笑的原因是什麼。

相聲演員鄭好在小劇場說單口相聲時提到過相聲界老人教育新人怎麼把觀眾逗樂,把包袱抖響。鄭好說一個好包袱要讓觀眾聽到後感受到意料之外,細品味又在情理之中,這樣的包袱段子才能讓觀眾回味無窮,會心一笑。鄭好對笑的解讀非常的精準和通俗,如果再從理論上提升一下,就需要運用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論笑》一書中對笑的理解。

為何「帶魚孩子」等搞笑事件可以刷爆網路

這個輕鬆愉快的話題本來不應該這麼嚴肅的去解讀,但我發現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對笑的理解實在太深刻,完全可以用來分析這張圖片的笑點究竟在哪裡。更重要的是這張圖片紅遍網路以後出現了兩種聲音,有的人覺得好笑,有的人覺得不好笑。如果單純的解釋笑點,不需要運用柏格森的理論,因為正確的道理大多是殊途同歸的;但如果要解釋為什麼有的人覺得不好笑,就離不開柏格森在《論笑》中的觀點。所以各位讀者老爺不要被下面三個柏格森的理論所嚇倒,這仍然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為何「帶魚孩子」等搞笑事件可以刷爆網路

一、笑是「機械的僵硬」和「生命的靈動」之間產生的強烈對比

柏格森認為生命是不斷流動的、靈動的,所以人需要不斷的改變去適應生活;如果生活中出現了需要變化的情況,一個人仍然保持機械的、僵硬的固有動作,就會產生不和諧,進來帶來強烈的對比和轉折,這就是笑的來源,也就是「意料之外」。

在這張圖片中,四個寶寶認真觀察小魚的神情與鯉魚男孩的茫然形成對比;四個小盒與那個巨大的不鏽鋼臉盆形成對比;四條小小的幾乎看不清的觀賞魚與那條碩大的鯉魚形成對比;小盒內觀賞魚的靈動自如與鐵盆內的死鯉魚一動不動的狀態形成對比。這張圖片充滿了各種鮮明的對比,因此它具有很多笑點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鮮明的對比呢?原因在於孩子的粗心爸爸的「機械性」和「僵硬」與「生活的流動」產生了不和諧。孩子的父親解釋他為什麼把這麼大的鯉魚教給孩子,是因為孩子沒有表達清楚,爸爸以為什麼魚都可以,也不理解帶上魚去學校觀察的意義。孩子爸爸那天正好釣到很多魚,鯉魚反正也不好吃,就拿給孩子讓他玩。

爸爸沒有意識到孩子需要魚的目的是在學校的教室里觀察魚的外形和在水中遊動的姿態,他仍然抱著一慣的給孩子玩具的心態把這條魚拿給兒子去玩。這一個「玩」字就顯示了柏格森所說的「機械性」和「僵硬」,爸爸沒有考慮到教室課桌的大小限制、教學目的等流動性變化,不做出適當的改變,按著一慣方式去做事,這是圖片中各種強烈對比產生的根源。

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笑料,比如路中間有個坑,別人都繞過去,大家不會笑,如果有人沒有觀察路面,仍然機械的前進掉入坑裡就會引發大笑。比如晚清社會風雲激蕩,專制帝王統治搖搖欲墜的時候,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仍然機械僵硬的保持封建社會的種種「文人習氣」,沒有對激變的社會環境做出調整和適應,就會產生穿著長衫、站著喝酒、一言不合就之乎者也等與眾不同的行為,讓「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為何「帶魚孩子」等搞笑事件可以刷爆網路

孔乙己是機械性行為與社會流動產生衝突的典型代表,因而可笑。

但是笑過之後,我們應該吸取這位粗心爸爸的教訓,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狀態的流動性,需要根據實際做出各種及時的改變去適應,否則就會產生柏格森所說的「機械僵硬」與「生命流動」的不和諧,那麼種種笑點就會層出不窮。如果這種笑點對孩子來說是「茫然無措」或認為自己與別的小朋友不一樣,就會對孩子產生大人無法體會的傷害。

二、笑具有明確的社會性和功利性

柏格森認為:要理解笑,就得把笑放在它的自然環境里,也就是放在社會之中,因此笑具有社會性。美國學者羅伯特·普羅文通過對笑的長期研究發現:「人類的笑聲僅有10%--15%因笑料而起」。他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們發笑不單是對笑料的回應,更是一種社會性反應

孩子是這個社會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和動力。人類乃至自然界都有對幼兒的關愛和寵溺。很多正常的行為如果由小孩子來做往往具有無窮的笑點。另一方面廣大網友在看到帶魚小孩的趣圖笑過之後,紛紛回憶起自家小孩或自己小時候類似的各種搞笑趣聞,這個話題變越來越熱。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小孩,每一個成人也都是孩童時代成長的,帶魚小孩的這次好笑的經歷觸動了社會的」萌點「,引起了笑的社會性反應。

這張照片由孩子的老師拍攝,先是在家長群里流傳,然後擴散到網路社會,這也說明了照片中的兒童趣聞笑點具有社會性,這是它走紅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笑是一種不能動用感情的心理狀態

這張帶魚上學的照片紅遍網路以後有各種反饋,大多數是哈哈哈哈的笑聲,但也有很多人表示」心疼寶寶「,覺得不好笑,替孩子委屈。

出現兩種觀點,有人覺得不好笑的原因正是柏格森指出的,笑的最大障礙是情感,笑的前提是抑制情感。帶有情感的笑我們稱之為冷笑、嘲笑、苦笑、哂笑,然而這些都不好笑。

如果有的家長看到這個帶魚寶寶的後腦勺,感覺到了寶寶內心的不愉快和「絕望」,就會觸發情感。甚至自己的孩子有過類似的經歷受到了心理上的傷害,家長們甚至會感同身受,不僅笑不出來反而會很心疼。

為何「帶魚孩子」等搞笑事件可以刷爆網路

這是因相貌極似馬雲而走紅網路的「小馬雲」范小勤,當我初次見到這張照片,我也哈哈大笑,因為確實太像馬雲,而且相貌喜人。然而當我得知小馬雲的父親截肢,母親從小患小兒麻痹症,又不幸被牛戳瞎一隻眼睛,奶奶患老年痴呆症。全家五口人只靠59歲的父親支撐這個貧困的家庭時,我再看到小馬雲的照片就真的笑不出來了。這就是人類情感對笑的阻礙,想到這個孩子的苦難遭遇,有情感的人還怎能笑得出來?

看到這張帶魚小孩照片卻笑不出來的那些人,正是我們社會中情感細膩,富有同情愛惜憐憫精神的人。當然我並非批評這些看到寶寶的大鯉魚笑出聲的人,我也是其中之一。這件事很可能只是他漫漫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當他長大後看到這張因為爸爸粗心而讓他火遍網路的照片,相信他也會哈哈大笑。但年幼的他更可能感到委屈,甚至會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取笑,這種取笑正是大人們的思維帶給孩子的。

你看照片里其他寶寶們都在全神貫注的觀察自己的小魚,稚嫩的孩子並不覺的這位帶著大鯉魚的同學有什麼可笑之處,如果看到照片的家長把這種成人笑點傳遞給孩子,進而造成別的小朋友受到傷害,那可笑的正是我們這些不稱職的大人!所以我雖然也哈哈大笑,但由衷的敬服那些看到帶魚寶寶卻笑不出來的人。



為什麼只是普普通通的孩子上幼兒園帶錯了魚的事情,卻能夠刷爆網路,我想是因為它的主角是孩子,也讓大家看到了我們當年小的時候的一些無奈與尷尬,不由會心一笑。「帶魚孩子」和爸爸去哪兒一樣,因為它的主角都是孩子,備受關注。在孩子身上,我們一方面看的是孩子的點滴成長與進步,另一方面,也懷念的是我們當年的天真無邪。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計劃生育的開展,哪怕現在倡導二孩政策,孩子也是家中的寶,家裡的旋轉中心。越來越關注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發展。再窮再苦,也要讓孩子上好的幼兒園,給孩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讓孩子能夠和其他同學一樣,那個小朋友有啥,自家的孩子一樣有什麼。這也是網友們替寶寶感到心酸的原因吧。爸爸,老師讓帶的是觀賞魚,你怎麼讓我帶鯉魚呢?

很多人都覺得父親的這個無意的錯誤舉動給孩子帶來了尷尬,而看客們也覺得十分搞笑。但,就我而言,我覺得這是一個巧妙的機會。

假如我是這個幼兒園的老師,我很高興,因為孩子帶來了不一樣的魚。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要帶一樣的魚?假如同學們都帶來金魚,而這個孩子帶了虎皮魚,同樣都是觀賞魚,因為不一樣,是不是依然會尷尬呢?假如同學們同樣都帶金魚,別人都帶小型的金魚(10cm),孩子帶了大型的金魚(25cm),因為不一樣,是不是依然會尷尬呢?假如魚都一樣,魚缸呢?魚缸里的小石頭、小植物呢?為什麼我們要一樣?!

儘管很多人都說我們的教育是在流水線工廠上培養流水線產品「人才」,但這僅僅是教育的錯嗎?難道不是因為我們所有的人這種模式化的思想嗎?從幼兒園開始,因為學魚這種生物,所以我們要給孩子都帶觀賞魚,甚至是一樣的小金魚(購買方便),我們讓帶了別的魚的孩子感到尷尬,我們抹殺了帶了別的魚的孩子的獨特性。

如果孩子都帶了一模一樣的小金魚,我們的孩子只能像照本宣科一樣,只能認識課本上的小金魚與生活里的小金魚。其他的魚呢?我們就只能在課本上看那個平面的枯燥的圖片了。而假如孩子們帶來了不一樣的魚,哪怕就像是這個事件里的。我們的孩子才能夠真實地認識魚這種生物,知道魚不僅有觀賞的、還有食用的,不僅有大的、還有小的,不僅有時活的、還有死的。快看,魚鱗不僅僅有很薄的透明那種,也可以很厚,不僅有金色的魚鱗,也可以有白色摻黑的魚鱗。這樣的一堂課,才能夠真正的生動。我們的孩子能夠嘰嘰喳喳討論這些不同,我們的孩子能夠認識到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繽紛多彩,我們讓孩子主動的接近這個世界,能讓孩子從魚中體會到不同與生死。這,不才是教育該給我們孩子帶來的東西嗎?(ps:而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帶魚的孩子因為它獨特的魚反而成為一個耀眼的明星,會得到大多數孩子的羨慕,我不是倡導特意去造就不同,不是倡導不同耀眼後帶來的攀比)

我替教育心酸,因為網友朋友們和大多數的家長們並不樂於看到孩子的獨特,因為老師也並不樂於促進孩子的與眾不同。所有的人都讓孩子陷入了尷尬,其實孩子是個性化的,是我們這些所謂的有著智慧的大齡人教了孩子尷尬。多麼可笑,與眾不同就要尷尬,為了不尷尬,我們不得不和他人同步,不得不保持一致,不得不隨波逐流。就事件里的這種學習化的環境而言,並不是在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不需要走主流路線。只有當我們在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良好的品格的時候,我們需要走主流路線,讓孩子這個個體社會化、規範化。只是當我們在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孩子的身心與健康發展的時候,請給我們孩子留下個性化發展的空間。



這是因為我們大家都有相似的經歷,小時候的我們最是聽老師的話了,老師讓幹什麼就幹什麼了。這個小朋友帶了魚回幼兒園沒有帶錯,雖然他帶的魚是一條有幾斤重,可以紅燒燜燉的魚而不是跟其他小朋友是一條小小的很漂亮的觀賞魚。

再加上照片拍出來的效果就讓人覺得這是一張有故事的照片。好笑之餘又勾起大家的童年回憶。就好像我讀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吩咐大家要帶桶回學校搞衛生,那時候的我朋友就記下來。回去就跟媽媽說:媽,老師說要帶一個桶回去搞衛生媽媽你幫我找一個吧。我媽聽了以後就問我是怎樣的桶大的還是小的,還是塑料的?我就跟媽媽說老師沒有講啦。於是,媽媽就給了一個家裡不用的保溫桶給我帶回學校。最後,我也帶去學校了,但是很悲劇的是全校就我一個帶保溫桶,其他的小夥伴帶的都是紅色的塑料的小塑料桶。那時候真的感覺很傷心覺得所有人都笑我的。現在想起來真的覺得自己好傻,如果是現在的我肯定是寧願不帶被老師批評也不帶這樣的桶回去。

長大的我去看小時候的我,覺得小時候的自己太在乎老師了,小時候的自己把老師看得比爸爸媽媽還要重要,有一丁點會讓老師失望的事情都不會也不敢去做。其實會這樣都是因為我們怕自己在老師的心目中的形象受損怕老師不喜歡自己,小時候的我們很簡單,就只想讓老師讓別人喜歡自己覺得自己是個好學生。就因為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才會讓「帶魚孩子」刷爆網路,因為我們曾經也是「帶魚孩子」。

現在的我是一位幼兒園老師,所以看到「帶魚孩子」也是倍感親切,感覺自己就是「帶魚孩子」

的老師。雖然現在的我由「帶魚孩子」變成「帶魚孩子」的老師。在我的班上也有這樣的經歷,幼兒園每個月都會讓孩子把棉被帶回家洗,於是就跟小朋友說:小朋友回家叫爸爸媽媽放一個裝棉被的袋子到書包里,記得叫爸爸媽媽放一個袋子到書包里,裝棉被用的。第二天,班上就帶了各種各樣的袋子有真的是裝棉被的袋子、有很小的塑料袋、裝禮物的袋子只要你想得到的袋子,班長上的孩子都帶了,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袋子真的是哭笑不得。最後沒辦法只好用一卷卷的紅色膠帶幫小朋友綁好被子帶回家,雖然綁了好久。其實有這樣的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師,沒有考慮到小朋友的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老師這樣說他只會記住袋子其他的很容易被忽略,就好像你跟她說:老師好不好,他只會記住最後一個字「好」其他的他們都記不住也不了解。吸取這次的教訓從此以後,班上的老師有什麼事情除了跟小朋友說外還會發校訊通跟家長說,家長其實也是班上的一員特別是幼兒園的家長,只有家長工作做好了老師的工作才會順利展開。「帶魚孩子」會出現就是家長工作沒做好,家園共育家園合作才是教育之道,與家長的溝通沒溝通好即使你在學校教的再好,家長不配合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的。



帶魚孩子的事情確實很有一定代表性,給我們很深的啟迪,因為一個孩子在自己的幼兒園活動中,做出的事情真的叫人很驚喜,我說的驚喜是有我的道理的,因為我從這件事情裡面看出一些其他孩子和家長沒有的東西,下面我來說一下:

為何「帶魚孩子」等搞笑事件可以刷爆網路

第一、孩子的思維是靈活的,他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完全陷入那種邏輯學的思維,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做這件事情,這樣的靈活思維,是很多孩子已經沒有的思維模式了。

為何「帶魚孩子」等搞笑事件可以刷爆網路

第二、這個孩子的爸爸媽媽絕對值得我們點贊,我相信這位孩子的爸爸媽媽,並不是不知道這件事情,但是他們選擇的是默認,他們選擇的是讓孩子自己去發揮,他們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

為何「帶魚孩子」等搞笑事件可以刷爆網路

第三、孩子的行為,看似很幼稚,但是大家不要忘記,這個孩子選擇的是真正的生活中的魚類,而不是觀賞性的魚類,這說明孩子接觸的是生活,得到的是自己的真實想法。

為何「帶魚孩子」等搞笑事件可以刷爆網路

第四、周圍的孩子基本都是固定的模式,他們沒有超越老師和家長的想法,更沒有任何自我判斷的意識,這點上來說,帶魚孩子真的是很聰明,很可愛。

為何「帶魚孩子」等搞笑事件可以刷爆網路

我們的孩子需要一個成長的空間,這點很多的家長都明白,但是實際在做的時候,就不是這個樣子了,家長固定的思維,社會固定的模式,使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循規蹈矩,做不出一個自己的決定,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娛樂節目上面,那些孩子基本都是幾個步驟,賣萌、才藝表演、繼續賣萌。

我們在看著這些孩子表演的時候,其實看不出一種悲哀嗎?這樣的程式化教育,這個孩子唱戲再好聽,但是也成不了大師,因為他沒有創新的思維。一個孩子數學學習的再好,也拿不到諾貝爾獎,因為他沒有開拓的視野。

為何「帶魚孩子」等搞笑事件可以刷爆網路

我們在看帶魚孩子的時候,大家應該給這個孩子點贊,應該給他多一些的支持和鼓勵,也許在我們的鼓勵下,有更多的孩子可以去獨立思維,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發明一些自己喜歡的小玩具,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國家才會出人才!



平凡中的搞笑,最接地氣。

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有時可以反映出一大堆的事情。越是生活化的事越能觸動人的心。有時自己不在意的事或許是別人最在意的。搞笑也是一種藝術,而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這件事之所以可以爆紅網路,主要是因為它反映的不止是搞笑的一幕,還揭示了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內涵很豐富。

當今社會,作為父母都很辛苦,沒太多的時間來帶孩子,本來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但是粗心大意和沒時間來理解,帶來的烏龍事件,卻讓這件嚴肅的事變得搞笑,讓人不經覺得好笑,又領悟了好多事。

圖中小男孩,面對著和別人不同的一個大盆子里的大鯉魚,很是無奈。別人都在觀察小金魚,而自己的感覺很土。這就是父母沒有清楚的了解孩子的需要和要求造成的,也反映了當今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存在很大的問題。這樣一件小小的事,父母只要認真的和孩子一小段時間的談話就能搞定。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了圖中除了,小朋友拿的是大魚外,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拿魚,這又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其他小朋友不管拿沒拿錯都有魚了,可是還有一個小朋友沒魚,是小朋友忙的寫作業沒時間說或者是說晚了沒魚賣了,還是家長知道要買魚但沒放心上忘了還是也忙的沒買上呢?當然如果小朋友就沒說那就另當別論了,連溝通的想法都沒有做家長的也是失敗啊。

文中還有一出關鍵的地方,那就是主題是觀察魚,孩子也說了什麼魚都行,那為什麼拿來一條鯉魚就好笑呢,這也是魚啊,觀察不同的魚才是觀察魚啊,再說了這麼大的魚,觀察起來應該說更加方便,而且可以好幾個孩子一起觀察,當然解刨都可以了。

從小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也是很重要的。



為啥一聽到這個新聞,我的第一印象也是一條草魚呢??


可能是我生活在江邊,看到草魚比看到金魚的時候多些。


沒什麼好笑的,我覺得這個孩子很有趣啊!大家都是金魚,只有他是草魚,如果我是老師我會覺得這孩子蠻可愛。


跟教育啥的扯不上邊吧,沒到那個高度。但是卻看到了孩子的某些閃光點。


推薦閱讀:

請比較一下人大附中和北京四中?
教師如何應對學生的冷暴力?
自考本科和統招專升本是不是沒法比?
現在整個社會的受教育程度是怎麼樣的水平?
怎樣看待當今佛學?佛學是不是教育?

TAG:網路 | 搞笑 | 社會 | 生活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