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什麼不能殺生?
03-26
在世界幾個大宗教里,佛教最特別的地方之一就是主張不殺生,提倡素食。佛教為何會形成這樣的觀點?這個觀點對於佛教的傳播,以及對於接受佛教觀念的人會有什麼影響?
推薦閱讀:
當然,並非所有農耕文明都共同產生了「不殺生」的觀念,但是,幾乎所有的農耕文明,對於牛馬等大型家畜的觀念,都發生了不同於游牧民族的改變。在印度河流域,由於這種觀念成為宗教的主要內容,不殺生的觀念就比較強烈。牛在印度的待遇大家都知道,而老鼠在印度的待遇,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印度有一些寺廟,老鼠數量比遊人、香客要多。主張不殺生的寺廟,不僅從來不殺老鼠,而且還給老鼠餵食。在這些廟宇里,老鼠一點都不怕人,成天在遊人、香客的腳邊躥來躥去。甚至有的遊客去那裡,額外的目的就是看看世界上最幸福的老鼠們。
在其他一些宗教色彩不像印度那麼濃厚的地區,人們往往用圈養的雜食類家畜,代替了放養的食草類家畜。這種選擇一方面是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合理利用資源,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綠色和環保的意識。這就是豬在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成為主要肉食來源的原因。不可否認的是,歷史上很長時期內,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都處於衝突狀態,由此我們就能理解,伊斯蘭教為何不吃豬肉,印度教為何不吃牛肉。但是,兩者的本質是不同的,伊斯蘭教不吃豬肉,是因為他們不喜歡豬;印度教不吃牛肉,是因為他們太尊敬牛。 佛教主張不殺生的這一特點,使得它的傳播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一般來說,佛教很難在游牧文化地區深深紮根,卻更容易在農耕文化地區被接受。在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錯的地區,佛教往往在對抗中最終失去優勢。這一現象與宗教教義之類,沒有必然的關聯,而與生活實踐、經濟基礎的關係更加密切。 因此,當今世界佛教發達的地區基本上都曾經是農耕文明發達的地區,例如中國、日本、泰國等。佛教發達地區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島國,游牧民族不太容易侵入到海島,例如斯里蘭卡。但是,像印尼這樣的島國,游牧民族的宗教一旦登陸,佛教的勢力立即大受影響。雖然提倡不殺生的宗教後來產生了當今世界著名的「非暴力」 原則,但是,就事論事地說,在現實的對抗中,這種「非暴力」的觀念往往吃虧。因此,當游牧民族從北方侵入印度,佛教就不得不離開了自己的家鄉,轉到印度以外的其他地方。順便再解釋一個問題:同樣都是主張不殺生的宗教,當游牧民族來到印度時,為何佛教在印度難以生存,印度教卻能生存,而且成為當今印度第一大宗教?這就要說到兩者不同的組織形式。釋迦牟尼創建佛教有一個與印度教不同的特徵,就是僧團制度,僧人集體居住、集體生活,宗教場所也很固定。不像印度教,沒有嚴格的僧團制度,也不局限在固定場所開展宗教活動。因此,當外來宗教進入印度後,佛教的僧團制度使它比較容易遭受打擊,而印度教分散在民間底層,能夠在外來宗教面前,繼續生存和發展。即便如此,在面臨外來宗教大規模進入的時候,印度還是產生了一個本土印度教與外來伊斯蘭教相結合的錫克教。
推薦閱讀:
※怎樣理解「我不信,但我尊重你的信仰」?
※男童自稱輪迴轉世到底是怎麼回事?
※瑜伽除了提高柔韌性,為何說還為追求提高人的悟性,瑜伽和佛教的關係是?
※如何積累福報? 惜福惜德是怎樣的?
※藏族朋友轉經的時候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