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評軍銜,為什麼最後他們十位成了候補將軍?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其中將官設置為四級,即:大將、上將、中將、少將。1955年9月27日,中央軍委授予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10人大將軍銜,後被人們稱之為「十大大將」。

55年評軍銜,為什麼最後他們十位成了候補將軍

但是,還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候補十大將軍:

蕭克,劉亞樓,陳昌浩,許世友,周士第,陳士渠,閻紅彥,李聚奎,周純全,王建安

評定大將的幾項條件:紅軍時期的師級幹部,抗戰時期的旅級或相應的軍區及總部級,解放戰爭時期的兵團級或野戰軍總部級。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諸如各期的重大貢獻等等。

依此條件來看,蕭克無疑應列位大將。在紅一方面軍幾個軍團長和軍團級領導中,除了離開軍隊的以外,彭,林,聶,羅,均是元帥,其餘的,五軍團董振堂戰死,八軍團黃勁功在延安被槍斃,九團羅炳輝47年病逝。七軍團尋淮洲戰死,粟裕封大將。譚政,羅瑞卿,黃克城,陳賡這些在紅軍時期,抗戰初期,及解放戰爭後期職務均低於蕭克,或與其同級的老戰友,都封大將,而蕭克是作為一個方面軍的代表,卻只列上將,感覺是低了。請看,抗戰初期,115師師長林彪,元帥;副師長聶榮臻,元帥;129師師長劉伯承,元帥;副師長徐向前,元帥;只有120師,師長賀龍元帥,副師長蕭克,上將。蕭克是四野最後一任參謀長,接劉亞樓。職務也不算低了。譚政是同期的四野政治部主任,陳賡是同期四兵團司令,羅瑞卿離開兵團出任公安部長。肖克在毛張之爭中站錯了隊是其終身不得重用的主要原因。

55年評軍銜,為什麼最後他們十位成了候補將軍

王建安,許世友,程世才,李先念在紅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會師前都是張國燾手下的軍級幹部。王建安除了因在濟南戰役中表現較出色,被粟裕任命為兵團司令(時間很短),建國後一直擔任副職。原四方面軍的老戰友已離他而去。而中央紅軍的將領也不接納他,比較孤獨,故不可能名列大將。

劉亞樓如果與九位大將比(許光達除外),最大的不足就在於抗戰不在國內。可那是中央派的。資力上輸給王樹聲,陳賡,蕭勁光,徐海東,張雲逸,但戰功不輸。資力上與黃克城,譚政,羅瑞卿,許光達同級,戰功也勝一籌。理當列位大將。

如果說到中央紅軍的主力王牌,一軍團的紅2師首當其衝。可恰恰,紅2師沒有出大將。陳光的情況已有網友的文章介紹,就不多說了。但紅2師政委劉亞樓也沒能入選,卻是遺憾。如果各位記得不錯的話,許光達抗戰期間,也在蘇聯8年。筆者並非想說55年評定的個別大將沒有資格和功績。他們也都是中共軍隊的優秀代表。只是不管從橫向看,還是縱向看,大將決不應該只有10人。如果高崗不垮台,閻紅彥作為陝北紅軍的代表,應是會進入大將的。陳士渠希望被列位大將,資本是三野代政委,但打仗的確不敢恭維。李聚奎1958年被授上將,按其資力也當在上將之上。大將稍有勉強。

陳昌浩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西路軍失敗他負有責任,但不是主要責任。

按早期的資歷和職務來講,周士第與大將張雲逸不相上下,北伐時期,張時國民革命軍11軍25師參謀長,周是24師(師長葉挺)73團團長,南昌起義時職務11軍25師師長,南昌起義的部隊中只有周士第的部隊最後堅持下來了,也就是後來的三河壩擔任阻擊的部隊.這支部隊後來成為朱德,陳毅部隊的骨幹。陳毅當時的職務也就是73團黨代表。周沒有列大將,有點兒遺憾。

最後談談周純全。此君為張國燾嫡系,最高職務曾是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也是當年的風雲人物。也是張國燾中央的常委,自然不可能列為大將。政治鬥爭的後遺症。

以最有代表性的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比較:

一方面軍:師級基本列位上將,佼佼者為大將,如黃克城,陳賡特殊(幹部團團長),譚政,蕭勁光(資力老,北伐時就是中將),團級基本是中將,上將為數不少,如楊得志,楊成武,黃永勝,宋任窮,楊勇,王平等。

四方面軍:軍級中大將沒有。(王樹聲是代表方面軍)軍級中少部分列位上將,王建安,許世友,周純全等,師級中少部分列位上將,陳再道,王宏坤,韓先楚,郭天民等,差距一目了然。可能有人會認為一方面軍出來的在以後的抗戰和打老蔣中貢獻大。不可否認,這是事實。但這個機會給四方面軍出來的將領太少了,讓他們如何表現?以韓先楚為例。韓先楚原是王建安手下的師長,後受重用,率領東野三縱從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又打到鴨綠江彼岸。可惜的是,韓先楚這樣的例子在四方面軍太少。同樣是紅軍,55年評軍銜對四方面軍是不公平的。



推薦閱讀:

華國鋒最後的遺憾是什麼?
野史上傳李連英與慈禧有一腿,真的嗎?
連任國家副主席三次的有誰?
中日甲午戰爭為何輸得如此慘烈?
日本人為什麼不承認南京大屠殺?

TAG:歷史 | 軍事 | 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軍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