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庫里才是當今聯盟第一控衛?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一年多前我曾寫到:一場40分鐘的比賽,進攻與防守的時間大約各佔一半,而籃球只有一個,即使我們一分鐘不休息打滿了這40分鐘,那麼屬於我們支配球的時間也最多只有4分鐘(然而實際情況要比4分鐘更少,因為我們不可能打滿40分鐘,而後衛持球時間會更長一些)。
然而大部分籃球愛好者、青少年球員受到NBA的影響比較多,對個人單打技術、個人英雄主義的崇尚與追求,導致我們平時的訓練、精力全部都放在了有球進攻身上。這樣的思想不但嚴重影響了我們進攻手段的多樣性,更是對集體籃球運動的輕視和遺棄。可我們卻沒有像美國人那樣的身體天賦與超強個人進攻能力,因此輸球成為必然。
我喜歡拿庫里舉例子,先不管他到底是不是聯盟第一控衛。在NBA現役頂尖的控衛里,威少、保羅、利拉德、歐文、盧比奧(即將成為)等,其傳球威脅係數、運球突破能力、三分球等,庫里在這些方面與上述控衛平分秋色,大致上都在一個層級。可是,庫里的無球跑動技術、無球掩護技術、從無球到接球投籃、突破的技術,是其他後衛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在賽場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庫里雖然具備持球進攻的能力,但並不粘球。而其他後衛一旦球不在自己手中,其威脅性則大大降低。
從球隊的層面看也是如此,越是優秀的球隊,其教練團隊在進攻端更加註重無球隊員的配合與跑位;越是水平較低的球隊,球員個人單打進攻的比例就越高。其實,有一種籃球哲學是講:在進攻端盡量簡單有效,減少複雜的配合與跑位,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防守端。通過防守效率的提升,增加後場籃板球數與搶斷數,從而增加快攻反擊的比例。
這是不是很像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的美國男籃,前四強球隊中澳大利亞、西班牙、塞爾維亞都是以團隊進攻配合為主的球隊,只有美國隊在進攻端打得較為輕鬆、簡單。美國男籃在決賽中之所以能以96比66大勝塞爾維亞,依靠的就是強硬的防守,犀利的個人進攻。所以,很多朋友也更加崇尚這樣的籃球理念。
但是我們的身體素質與天賦能否可與澳大利亞、西班牙、塞爾維亞這些強隊相提並論呢?這些球隊的隊員在各個方面應該比我們國家的球員高出至少一個層級,可為什麼這些球隊並沒有效仿美國隊的打法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如果拋棄整體籃球、團隊籃球,這些球隊只會輸的更慘。此外,雖然美國男籃的打法相對簡單,但整體性也依然很高,他們並沒有拋棄整體籃球的理念。
寫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讓大家提高對無球進攻的重視程度,特別是一些想要進入大學校隊、職業聯賽的朋友。如果你與另一位隊員在有球進攻端的能力差不多,而你的無球進攻要比對方出色,那麼教練選擇你打主力的概率會大得多。那麼在無球進攻中,我們需要提高哪些能力呢?
首先我們要在擁有良好腳步移動的基礎上學會切入與彈出的技巧,最基本的切入方法有V型切入、倒V型切入、L型空切。空切與彈出的時機、與隊友的肢體、眼神交流等,都是需要我們在比賽和訓練中不斷摸索、嘗試、總結的。其次是掌握無球掩護的技巧,無球掩護可分為上掩護、下掩護以及側掩護(假掩護也是一種移動方法)。而掩護後的移動至關重要,一般要根據防守者的變化而做出不同的反應。
在無球掩護中,掩護者與掩護對象因為手中都沒有球,因此移動起來更加靈活、迅速,這其實增加了防守者的難度。而成功的關鍵在於我們需要與其中一位無球隊友建立聯繫。如果你或者你的隊友總是想圍繞球做文章,那很可能會錯過許多無球配合的機會。
最後,策應與補位也是我們無球進攻中可以去做的事情,策應配合一般發生在肘區或低位兩側的45°區域,以一名或兩名傳球能力較強的內線為軸進行跑位與配合。而補位一般是指根據隊友的移動路徑,自己移動到有利於快速回防的區域(比如弧頂區域),又或者是為了保證5人之間的空間合理性,而移動到相應的位置。
總之,在進攻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不要因為球不在自己手中就獃獃的站在球場的某個角落等待回傳球,這種被動的方式只會降低團隊進攻的效率和自身的價值。要想成為進攻端的萬花筒,我們必須要掌握好無球進攻技術。在這一點上,庫里已經向我們詮釋的很好了。
推薦閱讀:
TAG:NBA球員 | 斯蒂芬·庫里StephenCurry | 籃球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