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多瓦探訪手記:蘇聯解體26年後的小國現狀

2017年的冬季,寫罷開題報告的我決定出國浪上一圈。既然是毫無任務的旅行,那就一定要挑一個我最感興趣的地方。我不愛景點,山清水秀的小村莊我也完全無感。從審美的角度講,最能吸引我的,當然是前蘇聯國家那些粗獷而整齊的赫魯曉夫樓了。我於是抱著瞎逛的念頭,隨便挑了摩爾多瓦和烏克蘭這兩個國家。去烏克蘭是為了去切爾諾貝利,而去摩爾多瓦則是為了去那個傳奇「小國」——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不過千頭萬緒,我們還是先從摩爾多瓦開始講起。

摩爾多瓦面積只有3.4萬平方公里,人口355萬,與中國一個不太大的地級市相當,是一個標準的小國。它原為羅馬尼亞的一部,75%的人口都是羅馬尼亞人。歷史上,摩爾多瓦長期處於羅馬尼亞與俄國來回拉鋸的位置上。它於1940年被併入蘇聯,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解體,俄羅斯地緣勢力收縮,歐盟東擴,隨著2007年羅馬尼亞也加入了歐盟,摩爾多瓦再次來到了大國勢力來回拉鋸的位置上。有碰撞就有碎片,小國風雨飄搖的命運就此註定。

儘管蘇聯已經解體,可直到如今,俄航仍然是東歐各國的最重要通道。從北京到莫斯科的航班固然昂貴,可由於東歐經濟日漸凋零,從莫斯科到東歐小國的飛機就時常坐不滿了,於是便被做成了聯程機票,半賣半送地給了我們這些旅行者。俄航質優價廉,轉機效率高,降落時還有儀式性的掌聲,每每坐了俄航感覺就像回了家一樣。機上廣播用俄語和羅馬尼亞語循環播放,只有偶爾有幾句帶大舌音的英語廣播。除了我,沒有人對號入座。全程不論起飛降落,也都沒有人扎安全帶或是調直座椅靠背。至於飛機餐,則是一隻堅硬似鐵的黑麵包三明治。

我心想,這原本都是蘇聯的國內航班,可如今登機的旅客們卻不得不拿護照了。

大國夾縫中的小國,身份的割裂體現在方方面面。摩爾多瓦是個就業機會稀少的小國,蘇聯解體後,它一直在尋求加入歐盟。希望獲得歐盟內工作機會的年輕人都在積極地學習英語,並且積極地與舊的蘇聯身份做著切割;可蘇聯解體尚且不到三十年,摩爾多瓦與前蘇聯國家方方面面的聯繫又割捨不斷。每一絲割捨不斷的聯繫,具體到人身上,要麼是一家人破舊但賴以活命的飯碗,要麼是榨乾了一家人眼淚的血緣與婚姻。沒有包袱的人自然可以學起英文闖蕩歐洲,可有包袱的人就只能選擇繼續向東看。

臨行前,摩爾多瓦的留學生委託我帶了20包辣條,20包榨菜,一些羽毛球拍、充電線一類的輕工業品,還有他們心心念念的各類中國零食。在我來到摩爾多瓦之前,我對他們的這類需求是充滿疑惑的:就算辣條和榨菜確實不容易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買到,可是運動器材和充電線這種基礎輕工業品,難道不是遍地都有嗎?

事實證明,我想多了。

乍到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時,我覺得這裡的物價簡直太感人了。在一家兌換門店,我用兩張100美元的鈔票,兌換到了三千多摩爾多瓦列伊。日常用的列伊最大面額100,合人民幣大約40塊。這麼大一把錢揣在兜里,感覺幸福感十分強烈。作為一個遊客,吃頓飯60列伊,坐個公交2列伊,住個一般的酒店4、500列伊,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葡萄酒產地,這裡的酒相當便宜,200列伊就能買到一瓶10年陳釀,所有這些數字除以2.5,讓我覺得宛如來到了天堂。

可是聽當地的留學生說,在這裡日子過久了,錢就時常感覺不夠花。不同於遊客,他們需要在這裡常年生活,於是就不得不面臨著購置各類工業品的問題。他們不能像我一樣每天在飯店吃飯,而當他們想要買一口特定種類的煎鍋時,他們會發現,商店裡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種鍋,這其中沒有合適的不說,價格還比在國內貴三倍。一個毫無難度的插頭,價格動輒比國內貴上十倍。還有電飯煲,水壺,書包,文具,手機殼,扎頭髮的皮套,女生穿的打底褲……事實上,生活在一個輕工業發達的國家如中國,你甚至意識不到你購買了這些東西,因為首先它們隨處可見,其次價格又極為低廉,這使得你甚至一時半刻根本列舉不出這些工業品的名字。然而它們就如同空氣,一旦離開了你,極端的不方便感就會迅速襲來,讓你覺得生活處處受阻。

發達的輕工業讓日常生活用品的種類極大豐富,價格低廉而容易獲得,將越來越多的生活必需品變為「空氣」。表面上看,這些輕工業品都不是什麼高科技:幾個銅片,一塊塑料,生產個插頭,這有何難度?然而實際上,發達的輕工業背後伴隨著很多看不到的要素。它需要極其便利的基礎設施,包括水、電、交通,這樣才能夠將工業生產的成本降下來,讓工業品具有市場競爭力,經營者有利可圖。此外,還需要大量的配套工廠:銅片廠,塑料廠,塑料成型廠……如果所有這些都要從國外進口,那輕工業品的價格就又會居高不下。

大炮和黃油是工業化的一體兩面,但在大炮和黃油之間確實存在著權衡。能生產殲-20的國家固然一定能生產塑料拖鞋,但事實上,雖然殲-20能夠讓人民的生活不會受到外來侵略的影響,但人民日常生活中更需要的其實是塑料拖鞋。關於這一點,蘇聯給我們的教訓太深重了

一名飛行員即使駕駛著價值幾億元的戰鬥機,可他買香腸還要排隊,老婆的絲襪也很難搞到一條,商店裡的鍋永遠是那三五種,那他對國家的感情與自豪感就註定會受到影響的。實際上,蘇聯對輕工業的不重視直接誒導致了解體後東歐各小國的生活過得格外凄慘。這些國家落後的輕工業被質優價廉的外國商品迅速擊垮,人們的生活毫無懸念地雪上加霜。經濟崩潰後,想要利用廉價的勞動力重新組織輕工業的生產,一步步地過回安定的生活,也由於長期疏於積累,缺乏配套而導致毫無競爭力。像俄羅斯這樣底子厚的國家至少還有資源可賣,而到了摩爾多瓦這樣的小國,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基希訥烏的地標性建築和它的背面

摩爾多瓦擁有與羅馬尼亞的特殊關係,而羅馬尼亞是一個歐盟國家。持有摩爾多瓦護照只能免簽入境歐盟90天,而持有羅馬尼亞護照則可以去歐盟境內工作。因此,羅馬尼亞當局一直在給摩爾多瓦人發放羅馬尼亞護照,摩爾多瓦人只需要證明祖上曾在羅馬尼亞某縣生活過,就可以獲得羅馬尼亞的護照。

只要青年人的生計有了著落,靠著僑匯收入,國家就總能運轉下去。然而,留在國內的人總歸是多數。國內沒有發達的工業,進而也就沒有足夠的崗位,那就只好用一種非常心酸的方式來創造崗位:高稅率,低工資,大量僱傭。在基希訥烏,每一輛電車上都有一個售票員專門售票。更令人心酸的是,這個售票員往往是青壯年男子。把寶貴的青年男勞動力用來售賣電車票,這顯然是非常不得已的做法,是為了解決就業而生硬地創造崗位。

我訂了基希訥烏市中心主幹道上一家看起來十分高大上的酒店。這條大街名叫加加林大街,酒店的名字則叫宇宙賓館。它們顯然都是蘇聯時代留下的遺產。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看出這座酒店的設計相對於那個年代的新穎。只有走進去,才能看得到時代的痕迹。

電梯按鈕

這架1980年生產的電梯,至今仍在兢兢業業地運行著。我住在15層,從樓上可以俯瞰整座城市。乍看上去,這是一座典型的歐洲城市。沿街的老城區,遠處的高層住宅,道路規劃井井有條,城市有條不紊地運行著,看起來小富即安。沒人知道摩爾多瓦的人均GDP只有1900美元,與印度相當,不足中國的1/4,首都的人均工資只有人民幣1000出頭,而所有這些都不能在城市的遠景當中體現出來。

蘇聯給它留下了太多的底子:建築,鐵路,電力,醫療,基礎教育,還有漫山遍野的葡萄田。所有這些前期投入巨大的設施一旦完工,剩下的日常維護費用相對而言就很低。即使經濟停滯,哪怕國家解體,只要不是非常嚴重的危機或戰亂,這些當年攢下的家底都是頗能用些年的。

只不過,越來越舊,越來越舊,舊得讓人看不到希望。

在這裡,從基希訥烏通向烏克蘭敖德薩的列車只有周末才有兩班。別忘了,敖德薩是摩爾多瓦旁邊最大的港口城市。經濟好不好,火車從不會欺騙我們。

一個時代總會過去。它總歸要醒來,變回自己應有的樣子。如同這條冰封而無力清理的路面,還有一天也通不了10列火車的鐵路。中國人很難理解這種一天天衰老的感覺。我們習慣於一天天變得飽足,變得富有。習慣於青年人比老年人懂的更多,習慣於城市越來越新。

但這,並不是這個世界的全部。

——————————

本文作者: @曹豐澤


推薦閱讀:

COVtab嘿!別矯情,一起瘋狂吧!
一年多了,終於成為有身份的人了呢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沒有責任心了?
24歲得痛風怎麼辦?由於大夫說痛風遺傳,女朋友要跟我分手。?

TAG:摩爾多瓦 | 東歐 | 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