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時刻》--- 這個老頭兒不太冷!

去年的時候,由於工作關係,得到了《至暗時刻》這部影片正在籌備並投入拍攝的消息。最初看到的還是非常粗略的故事梗概和概念預告,預告片更多的是在細數Gary Oldman歷年來的經典角色。對於Gary Oldman的喜愛始於《這個殺手不太冷》,雖然是個變態到讓人憎恨的角色,但是影片結束之後回到現實,細細一想,他確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後就是蝙蝠俠系列的高登局長、《驚情四百年》當中的德古拉伯爵,《第五元素》中的反派武器販賣商,《哈利波特》當中的小天狼星,等等。細數他的作品,就不難感知他精湛的演技和非凡的角色塑造力。Gary Oldman一直有一種魔力,就是讓觀眾忘記了他是Gary Oldman。當下,他就是片中的那個人,他悲傷他陰毒他真摯他瘋狂,你隨著他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忐忑不定,你對他的喜怒哀樂深信不疑。

(講真,明年奧斯卡影帝如果不給狗爹,我真的想去美國吐口水)

對於丘吉爾,最初的了解當然始於歷史課。由於二戰時期全球局勢實在太複雜,各種時間節點和陣營劃分又實在不便於記憶,因此歷史課也開始變得沉悶晦澀,全靠二戰中那些著名的政治人物和軍事將領,成為了支撐我翻開這一章節的動力。當中印象深刻的,必有鐵血首相丘吉爾—— 一個帶領著英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取得勝利,而最後又被國家一度「拋棄」的首相。

得知Gary Oldman要演繹鐵血首相丘吉爾了,第一反應——「外型感覺一點兒也搭不上啊!」,「不過Gary Oldman確實演技很贊啊好期待!」然後《至暗時刻》在今年登陸熒幕了,之前所有的猜疑和期待都得到了證明和滿足。

看完片子之後感覺我整個人都在發抖,內心的波瀾久久也未能平復。

該怎麼說呢,你會愛上加里奧德曼,或者,你會愛上「丘吉爾」。

從表演來講,Gary Oldman從外型上就已經贏得了掌聲。據說他每天需要花6個多小時進行特效化妝,頂著一身「肥肉」詮釋一個抽煙酗酒的「老頭兒」。從定妝照來看,簡直與丘吉爾並無二致,如果不是事先就知道主演是他,可能我真的也是猜不出這個隨時都叼著雪茄眼神狡黠又憨態可掬的老者到底是誰在扮演。影片中,從他的第一個鏡頭開始,你就知道Gary Oldman已為此角色做足了功課。他把丘吉爾因為長期抽煙喝酒導致的「慢性咽炎卡痰嗓」,因為大腹便便而喘不勻氣兒的模樣以及因為年邁而收不住嘴角的口水會不由自主的抿嘴的細節,都呈現了出來,我想這大約就是演員的「信念感」了吧,開機的那一刻,他就是1940年的溫斯頓·丘吉爾。事實也證明了,他在片中精湛的演技獲得了影迷和影評人一致好評,可見其沖奧勢頭之猛,而且作為多年老粉,我迫切的希望他憑藉「丘吉爾」一角摘得奧斯卡小金人。

在大家紛紛為GO爹「教科書式的表演」讚不絕口瘋狂打call的時候,最最打動我的,其實還是影片本身。我不太喜歡業界對於該片的定義,說這是一部傳記片,因為在我看來,這分明就是劇情/故事片。傳記片總給人留下的沉悶刻板的印象,導致大眾對於傳記題材的電影顯得不夠熱情。當然,少部分影迷對於傳記片,甚至奧斯卡對於傳記片都是青睞到不行,但這樣的影片定位無疑阻礙了這部非常感人的影片與大眾的親密接觸。

(個人建議:這三部連著看會有助於了解這段歷史)

一開始的時候,我也非常擔心125分鐘的長度會讓我在觀影中途昏昏欲睡,然而這種擔心純屬多餘。翻開導演喬·懷特的作品履歷,不難看出他是一個非常擅長執導英國文學氣息濃重的,情感飽滿而又需要剋制的劇情類影片的導演。是的,過往的作品足以證明他對這種題材的掌控能力。《贖罪》中那灑滿陽光的英國小鎮,是銀幕上令人一眼難忘的美好。對於這種文戲較多又需要營造出唯美畫面的影片,喬·懷特完全是得心應手。這裡我要特別點贊導演在運用鏡頭語言方面的功力,特別喜歡片中的好幾個轉場方式,極富藝術感的,而且構圖的精妙和鏡頭的伸展,使人在很大程度上,通過畫面就能體會角色在當下的心境和情緒了。這種「炫技」,真的過癮!除此之外,導演在處理文戲時對於節奏的把控力使他能夠將丘吉爾的幽默可愛、官場中各個人物之間的政治博弈、丘吉爾與妻子兒女的家庭生活以及戰時前方戰事吃緊、後方政治拔河的關係有序的調配,使觀眾能緊跟劇情,真真切切的走進丘吉爾人生中一段「最黑暗的時刻」。

(女王的「爸爸」在劇中也很圈粉喲~)

如果你也曾擔心片長令你昏睡,那麼你可以打消這個疑慮。影片一開篇就用較為緊迫但依然保持著英倫范兒氣質的配樂營造出讓人內心緊張的氛圍,時間節點選在主張「綏靖政策」的張伯倫被迫下台並向國王喬治六世推薦了丘吉爾作為繼任首相為切入(片中的時間點是重要的細節線索,熟悉二戰歷史的朋友不妨多多留意),彼時的國會眾議員、張伯倫的支持者哈利法克斯子爵和國王喬治六世(即《國王的演講》中,科林菲爾斯所扮演的「口吃國王」)都對丘吉爾十分不看好,國王甚至在張伯倫提議丘吉爾繼任時,直接諷刺其在擔任財政大臣時「政績一塌糊塗」。這樣的交代,使人很快就融進了丘吉爾走馬上任首相卻臨危受命並很快就四面楚歌的設定。

片中的「丘吉爾」是一個非常立體的人,甚至立體到你覺得自己就一直跟在他身邊。他上任前後所有的喜怒哀樂,你都陪著他經歷著。無論是他與妻子相處時的浪漫幽默,還是和秘書初見時的傲慢暴躁,與國會議員和國王侃侃而談時的自信從容又或是孤立無援時需要拉下身份去四處求助的困窘,都讓這個有著「鐵血首相」之稱的老頭兒變得真實、豐滿了。像是他和國王的「破冰之談」,就令人感動不已,那一刻,他們不再是課本上威嚴遙遠的歷史人物,他們是兩個可愛但並不善於表達情感的人。就連因為一直主張「綏靖」而被詬病的張伯倫,在片中也都因真實飽滿而可愛。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有很多關於丘吉爾的細節也都值得留意,像是他喜歡戴帽子、記憶力超群以及風趣幽默的史實,都會在細枝末節中得以體現。

網上對該片的立意和情感導向,不少人還是頗有微詞的,尤其丘吉爾、張伯倫以及「敦刻爾克大撤退」本身在史學界就頗有爭議。我的感覺是,政治與戰爭本就是很難評斷是非曲直的事情,這是一部英國人講述自己的領袖的電影,主創人員幾乎都是英國人。無論是GO爹Gary Oldman、《英國病人》中的克里斯汀,《灰姑娘》中的莉莉·詹姆斯,還是導演喬·懷特,都是一水兒的英國人。Anyway,說是粉飾丘吉爾和「發電機計劃」也好,過分歌頌丘吉爾和英國在二戰中的貢獻也罷,既然這是英國人自己講自己的領袖,那麼在欣賞影片的時候就無需對此有過多苛責,況且在尊重歷史的情況下為自己的國家唱唱讚歌也是無可厚非。

丘吉爾的抉擇是艱難的,過程正是此片的動人之處。敦刻爾克的結果當然大家都非常明了(英國因為這一明智的選擇保留了繼續堅持戰鬥的最珍貴的有生力量,為盟軍保存了日後反攻的主力), 因此片中的糾結是一場對於觀眾來說毫無懸念的抉擇。但這對於剛剛走馬上任的丘吉爾來說,無疑是政壇給他的巨大考驗。丘吉爾的焦灼到了影片的後期已經非常明顯了,從他頹廢在家的「死宅造型」就已經說明了一切。正當他迷惘沮喪且毫無頭緒的時候,喬治六世率先給了他勇氣,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最終,他選擇去人群中尋找答案。影片最最激動人心的一幕或許並不是丘吉爾的演講(雖然他在這方面是幾乎可謂是天才),而是發生在地鐵上,發生在這個原本連地鐵都沒有搭過的首相第一次走進「社會」走近了他的人民的時候。那一天,對於丘吉爾,對於整個英國來說,或許都應該是值得銘記的一天。因為這一天,首相是「我們」的朋友,他像一個久別重逢的老友和「我們」交換心事,「我們」這才知道,原來偉人也會脆弱,偉人也需要從其他地方找尋答案和力量……

在《至暗時刻》中,也可以窺見導演或者說是編劇對於戰爭的思考,正如《敦刻爾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一樣,諾蘭和李安都表達了一些自己對於戰爭的認知和觀點,他們希望喚醒人們對於和平的珍視,因為戰爭的殘酷不僅在於流血犧牲,真正的創傷或許並不僅是死亡。院線電影能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影片中決定撤退之後那些沒有接到撤退命令的士兵,是悲壯的,然而大局為重,他們又明白只得服從。導演用平實的敘述敲打著觀眾,士兵無奈的放下電報,然後畫面淡出,眼淚也就跟著流了出來。在這部影片中,導演或多或少的表達了這麼一個觀點:很多時候,國家的存亡與興旺,是與人民的團結和堅強的意志息息相關的。並不是僅憑几個手腕高明的首腦,一批精良威武的軍事裝備就能挽救國家於危難時刻。更多的時候,救世主都是「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創造奇蹟,人民需要真相,而人民的堅韌和勇氣往往超乎想像,他們才是真正支撐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的力量。

這是一部極為深刻又極為樸素的電影,它將二戰中的一段時光翻開,等著你穿越到丘吉爾身邊,做一個無言的摯友,陪著他走過那段「最黑暗的時刻」。

感覺要說的太多,然而文字總限制著情感,雖然已經碼了這麼多字,卻感覺內心的激動才表達了千分之一。總之,真的太喜歡這部影片了,它讓我看到了偉大的時代中,那些曾經對我們來說很遙遠的偉人們虛懷若谷的胸襟和赤誠的靈魂。在這複雜紛擾的環境中,我們真切的見到偉人也見到了自己。這個曾經存在於教科書中的「鐵血首相」其實不太冷。

每次看完一部好電影,總忍不住讓周圍的朋友都去看,也總希望和朋友們更深入的探討,《至暗時刻》就勾起了這種悸動。我相信因為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的「至暗時刻」,所以你會在片中找到屬於你的答案和力量……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丘吉爾?《至暗時刻》是一部對得起丘吉爾的趣味傳記

TAG:至暗時刻電影 | 丘吉爾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