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撒貝南時間》這檔綜藝節目?

雙休日花了兩個中午,看完了央視「撒貝南時間」欄目連播的《挑戰》,講的是1984年9月在吉林遼源市發生的一起連環兇殺案的偵破過程,很過癮。因為它基本上用了傳統的分析推理、走訪等偵查手段,幾度陷入絕境,又幾度峰迴路轉,艱難曲折,懸念連連。

「撒貝南時間」是央視《今日說法》駐欄目下的一個主打子欄目,一般在周日中午播出,像這次雙休日連續兩天分上下集播出,我還是第一次遇到。

如何看待《撒貝南時間》這檔綜藝節目

有一段時間,我每天中午翻看以前的欄目視頻,主持人撒貝南娓娓道來的探案故事十分引人入勝。但是,等所有積壓的視頻看完,總感到些許不足。因為其中80-90%的案子偵破基本上都靠兩樣東西——監控探頭和DNA,似乎沒了這兩樣東西,案件就無法偵破。其中有個別十幾二十年的「歷史積案」,由於當時的刑警有「先見之明」,保留了現場提取的生物檢材,後來提取了DNA並通過全國聯網比對,才查到了嫌疑人,使案件了結。

如何看待《撒貝南時間》這檔綜藝節目

我很喜歡看探案的小說與電影。英國作家克里斯蒂太太塑造的波洛在《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等作品中的探案故事,以推理的嚴密性、故事的曲折性和懸念的合理性,讓人慾罷不能。相對來說,「撒貝南時間」說的故事就差多了,因為技術成分多了,讓人思考的東西少了。而今天看的《挑戰》之所以還有看點,正是因為1984年時偵查手段還十分有限,監控探頭、DNA技術等尚未使用,其中也未用到指紋識別,刑警個人能力得到了充分體現。

也許這就是癥結所在。

技術的進步,固然有利於案件偵破,但對技術的依賴,也會弱化人們的推理、判斷等思考能力,像波洛、李昌鈺、端木這樣的「神探」就越來越少了。刑偵是這樣,其他領域也是這樣。器物的「傻瓜化」、文化的「快餐化」,是無法出大師級人物的。

需要補充的是,隨著法制的進步,類似探頭設置、DNA採集是否會在規範的基礎上予以一定限制,也不太好說。因此,立足於自身能力的提升,任何時候都是對的。

如何看待《撒貝南時間》這檔綜藝節目



推薦閱讀:

奔跑吧兄弟第五季圓滿收官,如何評價 陸地夫婦展現超強能力?
《開門大吉》最近一期有鳳凰傳奇嗎?
為什麼觀眾會喜歡《爸爸去哪兒》第五季陳小春的兒子?
經濟與法節目中播出過哪些引起反響的事件?
《快樂大本營》主持人最開始是誰?

TAG:綜藝節目 | 電視節目 | 明星 | 電視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