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為什麼沒演變成流血事件?
03-25
「杯酒釋兵權」分兩次,一次是解除禁軍將領兵權,一次是解除藩鎮兵權。
1.解除禁軍將領兵權在建隆二年(961),具體來說,不是解除禁軍將領兵權,而是調職去地方擔任節度使,實質上地方軍權依舊掌握在這些人手中,這也是為什麼反彈不大的原因。至於中央,則有趙匡胤更為信任的人擔任職務。對於調職的人來說,其中雖然有趙匡胤以高官厚祿姻親等方面的許諾,同樣也是因為地方自五代以來都猶如一個一個的小朝廷,在地方天高皇帝遠,可以將自己的家族發展壯大。
圖:中央軍權的變化
2、解除藩鎮兵權。
「稍奪其權、收其錢穀、制其精兵」。這是對於已經前往藩鎮的高級將領的軟刀子磨肉的處置。宋朝建立之後設立通判進行監視節度使,又實行了任命京朝官做知州,提高對節度使的制約。為了削弱節度使的權利,實行了罷支郡的決策。(每道(或稱路,地方行政單位)之中,節度使所駐紮的州,稱為首州,其餘的稱為支郡)。自此之後,節度使所管理的,僅首州而已。除必須的財賦外,其餘盡交中央。後來又在地方設知州,每路設轉運使負責財政,地方錢財盡歸中央。地方精兵一律送到中央充為禁軍。一系列條款慢慢發布,使得節度使權利越發的小了,此時再反抗,也沒有反抗的能力了。
推薦閱讀:
※514.讀歷史17~竹書紀年黑暗史
※八國聯軍侵華,清軍為何全軍覆沒?
※(轉載)登月的那些事兒(連載)
※歷史中戚繼光的夫人真的和《蕩寇風雲》中一樣嗎?
※598.讀歷史25~童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