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

 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當然是為了拿起文藝的武器,喚醒國民,療救國民精神上的創傷,最著名、最流行的觀點是魯迅受了幻燈片事件的刺激。這種說法固然不錯,但是除了這個原因,還有沒有其它的因素在影響著魯迅呢?

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

  我們先從魯迅到仙台學醫的經歷說起。魯迅1902年1月被保送官費留學。此前的他沒有接觸過醫學,至少是對西醫一無所知。少年時,為治父病,他和中醫打過多年的交道。魯迅那個時代的留學,與現在有些學生出國不一樣。當初他不是為了學醫而留學,而是為了留學而學醫。這兩者是有區別的,一是有準備有目的地去求學,一是為了在國外學習一種知識技能。至少可以這麼說,當初魯迅到日本還沒有抱定要學醫的決心。

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

  同年的3月魯迅到了日本,先入弘文書院補學日語。1904年9月免試免費轉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仙台醫專地處偏僻鄉下,遠離東京300公里,是一所二流學校。魯迅選中這裡,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對一些留日學生俗不可耐做派的厭煩,希望獨自過一種別樣的生活;另一個原因可能他看中的是這裡沒有中國學生。至於選擇學醫的原因,他自己解釋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吶喊·自序》)此時的魯迅非彼時的魯迅,他的理想很現實,很平常,那就是學一門知識,掌握一門手藝,將來當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即使是這個願望,也談不上多強烈,多迫切,在當初確定專業的問題上,魯迅還處於一個彷徨期,多變期,自己是不是適合學醫,學醫是不是一個最好的出路,他顯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

  在仙台魯迅感到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是藤野先生,他在《藤野先生》回憶道:「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學生對老師的印象總會強過老師對學生。藤野在聽說魯迅去世半年後,寫過一篇《謹憶周樹人君》的文章,其中提到:「周君上課時雖然非常認真地記筆記,可是從他入學時還不能充分地聽、說日語的情況來看,學習上大概很吃力。在我的記憶中周君不是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周君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總共只學習了一年,以後就看不到他了,現在回憶起來好像當初周君學醫就不是他內心的真正目標。」

  作為一個日本人,相信藤野先生的記憶完全是憑著當老師的直覺,不可能摻雜著別的因素。魯迅棄醫從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的志趣並不完全在學醫上,也就是說他在確立專業時沒有考慮成熟。

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

  我們再來看看魯迅當年的學習成績。魯迅當年的同班同學小林茂雄,保存了一份魯迅在1905年春季升級考試的「成績報告單」,單上所列各科成績如下:解剖59.3,組織72.7,生理63.3,倫理83,德文60,化學60,物理60。7門功課平均分65.5,在142人中名列第68名。而唯一不及格的解剖學,正是藤野教的。客觀地講,在一百多名同學中名列中等,應該說成績還是不錯的。須知,魯迅當時學習上最大的障礙是語言,老師授課、所用教材肯定都是日文,即使他非常認真努力,筆記仍有「漏記、記錯的地方」,學習仍感比較吃力。如果換了一個混文憑的學生,這種中等成績完全可以說得過去,但是作為魯迅能接受嗎?在一所二流學校得到二流成績,這不能不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醫學是他最感興趣的嗎?是最有出路的嗎?他已經26歲了,一百年以前的26歲,他還能在學業無望的醫學專業上再耽誤時間嗎?放棄學醫而從事自己最感興趣的文藝,這是最明智的選擇。學醫無望是他決定棄醫從文的直接誘因。

  在仙台醫專,當時只有魯迅一個中國留學生,身邊極少朋友,處處受到排擠,其苦悶和孤獨是可想而知的。即使上面這種成績,仍然引起一些日本同學的嫉妒。他們翻檢他的筆記、寫匿名信,語含譏諷,懷疑成績是因為藤野漏題給他。在這種遭受歧視和屈辱的環境中,魯迅自然憤恨難忍,他本是一個內心抑鬱敏感自尊的青年,又遠離家鄉,孤身在外,沒有同胞朋友,日語水平不及同學,年齡又偏大,學習成績中等,處處受到排擠,對環境的不適應是他放棄學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從魯迅的成長經歷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氣質性格、知識結構、興趣愛好更偏重於文藝。

  對魯迅來說,及時調整專業,發揮所長,舍醫學之短,揚文藝之長,根據自己的興趣,棄醫從文,是再好不過的選擇。這種選擇有當時當地自身客觀的現實原因,不僅僅單純是為了實現文藝救國的理想。


推薦閱讀:

靈武帝尊這本小說怎麼樣?
《不負年華不負卿》秋笙寫的這部小說結局是啥?
莫泊桑所作的短篇小說除了《羊脂球》、《莫泊桑》之外,還有哪些?
美娜的作品多以什麼為主?

TAG:魯迅 | 文學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