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淮南為什麼有三次叛亂?

王凌的第一次政變

公元249年(魏國嘉平元年),魏國發生了一件影響其命運的大事——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殺了另一個託孤大臣曹爽,從此獨攬大權。王凌認為,曹芳不適宜再當皇帝,而楚王曹彪有才能,就和外甥令狐愚秘密商量,想另立曹彪為皇帝,建都許昌。可是時間不長,令狐愚卻病死了。當時,令狐愚的一個屬下正在京都彙報情況,得到令狐愚的死訊,非常害怕,就把王凌和令狐愚的計劃泄露。公元251年(嘉平三年),王凌見東吳在塗水有軍事行動,於是上書請朝廷准許討伐東吳,打算乘此機會起兵反抗司馬懿,但沒有得到朝廷的批准。王凌於是派部將楊弘前去聯絡兗川刺史黃華,不料楊弘和黃華卻聯名將此事報告給太傅司馬懿。司馬懿立即出動京城的駐軍,迅速地來到前線,王凌自知不敵,向司馬懿投降。司馬懿在發兵時雖然赦免了王凌之罪,但王凌在見到司馬懿時做了試探,知道司馬懿不會饒了他,於是在回京城的途中自殺。

毌丘儉的第二次政變

司馬師代替父親司馬懿掌握魏國大權後,將打算推翻他的大臣李豐、張緝和夏侯玄全部殺死,同時將皇帝曹芳廢除,改立曹髦為皇帝。這引起了鎮東將軍毌(guan)丘儉的不安,而當時的揚州刺史文欽和曹爽是同鄉,也對司馬父子十分怨恨,兩人關係又十分融合,於是決心要反抗司馬師。

公元255年(正元二年),二人假傳皇太后的旨意,列舉了司馬師的罪狀,又向各個郡國發布公文,在壽春城舉兵。反叛大軍北渡淮河,很快推進至項城。東吳知道毋丘儉叛亂後,也由丞相孫峻率領軍隊來到壽春支援。曹魏大將軍司馬師出動京城的軍隊,自己親自率領前往討伐,同時調動豫州、青州、徐州各路大軍從不同方向向叛軍出擊。各軍到達位置後,司馬師命令諸軍在壁壘中堅守,不要與對方交戰。毋丘儉和文欽想向前不能進攻,想退回壽春又怕遭到襲擊,真正是進退兩難,無計可施。他們所率領的軍中將士,家屬都在北方,於是軍心潰散,紛紛投降。當司馬師用計打敗文欽後,叛軍潰敗,毋丘儉在逃跑途中被射殺。

諸葛誕的第三次政變

毌丘儉叛亂時,諸葛誕為鎮東大將軍,因平叛有功,轉為征東大將軍。政變被鎮壓後不久,司馬師因眼病痛死於許昌,由弟弟司馬昭接手掌權。諸葛誕曾經和夏侯玄關係十分友好,他見王凌、夏侯玄、毋丘儉相繼被殺,心中十分不安。於是拿出公家倉庫儲藏的財物來賑濟百姓以籠絡人心,還用優厚的待遇蓄養死士以作自保。公元256年(甘露元年),東吳有進攻魏國的意圖,當時諸葛誕所統領的兵馬足以應對,但諸葛誕仍然請求朝廷派出十萬軍隊來幫助鎮守壽春。司馬昭知道諸葛誕心內所想,他聽從了賈充的建議,徵調諸葛誕入朝任職,諸葛誕藉機舉兵反叛。諸葛誕還將兒子作為人質送往東吳,希望得到東吳的支援。東吳人也果然派出援軍,在魏國軍隊還沒有完成包圍圈時突入壽春城。

司馬昭和皇帝一起,率領二十六萬大軍東征討伐諸葛誕,經過一系列安排部署,將諸葛誕的叛軍緊緊圍困在壽春城。吳軍主將孫綝前來接應諸葛誕,但他組織了多次進攻都沒有成功,一怒之下,孫綝斬了出戰不利的將軍朱異,卻仍然無濟於事。而曾經積極鼓動諸葛誕反叛的部將蔣班和焦彝等人卻翻越城牆向司馬昭投降。

甘露三年正月,叛亂半年之久的諸葛誕和文欽等人多次組織突圍失敗,只好再撤回城內。這時候,城內糧食將盡,城中滿地都是死傷之人,出城投降的人越來越多,而本來就不合的諸葛誕和文欽又產生了激烈的爭執,文欽被諸葛誕殺死。文欽之子文鴦和文虎聽說父親被殺,逃走投降了司馬昭。司馬昭赦免了文鴦兄弟,並讓他們沿城喊話,壽春城內人心浮動。司馬昭下令攻城,壽春城內竟然無人抵抗。諸葛誕帶著衛隊想突圍出城,被司馬昭的部將胡奮斬殺。

曹魏皇室的巨大危機

皇室的危機,最大的莫過於皇帝無子嗣,其次則是繼任皇帝年幼,而曹魏這一時期兩項全佔了。皇帝無子嗣,他只能從家族中收養,這很容易讓別有用心的人拿這個即將繼位者的血統做文章,這就是所以說是最大的危機。繼任皇帝年幼造成的危機,例子就更多了,因為他們不能自己掌權執政,往往會造成外戚或者大臣攬權專政。魏明帝曹睿沒有兒子,曹芳是他收養的兒子,繼位時只有8歲。正因為這個原因,王凌造反,才會認為「曹芳不適宜再當皇帝」,因而想立楚王曹彪為帝。試想,假如曹芳是魏明帝曹睿的親生兒子,王凌敢這樣想嗎?漢末,漢朝早已經是名存實亡,董卓將皇帝劉辯廢掉另立,天下人都說董卓篡逆,但他立的那個漢獻帝劉協卻沒有人對他的血統提出質疑,原因正在於劉協是漢靈帝的正宗兒子。司馬師廢掉曹芳,應該說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曹芳年長不容易控制,另一個原因就是曹芳不是皇帝的親兒子。當然這些都是說不出的理由,而不說出來的卻不一定不是事實。假如說這個曹芳是魏明帝的兒子,那個郭太后能把自己的兒子廢掉另換一個不相干的人嗎?

那麼,朝廷危機又干叛亂什麼事呢?這是一種輕重關係的錯亂。尤其是那些有野心的大臣,這正是他們攫取朝政大權的一個最佳機會,或者說,朝廷危機就是他們的機遇。

司馬氏的所作所為是導致叛亂髮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司馬師也可以不換皇帝,就像曹操那樣,前提是必須能夠牢牢地掌握住這個人,但司馬師還沒有像曹操一樣完成這個過程。或者說,掌握這個人不難,難的是司馬氏還沒有能夠掌握滿朝文武大臣。本來,司馬懿和曹爽都是魏明帝的託孤大臣,司馬懿的能力又在曹爽之上,但曹爽同樣有野心,他要實現自己的野心,首先要搬掉司馬懿這塊攔路石。司馬懿也知道一山容不得二虎,權利的鬥爭往往是你死我活,儘管他表現得無欲無求,還要裝病來麻痹曹爽,但他時時刻刻都在窺探著時機,直到曹爽兄弟倆都離開京城遷往高平陵。

高平陵之變後,託孤大臣只剩下司馬懿一人,權力也大多集中到司馬氏一家。但這天下還是曹家天下,皇帝還是姓曹,司馬家要想長久掌權,就必須培育自己的勢力,也就是讓那些所謂的魏臣都成為司馬氏之臣。而曹魏方面儘管遇到了空前的危機,但人家畢竟是一個正宗老店,那些個大大小小的經理夥計還都是老曹家僱用的,你司馬家想這樣輕而易舉的改個名就把這個店變成自己的,總會讓有些人心裡不舒服。李豐、夏侯玄、張緝就是那些心裡不舒服而又表示出來的人。所以說,這種看似大臣之間的矛盾,實則是擁護司馬氏和反對司馬氏的一場較量。而司馬氏則要逼迫大臣們來選邊站隊,順從者繼續當官安享富貴,不從者則安個罪名予以處死。這件事在廢除曹芳時表現的尤為明顯,司馬師以皇太后的名義召集群臣商量廢除皇帝曹芳,「群臣失色」,但吃驚之後,朝中大臣還是說「我們都聽你的」。當然,朝中大臣的服從是迫於司馬氏的淫威,總不免有些「好漢不吃眼前虧」的意味,其內心深處是怎麼想的也不能憑一時一事來判斷。但那些手握兵權的人就不是這樣,當他們感覺危險來臨的時候,知道和司馬氏沒有什麼道理可講,於是就用武力來說話。

總之,這段時間叛亂的頻仍發生,正好是司馬氏從曹氏手中奪取政權的過渡時期,所以說,司馬氏的所作所為是導致叛亂髮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叛亂者手裡有兵,他們也想掌握朝政大權

在這三次政變或者叛亂中,有一個共同地點——壽春城。壽春城位於魏國的邊城合肥以北,是魏國防禦東吳的前線司令部所在地,軍事地位十分重要。自從諸葛亮死後,蜀漢國在軍事上已經沒有大的作為,反倒是魏吳兩國發生的戰事要比西部頻繁得多,其規模也更大。也正因為如此,魏國用兵的重點在東部,而東部將領手中掌握的常規兵力也要比其他地方多。這就讓這些將領感覺有底氣和司馬氏叫板。

應該說,淮南三叛的首領都不是泛泛之輩,他們都擔任過州級地方行政長官,在作為將領時都立有戰功,有一定的人脈和威望,因而會把自己看得很重,不惜一戰。但正如《三國志》作者評論的那樣,這些人一個個都是「心比天高而不切實際」,直到他們失敗,人們都不知道他們究竟要幹什麼?就是現在說他們也是想和司馬氏一樣掌握朝廷大權,也不過是一種事後的分析和判斷,而對於他們自己,只不過是我手裡有兵,先幹起來再說罷了。

(轉自網路)



這跟這個特殊時期有很大關係,司馬氏誅殺曹爽之後,就相當於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有了兵有了權利自然就想著篡位。有人反抗就有人打壓,在淮南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反叛,其中由諸葛誕發起的最後一次尤為激烈。那為什麼會都在淮南呢?這取決於它的地理位置,是國家重要的軍事基地還有國防地,如果成功吞噬了這個地區也就相當於掌握了整個國家的軍事力量,那自然也就成了真正的領導者。

歷史上的淮南為什麼有三次叛亂

再來看叛亂的主人公們,他們之所以能叛亂,那是因為有實力在手裡,他們都是在朝廷有重要任職的,可以說是都有立過大功的功臣,有廣泛的地區性的使臣人脈,所以自然會有很多的軍事,一旦有出現有不滿的情況,自然會一起商討起義,商討著如何叛亂,其實他們是社會的危險因素,像個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個心氣還是很高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泰國大巴起火,中國遊客全部逃生」這件事?
中國古史-序-文化撕裂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周本夏人
戰國七雄怎樣形成的?
故宮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TAG:歷史 | 中國歷史 | 歷史人物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