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是什麼?
03-24
醫生是指受過中等醫學教育以上或具有同等能力、經國家衛生部門審查合格的負醫療責任的醫務工作者。醫生的社會地位的提高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因為是關乎人命的重要職業,作為專門技術職務給予特別的地位。我國,唐時設置學校令,人習醫,凡學醫的人稱為醫生。今則用為業醫治病者通稱。中文名醫生
推薦閱讀:
名詞簡介
詞語基本解釋[Doctor;Physician;Surgeon;Medical man;Medicine man] 唐時設置學校令人習醫,凡學醫的人稱為醫生。今則用為業醫治病者通稱。[1]詳細解釋
1、 古代從官學中學醫肄業的人。《唐六典·太醫署》:「醫生四十人,典學二人。」 李林甫 註:「 後周 醫正有醫生三百人, 隋 太醫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元典章·禮部五·醫學》:「各處有司廣設學校,為醫師者,命一通曉經書良醫主之,集後進醫生講習《素問》、《難經》、仲景、 叔和 脈訣之類。」
2、掌握醫藥知識、以治病為業的人。宋·范成大 《書事》詩之二:「門外雖無車轍,醫生卜叟猶來。」《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以後, 王氏 的病漸漸重將起來。每日四五個醫生用藥,都是人蔘、附子,並不見效。」、曹禺《雷雨》第二幕:「 周蘩漪 :你跟老爺說,說我沒有病,我自己並沒要請醫生來。」
3、指醫術。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二一章:「大夫原不會醫生,誤被都人喚此名。」名稱由來中國自古不同於西方,宋代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級。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 dài,而不讀 dà。
推薦閱讀:
※醫生打封閉針做手術是怎麼回事?
※哪些癥狀是代表肝功能減退呢?
※陝西3名患者子女醫院毆打3名醫生:有醫生頭破血流,為什麼?
※開國將軍病逝,遺言為何驚呆醫護人員?
※寫病歷到睡著、手術間隙餵奶:全面兩孩時代,醫生人手告急!
TAG: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