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詩人顧城?
大多數人認識顧城可能要從他的這句詩開始,也有很多人沒聽過顧城,但一定聽過這句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作為朦朧詩人的代表詩人之一,80年代,顧城以一系列寧靜、優雅、美麗純真的詩歌,贏得了「童話詩人」的美稱;但是,二十四年前(1993年10月),也就是這位表面柔弱,內心憂鬱多情的詩人,用利斧砍死了與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女詩人謝燁,而後自殺,引起詩界和熱愛他詩作的讀者們一片嘩然。作為詩人的顧城為我們留下了不少值得研讀的詩篇,作為慘案製造者的顧城為我們留下了深深的遺憾和沉傲。
顧城的創作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年少開始寫詩到1978年為第一階段,這是他創作的少年期,作品不多,內容較淺顯,語言平易,是一個善於思索的天才少年之作,如寫於15歲的《生命幻想曲》;1979年到1986年為第二階段,是他創作的成熟期,他許多廣為人知的詩作都寫於這一時期,詩歌語言高度凝練,活潑空靈而又含義悠遠;1987年到1993年為第三階段,詩歌數量相對減少,語言向童稚回歸,雖不乏優秀之作,但已顯示出內心精神無所適從的迷茫和才情不足的困窘,寫詩漫不經心,但寫出了詩人唯一的自傳體長篇小說《英兒》【1】。
與同時期的其他著名詩人相比,顧城顯得與眾不同。他不像北島那樣冷峻、深沉,具有反叛精神和理想主義的英雄人格,也不像舒婷那般人道、自尊,充滿浪漫情調與奉獻精神,他顯得纖弱、機智、純凈,在眾多的朦朧詩派詩人當中,他以童真的孩子形象確立了自己詩歌的和人格的獨特性【2】。顧城宣稱:「詩是理想之樹上閃耀的雨滴」他以一個孩子的夢,用「純銀」一樣的聲音,卻構築一個「天國」,這個童話世界比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更純更美,構築這個純凈世界的材料,一是未被污染的大自然;一是孩子的心靈和眼睛。
詩人的內心總是嚮往純凈之地,尋找自己的瓦爾登湖,顧城生活在內心極其封閉的世界裡,離群索居,清高孤獨,但到了後期,他也逐漸走向幽閉,情感精神世界極其混亂,以至於人格分裂甚至瘋狂殘忍,但其在新詩潮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略的。
參考文獻:
【1】戈雪. 一個純真脆弱的童話世界——論顧城的詩[J]. 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4):63- 66.
【2】張捷鴻. 童話的天真──論顧城的詩歌創作[J]. 當代作家評論, 1999(1):68-81.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