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周敦頤成長環境與《愛蓮說》的關係?

如何看待周敦頤成長環境與《愛蓮說》的關係

周敦頤於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五日(6月1 日)生於道縣樓田村,卒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六月十日(7月24日)。因貧「饘粥不給」無力回鄉,葬廬山栗樹嶺。

  二十歲時隨舅任上因「一言清疑讞,為有司物色」。二十一歲母亡守制,二十四歲從分寧縣主薄(今修水縣)做起,到五十五歲終職廣南東路提點刑獄(治在韶關),因病乞調南康司理參軍後辭官。

  他為官廉判明斷,政與學凸現,史上他和包公並列,是廉官文化的代表。因此朝廷恩榮其父。父周輔成終職桂嶺縣令辭官,宋英宗於嘉佑八年(1063),贈郎中,治平四年(1067)再贈諫議大夫,敕入祀鄉賢祠和啟聖祠,與孔子父母同享祭祀。

  周敦頤亡後,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1220)謚元,故稱元公(學生二程同時謚純謚正)。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朝仁宗延祐六年(1319)封道國公,歷朝入祀孔廟。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封其後裔十二代孫周冕世襲五經博士,延至清末四百餘年共封十三位五經博士,這是自漢武帝尊儒設五經博士之稱以來,獲五經博士最多時間最長的家族。

  北宋乾興元年(1024)八月二十日周輔成病逝,時 周敦頤8歲,因家貧一家四口隨母來衡陽投靠舅父龍圖閣直學士鄭向,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公喜愛,鄭公視甥如子,按鄭家敦字輩取名入藉。又因他喜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構亭植蓮」,(今衡陽市二中處俗稱祁陽白)他負笈其間參經悟道。直到鄭向任兩浙轉運使疏蒜山漕河才隨母同遷潤州丹徒縣(今江蘇丹陽市)。衡陽人世代相傳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蓮花」的典故和「白蓮仙子戲西湖」的傳說即出自他舅甥情深和悟道的故事。

  周子因勤政負病而早逝壽五十七歲,人生最重要的成長期在衡陽十餘年之久。後他三十一歲任郴縣令和桂陽縣令(今汝城縣),三十八歲任大理寺丞,四十九歲任永州通判,五十三歲任廣南東路轉運判官和在郴邑七年回鄉祭祖均在周敦頤中轉歇息,講學、探舊、訪友。

  所以,衡陽相較於他的出生地道縣,歸宿地九江,是他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最困難時他的舅父這位衡陽先賢鄭向濟孤撫幼幫助培養教育他並蔭補入仕,鄭公在濂溪周氏家族內歷稱恩舅。周子知恩圖報,妻陸氏陪伴舅母十九年終老才隨夫生子,因積勞成疾三十七歲亡。後裔們滿懷感激之情流傳不息深深的衡陽情節即源於此。衡陽是濂溪公的成長地,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地。正由於此,周敦頤在衡北岸和柘里的兩房後裔都是「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遺迹不忍離去」。而來此繼承鄭公留給周家的祖業繁衍生息至今。從此外發後裔雖星居海內外,但他們常回家看看,近幾年後裔來此拜謁祭祀先人日益增多。

  任何名人文化傳承都是以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延續的。周敦頤在衡陽生活的遺迹原有五處:一是緊伴石鼓書院即今司前街古稱濂溪街(現衡陽市中山南路司前街口)是他外祖父左侍禁鄭燦居住的祖宅;二是今蒸水橋北原鄭家莊戶房即北岸濂溪周氏祖屋,由長子周壽次子虞仲後裔繼承,今居衡南縣車江鐵市、衡陽縣金蘭寺、重慶、洪江等周姓即源於此支。三是今高新區柘里村愛蓮堂他是周壽五子季仲次子興繼來此繼承祖業,愛蓮堂原是鄭家祖傳莊戶房(歷今約—千二百年),鄭氏譜載「衡州西關有巨浸曰西湖」,「向公世居衡郡城外西湖」。鄭向祖孫五人五進士,世代衣錦詩書傳家,家產頗豐。宋時周圍山林田土多是鄭家祖產,後按規制濂溪公祭祀田四百畝(政義鄉三百畝、長平鄉一百畝)田租收入和年撥官銀二十八兩用於濂溪周氏宗祠春秋二祭。此處地勢低洼緊靠蒸水,南北河風交匯, 周敦頤逢夏即來此避暑讀書。現房基一米五高用條石砌成,皆宋時基礎防潮的佐證。南宋嘉定四年(1211)十月十九日, 周敦頤五世孫任吏部右侍郎跳海自溺以孤忠伴孤魂,後為左相陸秀夫效法,右相文天祥為他寫有墓志銘,一代烈臣周洪即誕生於此。清康熙年間因祀田被安插戶柯仕俊強佔訴訟三十餘年,方收回祀產,族人出資經清政府批准把愛蓮堂建為紀念周子專祠,皇封奉祀生賜衣頂四人,選後裔六人入義學,年祭祀銀二十八兩,一切和故里道縣,歸宿地九江祭祀祠待遇等同。今道縣、九江祭祠已毀,此是唯一倖存的皇封祭祠。

如何看待周敦頤成長環境與《愛蓮說》的關係



推薦閱讀:

TAG:社會 | 教育 | 成長環境 | 文學 | 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