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版和中版《深夜食堂》究竟哪裡不一樣?
導 讀
剛剛開播兩天,《深夜食堂》中國版就意外地創造了紀錄:豆瓣評分2.3分。截至今天下午,將近3萬人參與評分,超過90%的人甚至直接給了1分。網友直言:「好多年沒有在豆瓣上看到這麼低的評分了,這是連《小時代》都無法企及的新低度!」
《深夜食堂》原作為日本漫畫,後改編成了日劇。主要講述一個只在深夜開門的居酒屋,老闆做一些日本隨處可見的小食,而在深夜前來覓食的人們背後都隱藏著許許多多的故事。一個小小的居酒屋,其實是一個人生的大舞台。
原版《深夜食堂》在日本大受好評,甚至9.2的評分也高居豆瓣的高分電視劇排行榜。但為啥中國版的《深夜食堂》咋就成了「深夜靈堂」,觀眾都覺得這是劣質的「東施效顰」?
翻拍應遵循原劇的精神內核
近年來,經典影視劇翻拍漸成熱潮,但成功者寥寥,像《深夜食堂》這種翻拍劇更比原劇差到了極致。
反對翻拍的觀點眾多。有人說,翻拍劇走的是一條急功近利的道路。利用優秀的劇本,選擇年輕漂亮、有收視號召力的演員,用最少的投入,以求獲得最大的產出。為博收視率,有些作品粗製濫造,隨意改編情節;有的甚至把原劇本的內容修改得面目全非。對於翻拍劇的很多批評意見都源於此。
可以說,翻拍劇都是多年前的經典電視劇,這些電視劇都是為老百姓們所喜聞樂見的。在觀眾記憶中,電視劇不僅僅是其本身,還承載著一種審美、一種生活、一種不可磨滅的美好記憶,這些承載隨著時間的改變在心中更加牢固,轉化成了一種精神符號。
傳播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人們通過大眾媒介一般是加強自己已有觀點,而不是改變其信念。因此,受眾接觸媒介,選擇鞏固自己已有觀念的信息,而拒絕那些與自己固有觀點相悖的信息。一些觀眾認為有些翻拍電視劇無論在演員選擇、情節設計等方面都無法與舊版比較。這種印象並非產生於直接經驗,也就是說,人們並不是根據觀看實踐來判定電視劇的好壞,而是一種先驗。這種現象,傳播學中稱為「刻板印象」。有刻板印象的觀眾,很難接受翻拍劇人物的重新塑造、劇情的重新編排等。但是他們畢竟是經典電視劇的支持者,如果他們以批判的方式觀看,自然而然也成為翻拍劇的一部分觀眾。他們觀看新版電視劇,在感慨曾經的經典的同時,還有對自己過去生活的懷念,是對自己曾經的生活體驗的一種認可。
所以,要爭取經典電視劇的觀眾,電視劇製作者除了對服裝、道具、情景設計、人物選擇等細節方面作具有時代性、個性化的設計外,更重要的是尊重原作品的精神內核,,以符合廣大受眾的心理需求。顯然,中國版《深夜食堂》場景的各種模仿和生搬硬套,卻失去了營造深夜食堂本質上類似「樹洞」的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再加上各種美食細節處理的粗糙,實在讓人看不下去。
固有符號認知讓人產生「舊版情節」
從另一方面因素來說,中國版《深夜食堂》的超低分自然是由於強烈的對比產生的。觀眾產生「舊版情節」很大部分來自傳播學中的「固有的符號認知心理」。
在社會傳播中,任何信息都必須通過符號才能得到表達和傳遞。符號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質載體,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活動受限表現為符號化和符號解讀的過程。所謂符號化,即傳播者將自己要傳遞的信息或意義轉換為語言、文字或其他符號的活動;符號解讀則是傳播對象對接收到的符號加以闡釋或理解,讀取其意義的活動。不僅如此,傳播對象對傳來的信息作出反應——反饋的過程也伴隨著在符號解讀基礎上的再次符號化的活動。
影視劇本身便是一種符號,通過這一符號形式將其想傳達的信息符號化,而觀眾觀看的過程便是進行符號解讀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這一解讀過程並不是觀眾被動接受的,觀眾也對這些被解讀的信息作出反應,產生評價或感觸,並在這種反饋的基礎上再次形成新符號,即帶有自身認知的新符號。這一帶有自身認知和感情的符號一旦形成,便很容易固化,很難接受其他的符號來表現同一內容。比如,某個角色被某位明星演繹得非常出色到位、惟妙惟肖,符合大多數觀眾心目中對這個角色形象的設定,感覺這個演員就為這個角色而生,甚至在一些觀眾心目當中,演繹這個角色的明星已然成了角色本身,形成了符號,以至於一提到某電視劇,這些觀眾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該劇中那個人物的表演。
這樣看來,日本版不精緻、更接地氣的掌勺大叔比黃磊更像是我們眼中深夜大廚的樣子。
往期推薦
1、警察、黑社會與中國:《刺死辱母者》的春秋筆法與輿論狂歡 | 熱點
2、薩德!限韓令:用來經濟制裁的文化產業 | 熱點
3、網路民族主義:社交媒體帶給我們的自由與極端 | 熱點
4、力壓杜蕾斯,海爾官微妖孽養成記 | 熱點
5、為什麼越來越多女生喜歡玩「王者榮耀」 | 熱點
6、武漢砍頭事件背後:新聞媒介對風險社會的把控 | 熱點
7、耽美文化:為什麼腐女都喜歡「攪基」? | 熱點
8、禁止外傳!UC震驚部內部講義,太嚇人了 | 專題
9、「表情包文化」:一場充滿浪漫主義的狂歡 | 專題
10、性、醜聞與錄像帶:被「污名化」的女大學生 | 熱點
更多精彩文章,敬請移步首頁,點擊「精華文章」閱覽。
文章來源 | 傳媒君 傳媒實驗室作者
參考資料 | 《觀眾「舊版情結」的傳播學解讀》 王思齊
《經典電視劇翻拍的傳播學解讀》 王曉楠
《中國版《深夜食堂》遭全網痛罵》張潔 嘉莉
文章聲明|傳媒實驗室不對相關概念及其涉及的事件進行是非判斷,撰寫文章只探討文化及事件本身,歡迎拍磚、更正和補充。
傳媒實驗室 有趣°有料°有深度°
每天5分鐘 讀懂傳媒
微信:medialabs
微博:傳媒家
合作請聯繫:medialabs@126.com
更多微信里不能說的秘?密,都在官方微博「傳媒家」里噢
從比較文學的角度說說國貨版和日貨版《深夜食堂》的所謂不同吧,這種不同不是每集凸顯的美食不同,也不是有沒有植入廣告的不同,或者劇中配角職業的不同,因為沒有可比性。你問我中餐日餐那個好吃,那我問你咸豆花、甜豆花那個正統,甜粽咸粽那個正宗?還有職業問題,很多人都在評論里指出了,日貨版《深夜食堂》裡面聚焦了一群小人物的故事,確切說是邊緣人物,比如脫衣舞女啊、黑社會啊、人妖啊,等等等,都是在中國或不存在或在監獄裡或者至少得進局子那種,所以一定要改,必須要改,不改堅決不行,不改我等普通觀眾都看不過眼,畢竟只有多多弘揚正能量才能努力實現中國夢不是么。
那麼好了,劇情神馬的就浮雲了吧。我們重打鼓另開張,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啊不,讓我們努力打造個中國版暖心溫情接地氣正能量的《深夜食堂》出來。
於是,拍了,播了,看了,晚上隨手點開最近更新的第8集來看,認真努力咬牙堅持看完,趕緊又隨便點了一集日貨版來減壓緩解調節治癒下。
不是自家矯揉造作,事實上這四個字可能更適應這部劇。此處表中立意,無貶意。
真是不比較不知道,差異著實大的很有一條條細說的必要,撿兩條最大的說。
一是情節上的巨大差異。日版一集通常是20分鐘,一集一個故事,每集獨立,沒什麼連續性。中版大抵則是45分鐘。是日版的兩倍有餘,不是日版那種來了又走,一現既隱(只在某一集里出現過,便再無消息,不知所蹤)的客人。中版非常具有連續性,或許因著是國產劇大環境的影響,即使是部美食劇,內容也極其拖沓冗長。比如第8集中艾真和樂樂晚上在家中的互動,除了蘋果電腦全方位、多角度的特寫外,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兩母女粘膩無比的互動,時間長的讓人真想拖進度條。
這還不算什麼,第8集已經是這個故事的收尾部分了,事實上,這個故事從第五集開始,圍繞著樂樂小朋友,每集45分鐘,已然連演四集,這其中餐廳的場景和樂樂家中只能算是一半一半,遠非日版中基本所有故事都在餐廳發生那種風格,是導演擔心自己駕馭不住么,未必,因為劇組做宣傳的時候可不是那麼說的。看官方文宣為我們展現的畫面,應該是青出於藍遠勝於藍呢,雖然這一理想在現實中受到了劇烈衝擊,豆瓣評分也是雪上加霜的那麼不給力。----我是默默流汗的分割線
二是細節上的卒不忍讀。對於國產劇來說,這方面值得吐槽的太多了,人常言細節是魔鬼,但我們看國產劇時總有看聊齋的感覺腫么破?攤手。比如說,比如說劇中設定是馬克會讀唇語,所以能和大家溝通,但從法庭回來後在餐廳與黃老闆聊天時根本沒看黃老闆,是怎麼做到全盤接收了黃老闆所講述內容的呢,或者因為他和黃老闆心靈相通,或者是他當時悲傷逆流成河,根本沒有注意到黃老闆在說什麼,但後來怎麼還能及時做出回應呢?手動懵逼臉。更別說對於一個所謂的吃貨而言,那個加進大大大量蔬菜的肉餅(向麥當勞的大大大雞排致敬)如何做成真是個未解之迷。
此劇末尾沒有菜品示範的橋段,所以加菜不加價的肉餅是怎樣煉成的我們也不得而知。假裝會做飯如我表示,如果你要在漢堡肉餅中加菜,又讓人吃不出來,大抵就是去打各種澱粉類蔬菜的主意,比如土豆、芋頭、山藥,方法就是清一色的蒸成泥打到肉餡里,不然你加什麼芹菜、洋蔥一類硬質些的蔬菜試試,瞧樂樂同學是不是分分鐘吐給你看。
更別說劇中有個細節是艾真切開肉餅查看內容,肉餅內部呈紅色,在自家烤過麵包、做過漢堡的本人看來,妥妥的牛肉餅么。那裡來的大量蔬菜,還是把土豆泥用甜菜根水拌過,所以顏色都足可亂真了?想到這裡自己都汗個。
當然,我們也沒打算拿這貨當紀錄片看,但相較於日版中每一集的美食都能拿來複制,豆果一類美食網站中還有不少人專門開了深夜食堂專輯,國貨版是不是些許的有些不給力?
電視劇的前提:文化底蘊,完全不一樣!
深夜食堂之所以在日本可以火爆,是因為日本固有的居酒屋及人際交往文化導致的。在北京的居酒屋,我們會遇到一群群西裝革履的日本人下班後一起來吃飯閑聊到很晚。在日本當地,這樣的事情更加普遍,日本人下班如果沒有居酒屋社交會被認為是性格有缺陷的人。所以,深夜的食堂在日本會理所當然的存在。
我們習慣的大排檔,其實都是朋友或者同事一起去熱鬧的,除了我們這一桌,基本和鄰桌及老闆沒有交流。日本人不是,他們會很有禮貌的聊聊天氣或者食物的味道,然後隨意的吐槽一下自己的生活狀態,陌生人的交流很自然且正常。在居酒屋和老闆聊天也是很經常的事情,所以深夜食堂才以老闆為主線展開了這麼多的故事。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水土異也。
這就是最大的不同!
不同肯定是有的啊。
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版的做的是煎餅果子,那個夾著油條吃得東東,天津特色,看著就特別香,特別想吃。
而日本的更多的是壽司,反正我是是不慣。
而第二個不同就是日本的那個老闆有滄桑的氣勢,還有一道疤,相比較,黃磊就是有點稚嫩了。
兩版《深夜食堂》真是太像了,簡直像孿生兄弟一樣,一樣的和服,一樣的傷疤,連套路都差不多。如果說不同,當然也有了,畢竟兩個國家的美食也不一樣,人家日本吃的是壽司、飯糰、料理之類有本國特色的食品。而我們的《深夜食堂》吃的竟然是泡麵、日式風味紅腸之類的,偶爾出現的脆皮腸還是中國台灣脆皮腸,我們的美食都去了哪裡。更有差距的是演員的演技,無論是老闆還是其他演員,人家日本的表演多自然,中版簡直就是在演戲,看到泡麵後那誇張的表情我也是醉了。
這兩版的《深夜食堂》的確差別很小,但是這種很小的差別,我認為並不是對原著的尊重,而是一種沒有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懶於創新的出現。講道理,黃磊的演技還是我比較欣賞的,但是在這部片子當中並沒有體現出來太多的演技,同時也並沒有展現出來他黃小廚的身份,感覺我看了一個加長版的廣告而已。日本的《深夜食堂》符合日本觀眾的心理需求,他的故事也可以引起觀眾們的共鳴,而中版的《深夜食堂》並沒有讓大家感到接地氣,反而產生了很多中不中洋不洋的感覺,不喜歡。
個人感覺最大的不同就是中版的劇情太拖拉了,穿插了太多多餘的情節,一個故事出好幾集都講不完,本來是精華的,鋪展開來就成了糟糠了。日版都是小故事的類型,每一段感覺都是到了不能再刪減地步,每一段都有它想要表達的東西。當然還有就是食材上面,根本沒有突出中國特色,我國這麼多的民間小吃,你非要整一個泡麵,真是服了!而日版的都是日本很常見的小吃。
很多不一樣的啊 演員啊 場景啊之類的
推薦閱讀:
※《深夜食堂》里有那些令人無語的美食?
※中版《深夜食堂》為什麼值得期待?
※《深夜食堂》里的鮮肉演員演技引起思考,鮮肉型演員們演技還有救嗎?
TAG:日本 | 美食 | 深夜食堂 | 深夜食堂(電視劇) | 深夜食堂(大陸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