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知乎網站有什麼分析?
03-23
一是社會認同心理。社會認同心理看到一群人看著天,也會跟著去看;看到乞丐碗里有很多錢,就會跟著去放錢;看到一個地方很乾凈,就會自覺地講究衛生……這就是社會認同原理,或者叫做從眾心理。知乎的前輩用戶們已經營造了一個很好的、高質量的問答氛圍,知乎用戶諶斌一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微博之亂耳,無SNS之勞形」形象的描繪了知乎的社區氛圍。給我邀請碼的老師一再叮囑,一定要高質量問答,要活躍,我唯唯諾諾,問問題之前,先Google一下看有沒有答案,回答問題之時,仔細檢查有無錯漏之處,知乎的從眾效應由此可見一斑。當然,社會認同也不是萬能的;一旦有人從中灌水,就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就是破窗效應。知乎早就意識到這種威脅,故一方面繼續採用嚴格的邀請制度,另一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來抑制破窗效應。比如對提問類型進行了限制,允許用戶舉報重複低質量的問題和隱藏「沒有幫助」的答案等。當然,破窗效應的威脅依然存在;如何在用戶數量和質量之間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是知乎下階段面臨的一個難題。用戶需求知乎幾乎沒有任何激勵機制,沒有積分、沒有相應的等級提升體系,更沒有任何形式的物質獎勵,但用戶的參與度卻是很高,為什麼?因為知乎滿足用戶分享的慾望,同時滿足了個人建立威望的人性需求。知乎抓住了人性中的一個優點:分享。
人其實是渴望分享的動物,有件趣事沒有人分享就好比女人穿著件漂亮衣服卻沒有人問她在哪裡買的一樣難受,Keso說他之所以在知乎上如此活躍是因為「中國互聯網在滿足像我一樣的人的需求方面,做得太少」,而知乎,正好給了他們一個高質量的分享舞台。當然,分享的前提,是高質量的問題,最好是激起你回答的慾望乃至不回答都不舒服的問題。再者,這個分享其實也是有回饋的,他能讓你建立威望。你回答得越多,就越顯得你知識淵博,你的威望就越高。這恰好滿足了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中最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猶太裔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如果說微博、SNS等產品是滿足了人的社交(社會關係)需求的話,那麼,知乎等問答社區則是滿足了人的最高層次的兩個需求:尊重(社會承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尤其是在這個「往來無白丁」的精英社區,回答的問題被精英、名人所「贊同」和「感謝」,頂層需求的強烈滿足感比其他任何激勵措施都更加持續有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