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鋼鐵造假驚人,被爆出的醜聞頻頻,到底有哪些醜聞呢?
03-23
日本製造「醜聞頻頻」
神戶制鋼所的故事並非個案。近來「日本製造」醜聞頻出:日本汽車巨頭日產在出廠檢驗環節中,大量使用無資質人員敷衍出廠檢驗手續;三菱和鈴木篡改汽車燃油及經濟性測試數據;日本汽車配件製造商高田公司(TAKATA) 因隱瞞安全氣囊質量缺陷已於今年6月申請破產。長期以來,日本製造一向以精細嚴謹和過硬品質享譽世界,「排隊買日本馬桶蓋」曾經一度成為中國媒體上的熱門話題,「開不壞的豐田」更是成為全球司機多年公認的口碑。如今密集爆發的日企造假讓業界震驚,「日本製造」怎麼了?
長期研究日本企業的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子雷表示,雖然日本製造名聲在外,但生產管理漏洞,諸如篡改產品數據、生產日期等現象一直存在。「進入信息化時代,隨著日本社會的變化,曝光這些問題也越來越容易。其實日企和其他企業並無二致,只是被光環和名譽所掩蓋。」日本現代文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吳保寧認為,一方面下游企業對上游企業的降低成本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企業內部強調創利創收、忽視社會責任,如何平衡兩者關係需要利益調整。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梳理多起被曝光的造假事件,涉事日本企業紛紛給出了「內部管理、高管品行、業績壓力」等因素,但如此多日本製造業代表企業集中曝出篡改、造假、隱瞞、謊報等重大丑聞,無疑顯現了日本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危機。從財富世界500強的榜單對比上看,日企正在整體「沉淪」。1996年,世界500強榜單上的日本企業多達99家,與美國不相上下;2006年,上榜日企已減少至70家;2016年,僅剩52家。對比20年前,日企上榜數量銳減了近一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劉軍紅認為,日本製造業的「墮落」僅體現了全球化大潮下日本經濟環境巨變的冰山一角。在他看來,日本製造業企業過去追求的全球市場佔有率,逐漸讓位於資本收益率,成本競爭、收益競爭成了日本企業新目標。「今後,日本企業如何轉型、日本經濟如何升級,已成關乎日本是『復興』還是『沉沒』的攸關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