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為什麼選擇在頤和園自盡?

「今日乾淨土,唯此一灣水耳」--王國維

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

民國初期,戰亂四起,權力紛爭,社會大動亂時期。而且還是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部分的人思想比較封建。陸續出現過成立中華民國、張勳復辟、袁世凱稱帝、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紫禁城、北伐戰爭等大的歷史事件。

最重要的是(王國維是清朝遺老)

王國維為什麼選擇在頤和園自盡

王國維是浙江省海寧人。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1927年,王國維沉湖事件牽動了當時及後世眾多學者的諸多情思,人們紛紛撰文闡述己見,至今聚訟紛紜,莫衷一是。

「殉清」說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王國維始終不肯剪去辮子,不僅自稱「亡國之民」,而且其著作及書信對清室始終以「我朝」、「本朝」、「國朝」、「大清」相稱,無一例外。可見,他始終以清朝遺老自居,其忠於亡清的態度極為堅定。

清朝被推翻時,王國維曾感嘆「漢土由來貴忠節,而今文謝安在哉」。其中的「文謝」指文天祥、謝枋得。後者於抗元失敗後拒不出仕,絕食而死。而在王國維自殺以前,也曾經不止一次地流露過「殉清」的念頭,例如,他在1924年「甲子之變」時曾「援君辱臣死之義,欲自沉神武門者再」。在1925年8月,他又曾說到「事到艱危誓致身」。

王國維為什麼選擇在頤和園自盡

王國維「自沉」昆明湖的時間,正是馮玉祥軍隊逼溥儀搬出故宮,避居「日使館」,又轉天津「張園」之後。而王國維為清朝遺老,此前還曾「奉召入宮」,做了溥儀的「五品銜南書房行者」,實即溥儀的「老師」兼「圖書館館長」,如此種種,完全可以說明王與溥儀的關係之密。其至死仍留一條辮子的舉動,更表達了對溥儀的國士知遇之感。由此推論,王國維死於「殉清」,也並非捕風捉影。其思想基礎和遺老心態,導致最後以自殺而「完節」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逼債致死」說

當年溥儀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說:內務府大臣紹英委託王國維代售宮內字畫,事被羅振玉知悉,羅振玉以代賣為名將畫取走,並以售畫所得抵王國維欠他債務,致使王國維無法向紹英交待,遂愧而覓死。當時報紙還傳說,王國維曾與羅振玉合作做生意虧本,欠羅振玉巨債。羅振玉在女婿——王國維長子潛明死後,和王國維關係破裂,羅振玉令女兒回娘家為夫守節,逼王國維每年供其生活費2000元。王國維一介書生,債務在身,羞憤交集,便萌生短見。此說經郭沫若宣揚,幾成定論。

「驚懼」說

1927年春,北伐軍進逼北方,而北洋系統的馮玉祥、閻錫山先後易幟,京師震動。有人認為,王國維自殺是怕自己這個前清遺老落入北伐軍手中,蒙受恥辱;又因為王國維腦後留有辮子,當時傳言北伐軍入城後將盡誅留有髮辮者,所以與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斷。

王國維為什麼選擇在頤和園自盡

「殉學術」說

民國初期,戰亂四起,權力紛爭,持槍的人異常活躍,而平民百姓心神不安,學者王國維更是無法應付得了這種場面。當北伐軍步步逼近,清華園裡傳單雪飛,漫畫張貼攻擊研究院,各路學者各尋後路,也有逃往國外者,只會握筆杆子的王國維,面臨槍杆子,說無所畏懼,是不近情理的。據說,他曾經悄然問他的學生——山西籍的衛聚賢:「將何以為之?」衛聚賢回答,可以到山西去,先生每周授課一次,每月百元大洋酬金。當時晉祠正籌辦「興賢大學」,而衛聚賢是籌辦者之一。這不能不說也是一條去路,但王國維只說了這麼一句「山西無書」,就於當晚寫好遺書,次日赴昆明湖。可能在他心裡,只有這裡才有一片凈土,一泓清泉。

「性格所致」說

王國維「體素羸弱,性復憂鬱」,思深而言寡,內心存滿矛盾,卻不形於言表,便是於死前數日,依然工作如故,從容自若。而其內在情緒的波擊,卻無人察覺。王國維選擇「自沉」卻不露聲色,這是他個性的集中顯現。



推薦閱讀:

(轉載)登月的那些事兒(連載)
為什麼自古至今「黑社會」都要紋身?
孫中山為何不直接推翻清政府而要通過袁世凱?
反法聯盟那麼怕拿破崙為什麼抓住兩次都沒殺了他?
我們的祖先選擇了象形文字就註定了科技的落後?

TAG:歷史 | 文學 | 佛教 | 宗教 | 王國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