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出土盾牌打臉「秦軍無能」神論!兵馬俑的軍事研究才剛開始?
編者按:關於秦軍的戰力水平的爭論可謂經久不息。既有受電影《英雄》誤導,認為秦軍強弩滅殺一切的錯誤認知,也有說什麼秦軍弓弩軟弱無力、戰術隊形落後低能,整體戰力落後西方一千年的神論。
其實,關於秦軍戰力的絕大部分網上爭論,都是源自對秦始皇兵馬俑研究工作的再解讀。但實際上,大多數人所不知道的是,關於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研究工作遠未結束,甚至從軍事學研究角度,其才剛剛開始!所以那些關於秦軍戰力的決定性言論,其實都是外行人的管中窺豹,甚至是刻意歪曲。本文則將通過兵馬俑出土的秦代盾牌最新研究成果,說說秦軍軍陣、武器與戰力研究的大致進展情況。
眾所周知,盾是一種重要的戰鬥護體裝備。我國古代稱干、櫓,後來又稱盾牌、彭排、旁排等。先秦文獻中有許多關於盾的記載。《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齊師及魯師戰於炊鼻、齊子淵捷從泄聲子射之,中循(盾)瓦……匕入者三寸。」(盾瓦是盾背拱起如覆瓦的部分)。《七國考訂補·趙兵制》:「趙簡子圍衛郭部,犀循犀櫓,立於矢石之所不及。」王先慎集解:「犀,堅也。」也應該指牛皮或犀牛皮製造的盾牌。盾、櫓分開描述,可能表明了當時的兩種不同盾牌。《戰國策·韓一》:「堅甲、盾、鍪、鐵幕、革抉、夭芮,無不畢具。」這裡是介紹了一個士兵完善配備,盾牌處于堅甲之後,地位一目了然。
至於《史記·項羽本紀》:「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撲地, 噲遂入」。從側面反應了用盾撞人是世界通行的做法。
考古學家在考古發掘中,也發現了許多盾。 比如河南安陽殷墟侯家莊一墓葬中曾出土一盾, 其形狀是上底略窄於下底的梯形,上面繪有龍虎紋圖案;此外還有持戈盾戰士殉葬的情況。 到了東周,也有不少盾牌的實物和形象出土。由於土壤環境等原因,湖南湖北保存了更多的木器和漆器。在長沙楚墓中發現一木盾,高 61 厘米,背面附有把手,呈對稱雙弧形。還有楚墓出土的長方大盾,高95厘米,寬50厘米,包山楚墓也出土了雙弧彩繪龍鳳紋漆盾。
▲楚墓出土的雙弧彩繪龍鳳紋漆盾
之前,秦軍曾經被認為是不重視防護。但考古發現改變了這種陳舊的觀念:兵馬俑坑和石盔甲坑中出土的陶制塑像與石質盔甲模型,都表明了秦軍擁有著在當時防護面積不小,且相對靈活的盔甲。對於大家非常熟悉的盾牌,在較早期的秦陵考古中沒有發現,也只能通過一些別的文物來佐證:
1974年,陝西省文管會在戶縣東南發現一春秋秦墓,藤條編織物朽痕三處,上半部呈現橢圓形,面外鼓,下部平齊,殘存深褐色漆皮兩層,根據印痕形狀推測可能為藤盾牌。而同時期的盾牌主要以木板和皮革製成,又因為保存不甚完整,並不能完全還原。
▲戶縣秦墓平面圖(標3、4、5為盾痕迹)
在秦兵馬俑一號坑,在三輛戰車的輿內右前角,輿左後方,輿右前角,各有一「圓形木環」,環為木質已朽,環周有褐色或黑色漆皮,木環外徑 56~63. 5 厘米,環體徑3~4. 5 厘米 ,有的環跡上還殘留彩繪花紋 ,木環里全朽無跡象。有學者推測,這可能是秦盾,但也有學者認為尚難立論。《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發掘報告》對這些「圓形木環」遺迹並未作明確解釋。
▲5號戰車車輿右出土「圓形木環」
1976年,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為數不多的青銅器中,有一面武士斗獸紋青銅鏡,上畫兩位勇猛的武士,一手持盾,一手持劍,上身赤裸,椎髻類似秦俑。兩人各自面對一個豹類猛獸,做互博狀。他們手持的盾牌,就是雙弧盾,與出土的戰國同時期的楚國雙弧盾很類似。但這是單純的藝術形象,還是來源於現實中的實物?質疑的聲音仍是存在的。
▲武士斗獸紋青銅鏡
1980 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 20 米處出土了兩乘裝飾華貴的銅車馬。高車上除配備有弩機、劍等青銅兵器外,在車騎右側內還有一盾簸,中承以盾。 該雙弧盾通高 35. 6 厘米、底寬 23. 5 厘米,盾厚 0.4 厘米,為實物大小一半,上面彩繪流雲紋圖案。雖然這件青銅盾證實了秦代雙弧盾的存在,但是還不能證明兵馬俑中就有盾牌。
▲銅車馬上的青銅盾牌
幸運的是,2009~2011年間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坑考古隊對一號坑局部進行了再次發掘。(有人以為清理填土和進行試探性發掘就代表完全發掘了,實屬業餘)
▲2009~2011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坑考古隊一號坑再次發掘區域示意圖
在挖掘中,驚喜出現了。發掘報告中的原文如下:「盾 1 件面朝下,首向西北。皮胎,髹漆,局部繪彩,可見細膩青灰色漆灰。流雲狀外形,齊首,弧肩,曲腰,平底。正面外緣包邊,依照盾緣造型勾勒紋飾帶,帶寬約 4.6 厘米……通高66厘米,首高 2~2.5、寬 8.4 厘米,肩寬 39.8 厘米,西半部分至中部縱梁的腰寬 15、底寬18.5 厘米,東側殘。背有貫通木樑,梁中部握手鼓起。縱梁通高 65 厘米,握手長15、寬2、高 3.5 厘米。」
從測繪圖來看,這個盾牌被右服馬陶俑壓住上半部,下面堆積著淤泥。在兵馬俑坑遭遇火燒水淹之厄的情況下,保存了這樣一個相對完整的髹漆皮盾,真是幸運。可能就是淤泥和倒下的陶俑很快地覆蓋了這個盾牌,才避免了它和俑坑中其餘的大多數盾牌一樣化為烏有的命運。
▲兵馬俑出土的髹漆皮盾
此盾的大小與形制,和銅車馬上的銅盾放大後相比很接近。雖然漆層之間的皮質早已腐朽,但其厚度約為0.8厘米,與雙層牛皮製成的合甲接近,可能是同樣的工藝產物。其與銅車馬上的盾牌一樣,彩繪流雲紋簡潔而又雄渾。與時代相近,樣式相近均為雙弧盾的楚國彩繪龍鳳紋漆盾進行對比,很明顯屬於同類器物,與一直流行在漢代的雙弧盾,也是一脈相承。
簡單說,中國商代到西周,主要流行長方形或者梯形盾,很多時候會裝有銅製的盾飾。春秋戰國時期,梯形盾繼續使用,同時出現了新的雙弧盾。這種盾一直延續使用到魏晉時期。
▲兵馬俑出土漆皮盾紋飾細節和測繪圖
這一發掘,證實了秦軍確實使用盾牌。但還有沒能解決的問題:秦軍盾牌裝備率如何?步兵是否使用不同於雙弧盾的長方形盾?而要揭開真相,還得依靠考古發現的進展。畢竟秦兵馬俑坑除三號坑外,其餘的一、二號坑還沒有完全發掘,兵馬俑沒有完全清理髮掘的位置還很多,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已經全部挖掘。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以及種種原因,要想知道什麼時候能揭開兵馬俑坑裡還隱藏了多少沒發現的珍寶,能解決多少網路上爭論的?那可真是「君問歸期未有期」了。
不過幸運的是,發掘工作依然在進行著,所以等待還是有希望的。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依託進一步的考古發現。說這一些,也是希望大家不要被網上那些「號稱兵馬俑已經發掘完畢,兵馬俑坑裡沒有新鮮事」的所謂大神所迷惑。總之,段子可以隨口說,但冷兵器研究卻要耐心做!
主要參考文獻:
《秦始皇帝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2009~2011 年發掘簡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坑考古隊
《陝西戶縣宋村春秋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10期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上冊,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王牟仁,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職業格鬥選手的身體素質訓練是什麼樣的?與力量舉和健身相比在訓練內容、強度、頻率、時長的區別在哪?
※歐洲有啥出名的鈍器 比如英國的比利短棍?
※遊戲《恥辱》(Dishonored)里的連發弩能製造出來嗎?
※為什麼中國沒有延續環首刀唐刀苗刀的形制發展出類似日本刀的兵器,而是繼續保持單手握刀,刀身越來越寬?
※魯智深60斤的法杖,關羽80斤的長刀,王五一百多斤的大刀,這些重量數據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