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趙之名:中國古代的6個趙政權得名來歷梳理

用「趙」做政權名稱的中國古代政權,一共有6個,其中,3個政權無論在自主性、持續性還是規模性上都有比較良好的歷史表現,所以分別躋身戰國七雄(趙國)五胡十六國(兩趙),成為足以命名一個時代(戰國、十六國)的系列政權之一,而另外3個趙政權,則無法在自主性、持續性、規模性上有比較良好的表現,甚至都沒有得到一個類似「某趙」的習稱,知名度就更是相當低迷,它們分別是:段勤政權(自立趙帝)、鮮於乞政權(自立趙王)、王鎔政權(梁封趙王),基本信息列表如下:

六個趙政權的基本信息

趙之源起:春秋趙氏、戰國趙國

趙國的歷史源於「晉卿趙氏」,而「晉卿趙氏」則源於「西周造父」,再往近乎神話的夏商兩代追溯,則可以追溯到秦趙兩氏的共祖——嬴姓集團(詳見拙文:【先秦古邦】三代時期的秦趙共祖)。我們這裡無需嘮叨嬴姓源起,僅僅從「造父」入手便可揭示「趙之源起」

根據沈長雲先生《趙國史稿》一書的觀點以及寒鯤的「私貨臆想」:「造」與「趙」是形近字,極有可能是先有的「造父」之人名,後有「趙城」之地名,進而產生「趙氏」之氏名,以及「趙國」之國名,考慮到「造」字也有「走+告」這樣的與「趙」相近的異體字,不妨臆斷地再大膽一些:造父=趙父、趙城=造城、趙氏=造氏、趙國=造國

趙與??的金文對比

也就是說,趙氏有可能並非「以邑得氏」的地名來源型,還有兩種「得氏」可能:其一,趙氏來自始封君的名字(造父之造);其二,造父的本名已然泯滅,造父就是趙父,意思直接就是「趙氏之父」、「趙氏之甫」、「趙氏之男」。

當然,寒鯤在這裡近乎臆想地提出的,僅僅是另外兩種可能性,本身並不全然排斥「趙城」得名在先、趙氏以邑得氏的傳統說法,只是為了指出「趙」與「造」之間可能存在的潛在聯繫

「造」的其他金文寫法多有一個類似寶蓋頭的存在,但寶蓋頭下面往往不是「艁」就是「??」,「造」似乎是二者的簡化

那麼,這個「趙」與「走+告」有分別是什麼意思呢?考慮到走字旁的存在,以及「造」的走車旁,還有另一個造的異體字「艁」的舟字旁,趙與??/造,想必也是一種與「交通」有關「命名」,我們再結合造父為周穆王駕車有功而得封賞的傳說式來頭,以及造父祖上善於養馬、駕馬車的類似日後「太僕」一職的經歷,則「造父」之名,便有如下三種可能的來歷:

  1. 造父=善於駕車的男子:「造」本身有「成」的意思,「父」則同「甫」,是男子的意思(美男子的含義比較晚起),「造父」是趙氏後代對於始封祖先的「追尊
  2. 造父是其父(衡父)結合家族「老司機」傳統,而給兒子起的「美名」,就像衡父之衡是古代馬車上的「轅前橫木縛軛者也」一樣。
  3. 衡父與造父均是周王室認可季勝後裔善於駕車而賜予的「美稱」。

無論如何,「趙國」之所以冠名為「趙」,源自秦趙共祖的這一支嬴姓自古以來的「老司機」身份(秦非子也是以善於養馬得封的哦),「趙」之圖騰、族徽,應當是善於養馬、善於駕馬車的意思

當然,由於趙之「肖」與造之「告」在金文上是不同的,本文所論「趙」「造」關係在字形上存在硬傷,無法確定古人是否能把兩個字混用。再加上並沒有「肖」字的甲骨文字例,無法比較二者的甲骨文,就更難在字形上找到支撐「造趙相混」說的有力證據了。(此處「致命」bug,謝 @天瀧叔燏 指出)

考慮到《史記》中也有「自蜚廉生季勝以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的記載,那麼「趙地」也有早於「造父」的可能,當然,也可能是趙氏後人對於該地的追稱,因循到了司馬遷的著述里。不過,即便「趙地」真的早於「造父」,那麼「趙」與「造」的關係肯定是剝離了,這也迴避了字形上「趙」、「造」相近說的缺陷,重回「以邑得氏」的傳統說法之中。

不過,私以為,也存在這樣的一種可能,「趙」字本身或是季勝後裔對於霍太山南麓一帶的稱呼「趙」字或與這一善御族群的圖騰、族徽有一定關係,單從「走」字旁看,也還能與秦趙共祖的老司機歷史聯繫在一起,周穆王因此把季勝後裔久居的「趙城」封給造父,或許也是一種順水人情吧?

綜上,無論「以邑得氏」傳統觀點與「趙造想混」新近觀點究竟哪個更準確一些,「趙」字源自某種「善御」馬車的部族圖騰或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測

趙之復用:前趙、後趙

趙地最初是指位於晉西南的臨汾趙城(造父之邑),而後隨著趙國東出太行,也便落腳以邯鄲為中心的河北南部了,之後的趙政權,往往都是以佔據「河北南部」的趙地而得名的,除了前趙。

前趙政權從狹義上講,其實僅僅是指劉曜在長安稱帝的十年(319年-329年),也即靳准之亂後,從原先的劉淵-劉聰-劉粲系政權分裂出來的西方趙政權,與東方的後趙(石趙)並稱「兩趙」。前趙的別稱「漢趙」,就像「成漢」一樣,是一種「聯稱」,是對劉淵一系平陽漢國政權與劉曜一系趙國政權的聯稱,而且漢、趙皇室之間的關係,也確實沒有血緣關係,純屬養父子、養兄弟的關係,比李雄(稱成)、李壽(稱漢)之間的堂兄弟關係還要遠。

那麼,劉曜為何稱「趙」呢?一個從未佔有過邯鄲一帶趙國核心領土的政權,為何要冒著與所封趙王石勒相衝突的名分矛盾而稱趙呢?

承晉金行,國號曰。牲牡尚,旗幟尚冒頓配天,元海配上帝,大赦境內殊死已下。——《晉書》

從《晉書》載記的記載來看,劉曜之所以稱「趙」,似乎是受到五行因素的影響,採納了融匯地緣因素的五德終始說所致。劉曜君臣認定「晉朝」是所謂「金德」,金生水,水尚黑,位在北,正好無論是劉曜養父出身的源自休屠部落的屠各部,還是劉淵所攀附、劉曜所來自的南匈奴各部(新興劉綠),都是自北方經由山西高原南下,所以選擇一個曾經統治過山西高原北部通道的古代政權便可。顯然,同樣通統治過山西高原的「晉」是不會再用的,那麼也便只能用曾經擁有「趙北三郡」的「趙」了。

至於石勒之趙,本身來自劉曜拉攏石勒參與平定靳准之亂的封爵名號(趙公、趙王),而這一封爵本身,則是因為石勒軍團主力所處地域幾乎囊括了當年趙國的大部分版圖並以襄國作為根據地,而這個襄國不僅得名與趙襄子有關,而且深處當年的趙國腹地。

至於,之所以把兩趙稱為「前後趙」,而非類似「東西魏」一般的「東西趙」,是因為前趙劉曜畢竟與漢國劉淵有養父子關係,靳准之亂爆發後,劉曜便以漢帝身份主持討伐工作,而後方才改號為趙,所以前趙畢竟是漢國的直接繼承者,從政治存續上講,是早於石趙的。而且,前趙也確實早早亡於後趙,使得後趙有22年的時間獨霸北方,自然是需要以時間順序的「前後」來區分。

趙之漣漪:三弱趙

在後趙被冉閔奪取中央權力後,地方各路軍閥紛紛取得一種短暫而小規模的弱割據狀態,其中就有一個在繹幕(今平原)稱帝一時的鮮卑段部軍閥段勤,於公元352年再度打出「趙」的名號,試圖用地緣旗幟與後趙餘威來壯大自己,奈何勢力實在太弱,不敵慕容燕的大軍,曇花一現。

淝水之戰後,前秦對中原的控制崩盤,分布在黃河下游的丁零部也趁機而起,以黃河下游的「趙」、「魏」之名建立了一些弱割據政權,其中就有一個名喚鮮於乞的,於公元385年殺害日後建立翟魏政權的翟遼之父:翟真,以丁零部人馬在行唐建立了一個趙王國。不過丁零部眾不久便殺了鮮於乞,終結了這一短暫的趙政權,部落指揮權便再度落入翟成、翟遼之手,並成為三年後翟魏政權的中堅。

王鎔的趙王國實際上是唐末藩鎮成德節度使的後續,不過是朱溫為了籠絡周邊較小的藩鎮一同對抗晉、岐、蜀、吳等擁有唐封王爵的較大藩鎮,而採取的新一輪爵位籠絡所產生的弱割據政權,雖然並不能。王鎔之成德節度使,又稱恆冀節度使、鎮冀節度使,主要盤踞鎮、冀、趙、深四州,均是戰國時期趙國中後期的主要領土。

寒鯤的可關注寫作平台

寒鯤的知識星球(小密圈)「寒鯤讀史精講」已然開啟,ID:32458470,以「讀史方法」、「歷史書單」兩大主題為主要方向,歡迎鐵粉加入。(詳細說明見星球資料頁面或下面的鏈接)

寒鯤的知識星球(小密圈)要「開張」啦!?

mp.weixin.qq.com圖標

想要了解更多中國古代政權的得名緣由,歡迎關注本專欄「寒硯筆記」。

往期的同系列文章還有:

寒鯤:以周之名:中國古代的6個周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zhuanlan.zhihu.com圖標寒鯤:以秦之名:中國古代的5個秦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zhuanlan.zhihu.com圖標寒鯤:以漢之名:中國古代的15個漢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zhuanlan.zhihu.com圖標寒鯤:以魏之名:中國歷史上的8個魏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zhuanlan.zhihu.com圖標寒鯤:以晉之名:中國古代的5個晉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zhuanlan.zhihu.com圖標寒鯤:以唐之名:中國古代的5個唐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zhuanlan.zhihu.com圖標寒鯤:以夏之名:中國古代的5個夏政權得名緣由梳理?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韓信破代,背水一戰滅趙,圖解兵仙的巔峰名戰

TAG:東周趙國 | 中國古代歷史 | 五胡十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