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 3》整部垮掉,我只能對著這八本書流口水

《舌尖上的中國 3》,原本是我在春節就最期待的節目,沒有想到,這一部質量下滑的如此慘烈。

豆瓣評分已經跌到了 4.0,這個分數慘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春節檔上映的所有電影,評分最低的也不過 4.7。

看電視很像是吃飯,把饞勁兒逗上來了,又告訴你說沒有飯吃,那種感覺真的是特別難受。

好在,我還有書,照樣可以對著美食流口水。

下邊這八本關於美食的書,都是我強烈推薦的,唯一的建議,就是千萬不要在深夜裡讀。

因為太容易把你的饞蟲勾上來,那時你就只能做出兩難的選擇,要麼是抓心撓肝一般忍受著心中的火,要麼只能衝進廚房懷著罪惡感去煮麵。

這套書的作者,是著名的文物專家王世襄先生。王世襄先生在我心目中是一個妙人,他應該是民國一代文化人中,最會「玩」的一個。從琴棋書畫、文物鑒賞,到蛐蛐、鴿子、訓鷹、訓狗,他是無一不精。

王世襄先生還是一位大美食家,他的手藝在整個北京都是有名的,甚至於還流傳的幾則近乎傳奇色彩的故事。

王世襄先生喜歡美食,也熱愛做菜,有時朋友會邀請他來家裡一展廚藝,主菜、配料、黃酒、醬油,他都是自帶。據說最誇張的一回,乾脆拿自行車推了一張八仙桌子來。

話說有一次幾個朋友聚會,每人做一個菜,王先生提了一捆大蔥來,做了一道「燜蔥」,結果這一盤蔥,成為了最受歡迎的菜。

這部《錦灰堆》是王世襄先生的文集,大多寫的就是王世襄先生「玩」出來的心得。關於飲食的部分,尤其寫的精彩,王世襄先生會吃、會做、會寫,所以隔著紙張彷彿你就能聞到香氣。

這部《錦灰堆》不只是飲食,幾乎可是說是雅趣的百科全書,每一部分都會讓你讀來感覺新鮮有趣。我記得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大學的一個夏夜,本想隨便翻兩篇就睡覺,沒有想到一看就入了迷,一篇篇看下去,不知不覺竟然讀了一個通宵。

這部書就是這樣的魅力。

對了,那道傳奇般的燜蔥,書中也有做法。你如果有興趣,不妨找來學做。

這本書的作者王敦煌先生,是王世襄先生的公子。自幼繼承了家學淵源,所以和王世襄先生一樣會吃、會做、會寫,就讓這本書也格外精彩。

所謂「吃主兒」,是北京話,講的就是喜愛美食又善於下廚的人,比起「美食家」,「吃主兒」更多了一分煙火氣,這本書里包括王世襄先生,一共寫了四位吃主兒,作者記錄的,就是他們如何做菜的竅門和對於生活的情趣。

這本書通篇都是用口語一樣的北京話寫成,你在讀的時候,彷彿就是作者在和你閑聊一樣,一道道細數他記憶中的菜,從簡單的麻醬麵,到宴席里的大菜,聊到了上百道菜,每一道背後都有故事,每一道背後也都有吃主兒的態度。

這本書後來又出了續集,叫做《吃主兒二編》

我在讀的時候,就沒有看第一本的時候流的口水多,倒不是寫得不好,主要是第二部專講蔬菜瓜果,太素。

前兩部《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打動人,在於他們敘述的不只是美食,更是自然、時間和人之間的關係。

喜愛美食的人,往往有一種執念,吃,要因時制宜,要因地制宜,一方水土有與別處不同的佳肴,一段時間也有的不可錯過的時鮮。

這本《京味兒》,介紹的就是北京四九城中,一年四季人們飯桌上的吃食。目錄編排就是四章,春夏秋冬,從立春的春餅講起,到除夕的餃子結束,周而復始。當食物和日子關聯起來,就有了多一分的溫度。

梁實秋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文筆平實又淡雅,字裡行間還往往透著詼諧幽默,他自嘲「嘴饞」,據說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時候,曾創下一頓飯吃十二個饅頭,三大碗炸醬麵的記錄,十足是個吃主兒。

梁實秋先生一生寫了無數有關吃的散文,他的散文里,既有文人的風雅,也有市井的情趣,他既能從《禮記》里考證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熊掌,也能寫自己小時候用手抓炸丸子吃的囧相。雅俗之間,只有一心不變,那就是對吃的熱愛。他描寫食物,往往篇幅都不長,可是三言兩語,就能將色香味都寫出來,連製作工藝、來龍去脈都能寫透,下筆的精準,不服不行。

這本《雅舍談吃》,我至今沒有讀完,因為只要讀了兩三篇,必然肚子就開始叫,口水就往外淌,非得吃點東西,才能把饞蟲壓下去。人都說「每逢佳節胖三斤」,其實,你要能讀完這本書,你就肯定胖了三斤。

汪曾祺先生也是善於吃又善於寫吃的人,前邊提到的王世襄先生燜蔥的故事,就是汪曾祺先生寫出來登在報紙上,才流傳起來的。

這本《五味》收錄的就是汪曾祺先生談吃的文章。他不僅善於寫食物的色香味,尤其擅長描寫食客的吃相,以人的百態,對照食物的百態,描寫中還往往透出冷雋的幽默,讓你看完之後會心一笑。

從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中,還能看出來,他是一個自己特別愛下廚的人,所以他寫的菜,也往往是家常菜,他會忍不住在書中給你介紹各種他研究出來的烹飪技巧,這本書放在廚房當烹飪指導書,也是夠格的。

蔡瀾寫美食,更偏向於技術派,簡單直接,不會像梁實秋、汪曾祺先生一樣,文字中含著故人故地的思念。但是看他信手點評世界各地的美食,也是一種樂趣。

這一本的作者,顧村言先生,可能名氣不是很大,但是這本書卻寫得極美極好。

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本書就透著一個「清」字,作者在蘇北長大,故鄉依山傍水,所以寫記憶中的美食,也都是江畔或山中的鮮貨。

看《舌尖上的中國》時,就偏愛那些山水之間的鏡頭,城市中的煎炒烹炸固然精妙,可是接近自然的食材才更讓我們讓人心馳神往。

如果你也是這樣,那麼這本書就一定要看。

這本書的作者網名老波頭 ,江湖人稱上海灘的「豬油幫主」,如果不是絕對的食客,恐怕也得不到這樣的封號。這本書寫的非常有意思,每一篇講一道菜,題目用的都是「XX 平反論」。

他為生煎包平反,為蔥油拌面平反,為四川火鍋平反,為五仁月餅平反,為什麼要平反,就是打破我們對這些美食的刻板印象,回歸到它本真的狀態。

要平反,就要辯論,所以這本書中,充滿了無數的辯題,生煎包到底是用發麵還是燙麵,川菜是不是真的無辣不歡,五仁月餅難道真的無可救藥,普通人看來,為了這些來和別人理論,未免有些太書獃子氣了,可是如果是把吃當做信仰的人,就會覺得這都是原則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是對美食有強烈的愛的人,寫不出這麼多的「平反論」。

寫完這篇書單,我的口水已經流了好幾十米,我已經沒有心情寫個結語,因為煮的面和茶葉蛋,已經熟了。

● ● ● ● ●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查看更多文章。

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

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推薦閱讀:

拆解《3G資本帝國》第十四章
良心推薦——金字塔原理
為什麼就是做不到讓人滿意?
有哪些值得購買的英文原版書?
當你被對手和市場打敗時,應該怎麼做?

TAG:閱讀 | 書籍推薦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