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文白
之前預告寫《塑料母子的「和好如初」,從鄭伯克段於鄢到鄭武夫人規孺子》,現在看來,想法很簡單,動筆難度太大,所以還是想做點簡單又有意思的工作吧。於是決定翻譯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一篇。說起來簡單,真正翻譯起來,又讓我數次想要打起退堂鼓。出土文獻不同於傳世文獻,很多字詞用法現在還沒有研究清楚。所以對於簡文的內容,有很多地方眾說紛紜,或者乾脆待考,所以在翻譯的時候多採用意譯,加了很多補充和推測的東西。眾所周知,知乎對圖片字和稍微復雜一些的生僻字是多麼不友好,所以也不上嚴式隸定的文本了。總之,希望大家勉強讀懂吧。至於鄭武夫人言語之中是不是有別的陰謀,鄭莊公表現出的聽話恭敬是不是演員的誕生,翻譯中不會有任何導向,就留給各位自行評判了。
【説明】
《鄭武夫人規孺子》現存十八支簡,據簡背劃痕考察,今或缺第十五簡,則全篇當有十九支。竹簡保存情況良好,字跡亦清晰。完整簡長約45釐米,寬0.6釐米,設三道編繩。簡背有三道劃痕,未見編號。今簡序爲整理者據內容及簡背劃痕排定。原無篇題,今篇題爲整理者所擬定。本篇文本當形成於春秋早期,今見爲戰國時抄本。
簡文述春秋初葉(廣義而言)鄭武公去世至下葬前後鄭武夫人武姜等對嗣君莊公的規誠及莊公的表態。主要是武姜規勸莊公汲取先君武公的治國經驗,守喪期間讓權於大夫老臣,以及邊父的兩次規勸:首次勸諸大夫慎辦先君之葬,再次則受遣向沉默不言的嗣君表達大臣們的擔憂。文末是莊公通過對邊父的回答,勸導諸大夫敬畏先君,同時要求他們遵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全篇以對話的形式爲主,其間亦插入與對話相關的史事。
史籍所載鄭武公與武姜在嗣君繼承人問題上觀點相左,且敘述簡略,未見本篇所述內容。故本篇對研究春秋初鄭國歷史,尤其對瞭解武公去世後圍繞嗣君問題展開的權力鬥爭頗具史料價值。
——《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六》
【寬式釋文】
鄭武公卒,既肂,武夫人規孺子,曰:「昔吾先君,如邦將有大事,必再三進大夫而與之偕圖。既得圖,乃爲之;毀圖,所賢者焉申之以龜筮,故君與大夫晏焉不相得惡。區區鄭邦望吾君,無不盈其志於吾君之君己也。使人遙聞於邦,邦亦無大?賦於萬民。吾君陷於大難之中,處於衛三年,不見其邦,亦不見其室。如毋有良臣,三年無君,邦家亂已。自衛與鄭若卑耳而謀。今是臣臣,其何不保? 吾先君之常心,其何不遂?今吾君卽世,孺子汝毋知邦政,屬之大夫,老婦亦將糾修宮中之政,門檻之外毋敢有知焉。老婦亦不敢以兄弟婚姻之言以亂大夫之政。孺子亦毋以暬豎卑御,勤力價馭,媚妬之臣躬恭其顔色,掩於其巧語,以亂大夫之政。孺子汝恭大夫,且以教焉。如及三歲,幸果善之,孺子其重得良臣使禦寇也,布圖於君。昔吾先君使二三臣,抑早前後之以言,思羣臣得執焉,□臣、四鄰以吾先君爲能敘。如弗果善,?吾先君而孤孺子,其罪亦足數也。邦人既盡聞之,孺子或誕告吾先君,如忍孺子之志,亦猶足。吾先君必將相孺子,以定鄭邦之社稷。」
孺子拜,乃皆臨。
自是期以至葬日,孺子毋敢有知焉,屬之大夫及百執事人,皆懼,各恭其事。
邊父規大夫曰:「君恭而不言,加重於大夫,汝慎重君葬而久之。」
於上三月。
小祥,大夫聚謀,乃使邊父於君曰:「二三老毋交於死。今君定,拱而不言,二三臣事於邦,惶惶焉,焉削錯器於選藏之中,毋措手止,殆於……爲敗,姑寧君,是有臣而爲暬嬖,豈既臣之獲罪,又辱吾先君,曰是其藎臣也?」
君答邊父曰:「二三大夫不當毋然,二三大夫皆吾先君之所守孫也。吾先君知二三子之不二心,用歷授之邦。不是然,又稱起吾先君於大難之中?今二三大夫畜孤而作焉,豈孤其足爲勉,抑無如吾先君之憂何?」
【文白對讀】
鄭武公卒,既肂,武夫人規孺子,曰:
鄭武公去世,停靈待葬,武夫人規勸孺子,說:
「昔吾先君,如邦將有大事,必再三進大夫而與之偕圖。
「當年我的先君,如果國家將有大事,必多次與大夫謀劃、圖謀。
既得圖,乃爲之;毀圖,所賢者焉申之以龜筮,故君與大夫晏焉不相得惡。
意見一致,就按此執行,不一致,就把好的意見拿出來,通過占卜決定選用哪個,所以先君和大夫關係融洽,不相互埋怨。
區區鄭邦望吾君,無不盈其志於吾君之君己也。
渺小的鄭國希冀著先君,無不將他們志向加成在我君的身上希望他成為合格的君主?
使人遙聞於邦,邦亦無大?賦於萬民。
我君讓人把鄭國的消息傳來,我國也沒有對百姓徵收大徭役賦稅。
吾君陷於大難之中,處於衛三年,不見其邦,亦不見其室。
我君身陷於大難之中,在衛國呆了三年,見不到祖國,也看不見家人。
如毋有良臣,三年無君,邦家亂已。
如果沒有良臣,國家三年無君,早就亂套了。
自衛與鄭若卑耳而謀。
我君身處衛國,但依然能處理鄭國的政務,就像附在耳邊和眾人謀劃一樣。
今是臣臣,其何不保?
現在有這樣的人做臣子,又豈會不安定?
吾先君之常心,其何不遂?
我先君素來的志向,又如何不會順遂呢?
今吾君卽世,孺子汝毋知邦政,屬之大夫,
現在我君去世,孺子你不知國政,要託付大夫。
老婦亦將糾修宮中之政,門檻之外毋敢有知焉。
老婦也將要治理後宮的政治,門檻之外的就不敢知曉了。
老婦亦不敢以兄弟婚姻之言以亂大夫之政。
老婦也不敢用親戚的言論擾亂大夫的政事。
孺子亦毋以暬豎卑御,勤力價馭,媚妬之臣躬恭其顔色,掩於其巧語,以亂大夫之政。
孺子你也不要被身邊的侍者、車夫,以及那些卑躬屈膝、巧言令色、諂媚善妬的小人擾亂大夫的政事。
孺子汝恭大夫,且以教焉。
孺子你要尊重大夫,而且要去向他們學習。
如及三歲,幸果善之,孺子其重得良臣使禦寇也,布圖於君。
如此而來,三年後取得了好的成果。孺子你就會得到很多良臣抵禦外寇,為你出謀劃策。
昔吾先君使二三臣,抑早前後之以言,思羣臣得執焉,□臣、四鄰以吾先君爲能敘。
過去我先君使用諸位大臣,是提前把他們叫到前後用言語訓誡他們。使群臣知道自己的職責是什麼。群臣、四鄰認為我先君能安排次序。
如弗果善,?吾先君而孤孺子,其罪亦足數也。
如果沒能得到好結果,就是不敬先君而辜負你的信任,他們的罪責也是足以譴責的。
邦人既盡聞之,孺子或誕告吾先君,如忍孺子之志,亦猶足。
國人都知道你把國政都交給大夫們管理,你又把這事鄭重地告知我先君的在天之靈,先君如果能明了你的志向,也會滿足你。
吾先君必將相孺子,以定鄭邦之社稷。」
先君在天之靈必定會幫助你,安定鄭國社稷。」
孺子拜,乃皆臨。
孺子叩拜,兩人都慟哭。
自是期以至葬日,孺子毋敢有知焉,屬之大夫及百執事人,皆懼,各恭其事。
從那日起到下葬的日子,孺子不處理任何事,都交給大夫和執行這些事的專人處理。他們都感到惶恐,各自嚴肅地處理自己的事。
邊父規大夫曰:「君恭而不言,加重於大夫,汝慎重君葬而久之。」
邊父規勸大夫說:「君上謹慎而不說話,對大夫們加倍尊重,你們要謹慎地對待這種尊重地處理先君的葬禮。
於上三月。
就這樣三個月過去了。
小祥,大夫聚謀,乃使邊父於君曰:「二三老毋交於死。
舉行小祥祭祀這一天,大夫們聚在一起謀劃,讓邊父對君上說:「我們這些老臣沒有一死報君。
今君定,拱而不言,二三臣事於邦,惶惶焉,焉削錯器於選藏之中,毋措手止,殆於…
現在君上的地位已經穩定,卻謹慎不言語,我們處理國事,感覺十分惶恐,在處理葬禮殉葬的時候也手足無措,接近……
…爲敗,姑寧君,是有臣而爲暬嬖,豈既臣之獲罪,又辱吾先君,曰是其藎臣也?」
……失敗,姑且安慰一下君上,這是有人要去做小人。怎麼能夠既讓我們背負罪責,又讓先君受到侮辱?虧我們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先君選定的臣子。
君答邊父曰:「二三大夫不當毋然,二三大夫皆吾先君之所守孫也。
君上對邊父說:「諸位大夫不應該否定自己,你們都是先君選拔出來守護先君子孫的人。
吾先君知二三子之不二心,用歷授之邦。
我先君知道諸位沒有二心,所以敢把整個鄭國交於你們打理。
不是然,又稱起吾先君於大難之中?
若非如此,先君又如何能從大難之中振作起來?
今二三大夫畜孤而作焉,豈孤其足爲勉,抑無如吾先君之憂何?」
現在你們這些大夫能夠順從孤的意志,這足以勉勵孤,但仍然不能使先君無憂。
【參考資料】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六》
郝花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六》鄭國三篇集釋論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