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具體要怎麼練?

冥想就是這樣了,要去嘗試不同的方法,直至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如果找不到,那就自己去創造一個。再牛逼的方法,只要是不適合你,或是你堅持不了的,都要勇敢地拋棄!

文/劉尊元

我是屬於無(zi)師(ge)自(xia)通(lian)型,初一的時候剛好遇上氣功熱,再加上自己得了近視,所以就想用氣功來治療(當時有這種說法)。嗯,沒錯,我的冥想之路就是從練氣功開始的,當時還沒有聽過冥想這個詞,但後來想想,我那是在練氣功啊,一直都是在練冥想。因為氣功與冥想的差別就是一個是放鬆身體、調整呼吸和止念,另一個除了這些以外,更重要的是聚氣(意守丹田)和運氣,然後打通大小周天(任督二脈)。而我一直都只在練前三者,由於老是聚不起氣來,也就沒有再練聚氣,更別提運氣了。

好吧,經過就先講這麼些,下面說一說我練冥想的具體方法。

一、選擇一個舒服又不至於睡著的姿勢。可以是盤腿而坐,也可以是坐在椅子上,或者是躺著,只要你能保持清醒的大腦就行。有一種冥想叫行走冥想,顧名思義就是一邊走一邊冥想,這種方法常和打坐冥想一起練習,其目的是讓你一直保持清醒,另一個就是讓發麻的腿腳放鬆一下。但對於初學者我覺得沒必要,除非你在一天之內長時間地練習。因為放鬆對於冥想來說很重要,而初學的人很難在走路的時候做到全身放鬆。

讓身體放鬆最好的姿式是躺著,沒有之一!但是躺著很容易昏昧或是睡著,那如何才能避免尼?

我的經驗是:

1、在每天早上睡醒之後練,這時身體已經得到了充分休息,當然,前提條件是要睡夠7~8個小時。然後再洗漱一下,上個廁所,喝杯溫開水,這樣折騰一下,在練習時就很不容易睡著了。

2、躺著練的時間如果控制在半個小時以內,其實是可以保持大腦清醒的,超過半個小時就很容易入睡了。當然如果只練20分鐘,或者更短的話,就更不會睡著。而且對於初學者,我建議在15-20分鐘之間。太長,浪費時間,因為還找不著門道在那裡,練再長時間也沒用;太短,又沒什麼效果,剛剛有點感覺就不練了,這樣很難獲得進步。

3、把手腳露出來,只蓋住小腹和膝蓋部份。這樣身體的整體溫度不會太高,從而也就不至於很快入睡,並且也不會著涼。

躺著練的姿勢最好是仰卧,側卧也不是說不行,只不過相對而言,仰卧更容易放鬆和保持長久。雙手自然垂放在身體兩側,掌心向上向下都可以,雙腿自然分開,最好與肩同寬,這個寬度最舒適。頭頸向上,眼睛微閉。找個合適的枕頭,選擇舒適的床或瑜伽墊,軟硬適中,太軟,容易睡著;太硬,又不利於放鬆。

坐姿首選盤腿而坐,開始用散盤或自然盤,以後為追求長時間而坐(幾個小時或幾天),可以採用經典的雙盤(蓮花坐),然後其它要求請參考「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冥想姿勢的七個要點(標準):(一)雙盤足(跏趺坐);(二)脊樑挺直(支撐上肢,不讓肌肉受力);(三)結手印(也可雙手放在膝蓋或大腿上);(四)兩肩平整適度拉開(沉肩舒背);(五)頭部頸椎擺正;(六)雙目微閉;(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初期可不用)。另外提醒一點,剛開始你不必嚴格按照要求來坐,一切以舒適為主,不標準也沒關係,只不過在坐的過程當中,要學會慢慢地調整。比如最常見的,腰不那麼直,不直就不直吧,只要你覺得舒服就行,不過練著練著就會發覺呼吸有些受影響,還是要直一些呼吸才更順暢也更舒服,那就再挺直一些,這樣慢慢地就會向標準靠攏了。還有,初學時可以用墊子把臀部墊高一些,這樣有利於把腰挺直,也可以在腰部放一個小靠墊,有人說這樣會堵塞氣血,我覺得幾乎沒什麼影響。另外坐在椅子或凳子上也是可以的,畢竟我們大多數時間都是這樣坐的,在工作閑暇之餘,可以就這樣坐著練一會兒冥想,也是不錯的。

這裡插上一句,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冥想都要求你坐著練,而且最好是採用雙盤,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原因我想可能是這樣的。大家都知道,冥想、打坐、氣功,這些東方養生修行的功法起源很早,當時不論中國還是印度大家都是坐在地上,所以坐著練也就不奇怪了,但為什麼一定要用雙盤這麼高難度的姿勢?因為這是讓底盤最穩,上身最不容易搖晃的姿勢啊!可能在一般人的認識中,冥想只不過是坐上一會兒的事,頂多坐上幾個小時不得了了。可是在古代的瑜伽大師、僧侶或其它修行者來說,很多都是要坐上幾乎一整天、幾天或是十幾天的,如果雙腿不這麼扣得死死的,很容易散開,進而影響到冥想修行。但是,我想說的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完全沒必要一開始就用雙盤,只要能坐穩個把小時就Ok,以後道行深了,需要坐更久時,再用單、雙盤也不遲。對於初學者來說,雙盤很痛苦的,冥想的樂趣沒感受到,還要把雙腿弄得這麼痛,有幾個人能堅持得下來。

下面說一說兩種姿勢的優缺點,對於初學者,強烈建議兩種都要學,交替著練,你會發現各有妙處,而且會起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

仰卧姿勢的優點:1、非常容易進入放鬆的狀態。2、對身體各部位的不適或者損傷為零。3、簡單易懂,不存在姿勢不對或者不到位的情況。4、對場地的要求最低,只需要有一張舒適的床或墊子。5、經過長期的練習,大腦里的神經迴路會自動開啟,在睡覺的時候,只要睡姿和練功時一樣,身體就會自動自發地練起來,真是做到睡覺時也在練的效果。缺點:非常容易進入迷糊狀態或是睡著了。

打坐姿勢的優點:1、頭腦容易保持清醒。2、容易長時間地做冥想訓練(相比較站和卧)。缺點:1、雙腿在練習的初期,由於氣血沒有通,所以容易出現酸麻脹痛。2、腰椎、胸椎、頸椎因為長時間不動,或是姿勢不對、氣脈不通,造成酸痛或病變。

二、全身放鬆。姿勢調整好之後,接下來就到了入門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身體放鬆。很多冥想都忽視了這點,而以我26年的冥想經歷來說,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很多人就是忽視了這點,才一直摸不到冥想的大門。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放鬆是冥想最重要的環節,同時也是唯一的捷徑。

首先,採用一種叫「身體掃描」的方法來逐步放鬆全身。這種方法現在在西方的冥想人群中非常流行,具體的出處不太清楚,但我想應該是很早就有的了,因為我自己就曾經在沒聽說過的情況下發明了跟它類似的方法。由此可見,很多想放鬆的人大概都會想到。具體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從頭到腳或者從腳到頭,依次放鬆身體的各個部位,在放鬆的時候,意識也停留在這些部位上,觀察放鬆的情況。可以同時在心中默念:腳掌放鬆、腳踝放鬆、小腿放鬆、膝關節放鬆、大腿放鬆、臀部和小腹放鬆、腰部和腹部放鬆、背部和胸部放鬆、肩膀放鬆、肩臂放鬆、肘關節放鬆、肘臂放鬆、手腕放鬆、手掌放鬆、脖子放鬆、後腦放鬆、頭頂放鬆、面部放鬆(或反過來也行)。每個部位放鬆的難易程度都不一樣,比如說四肢就比軀幹更快進入放鬆狀態。

Cut~如何判斷身體的某個部位已經進入到了放鬆的狀態?嗯,這就是我要向你們透露的一個小秘密。那就是:放鬆是有標準的!標準就是這個部位的「消失」。沒錯,就是你感覺不到這個部位的存在了。比如說你是躺在床上練的,如果當手掌真的放鬆了,你的手就感覺不到床的存在,或者說手與床之間的觸覺沒有了,就好象你的手不存在了一樣,又或者說是手與空間融為一體,反正就是這種感覺,你可以用不同的辭彙去描述它。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神奇的現象呢? 90年代末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紐伯格說,據他的腦部掃瞄資料顯示,一名經驗豐富的冥想者,大腦中負責掌管時空認知的區域「上頂葉區」變黑,意味著這裡的神經細胞沒有活動了。而我們百度一下就可以查到這一區域更多的解釋:頂葉(Parietal Lobe),功能是響應疼痛、觸摸、品嘗、溫度、壓力的感覺。現在大家明白了吧,就是對於一個長期練習冥想的人來說,大腦神經迴路中與「觸覺」有關的鏈接被暫時性地關閉了,所以就有了我前面所說的身體「消失」。

好了,我們再回到之前的那個話題:放鬆是有先後順序的,首先是手腳放鬆,然後是四肢、軀幹...最後,也是最難放鬆的地方是胸背部,也就是心臟的位置。如果這一部位也放鬆了,那你就將進入一個很美妙的境界,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呢,請參看我之前的文章「學冥想能得神通嗎?」。

這樣反覆的來回掃描幾次之後,身體基本上就可以進入一個比較放鬆的程度,但對於初學者而言,並不會發生我上面所說的身體消失,只會感覺觸覺變得模糊,似有似無,沒有平時的那麼明顯。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只要堅持下去,遲早有一天能體驗到神奇的消失現象。

除了身體各個部位的掃描,你還可以對整個身體進行意識控制的放鬆,暫且稱之為「整體放鬆」。具體的方法是在腦海中想像自己的整個身體,意識也停留在身體上,去感知皮膚、肌肉、骨胳、細胞...的放鬆。可以加入一些想像,比如想像自己是躺在一堆十分柔軟的棉花之中,或者舒服的草地上,或是身體慢慢融化,只要是有助於放鬆的想像都可以。

整體+局部的放鬆可交替進行,這樣也就不會太無聊。幾輪之後,如果身體某個部位還不是很放鬆,就把意識停留在該部位,同時引導其放鬆。一般來說,如果是採用坐姿,腰腹部和背胸部是比較難放鬆的。腰腹部放鬆的關鍵是要把腰挺直,這樣肌肉就不會太受力,自然也就放鬆下來。而背胸部放鬆的關鍵是四個字「沉肩舒背」,什麼意思尼?就是讓肩膀連同手臂向下沉,是那種因十分放鬆而自己的垂落,可適當地用意識引導。同時背部的肌肉向四周舒展開來,毫不受力的感覺。這樣幾次之後,基本就能放鬆了。相對來說卧姿是最容易放鬆的,但還是有一個部位比較不容易被放鬆,那就是面部,而且不太容易被察覺。放鬆的方法也比較簡單,就是用意識想像面部肌肉、皮膚和骨胳自然放鬆,幾輪之後就會逐步放鬆。

做放鬆訓練時,大腦只會停留在身體的觀想上,很難產生其它雜念,如果有,把它重新拉回來就是了。順其自然地平緩呼吸,如果能人為地拖長一點就最好,但一切以舒適為準,不能有一絲地刻意或不適。呼吸和意念只是輔助放鬆的配角,主角至始至終都是放鬆,如果那一方影響到了放鬆,就要進行適當地調整。

好了,說了這麼些,你也應該發現原來放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放鬆的最高境界也不是葛優躺,而是觸覺的消失。而對於冥想來說,觸覺的消失僅僅只是個開始,後面,還有更神奇更不可思議的境界在等著你。

三、呼吸放緩。首先,呼吸一定要用腹式呼吸,簡單說就是以小腹的起伏做為牽引力,拉動橫膈膜上下移動,這時肚子會膨脹,而不是胸部在膨脹;其次,每一次呼和吸都要盡量(但不能勉強)延長一些時間,而且要平緩綿長,也就是讓呼吸變得緩慢。

呼吸和放鬆是相通的,當你呼吸平緩時,身體自然也會跟著放鬆下來。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身體需要放鬆時,深呼吸幾次,立刻就會放鬆許多。隨著呼吸練習不斷地深入,你會達到一個「止息」的境界,就是呼吸一下子突然沒了。我第一次到達這個境界時著實被嚇得不輕,以為自己是不是要死了,沒了呼吸可怎麼活啊。其實並不是真的沒有了呼吸,而是呼吸不再需要腹部的收縮,就象一根無阻礙的管子,空氣在裡面自己流動,不再需要任何的助力。如果真到達這一境界,「止覺、止息和止念」會同時達到,身體會非常地舒服,心情也會感到無限地祥和跟喜悅。

四、思想放空(止念)。說放空不太全面,準確地應該是止念,就是把腦海中的念頭(畫面或想法)止住。這一步的要點是不要讓念頭有改變(不生二念),不論你是想像一個物件、畫面還是什麼都沒有(放空)。當然了,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是非常困難的,有的人還會覺得平時也沒這麼多雜念啊,怎麼一開始冥想反而雜念增多了,其實並不是它們變多了,而是平時你根本就不會去注意這些念頭,等到練習時真正關注了,才發覺,哇~原來我腦海中的想法這麼多這麼龐雜。

當有其它念頭產生時,不要慌亂,也不要沮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很多修行多年的人都會有雜念。就象你第一次到健身房,動不了幾下就會很累。一切都要循序漸進、順應自然,要知道,你現在練的可是幾千年前從佛祖開始(準確地說佛祖之前就有了),到後來的大德高僧們都在修行的無上妙法。從古到今,修行的人這麼多,有多少開悟的?所以對自己的要求低一些,慢慢來,即使這一生都可能無法成佛得道,起碼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止念,都是在向著這一方向前進了一小步,這一路上的風景也是別樣的美妙。

好了,我們接著再說如何止念。方法很簡單,就是當雜念(二念)出現,並且你已經察覺到的時候,要立即把它拋棄,回歸到正念(也就是你修行初始的念頭)上來。這裡要特別說明的一點就是,隨著你修行道行的增加,察覺到雜念的時間會越來越短,有時念頭剛一生成,就被你發現,並及時地進行了處理,這就是專註力的提升。當然了,最終的標準是「止念」,就是長時間的不生出其它雜念。

如果上面的方法對你來說比較抽象,實際運用起來比較困難,那可以試試下面的傳統止念方法。你可以從數息開始,這個最簡單,當然也可以從隨息開始,這個有點難度,但沒有數息那麼無聊。最好兩種你都試試,看看自己適合那種。冥想就是這樣了,要去嘗試不同的方法,直至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如果找不到,那就自己去創造一個。

初學者往往雜念太多,象脫韁的野馬,所以要找一個拴馬樁,先把馬活動的範圍固定在一定的區域內,這就叫:以一念代萬念。主要的方法有三種:數息、隨息和止息。

數息就是每一呼一吸為一息,一共數到五或者十,然後再重新開始數,這樣思緒就只限制於數數上,而不會東想一下西想一下。數的時候在心中默念就行了,在呼氣的時候念。吸氣以及念完數字之間的時間內,如果什麼都不想當然最好,可是初學者基本上都做不到,那就可以觀想自己的整個身體。但凡有別的念頭或者畫面在腦海中出現,不論你數到幾都要從頭開始數起。

隨息是把感受都放到吸進和呼出的空氣之中,想像著從鼻子吸進來的空氣順著鼻腔、氣管、胸腔一直到小腹,然後再反過來呼出去。呼出去的時候可以加上點意念,想像著身體里的病氣也跟著一起出去。重點是意念要跟隨著氣走,並感受身體的細微變化。

止息就是在吸與呼之間停留的時間,一開始只是一兩秒,然後不斷不斷地增加時間。最終是感覺不到呼吸,或者說是沒有呼吸現象,空氣自己進出,不用你再去吸進呼出。

以上就是我練習冥想的具體方法,歸納為四個字:三放三止,三放是方法,三止是目的(標準)。三放:放鬆、放緩、放空;三止:止覺、止息、止念。另外再加上我前面所講的「坐卧雙修」,這就是我總結出來的核心思想,希望能對想學習冥想的朋友有些幫助,講得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問我:)

最後,強調一點,就是這些也僅僅是適合我的方法,肯定不是每個人都適用,但多少會對你有一些借鑒作用。不要迷信前人的經驗,更不要迷信權威,記住一句話:再牛逼的方法,只要是不適合你,或是你堅持不了的,都要勇敢地拋棄。

推薦閱讀:

修行、靜坐,你能談談自己的實修體驗嗎(法門不限)?
靜坐如何入靜,老愛胡思亂想,怎麼解決?
有沒有打坐有成就的人在這裡啊?
如何區分觀想和妄想?
修禪定最捷徑:安那般那(入出息念)--數息觀

TAG:冥想 | 瑜伽冥想 | 打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