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入職日本銀行,需要做好幾點心理準備

作者國內大學畢業後直接作為新人入職日本某銀行東京總行,因不能適應日本銀行的企業文化,現已離職。目前工作於某MAadvisory firm. 以下對於日本銀行企業文化的觀點,完全出於作者個人體驗,可能有片面和不準確之處,歡迎指教。

提起日本的銀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紅綠藍三大行。作為日本傳統企業文化最忠實的擁護者和踐行者,與歐美和國內的金融機構相比,日本銀行有很多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新人培養體系。而由於日本國內人口老齡化和普遍謀求國際化的方針,日本各大銀行都在擴大海外招聘,尤其是中國招聘。每年招聘季的各個赴日項目的海報中,很容易就能找到日本銀行的名字。日本銀行的面試雖然流程漫長,但是因為以行為面試為主,所以拿到offer並不是難事。可是很多同學,包括我,在沒有仔細了解日本銀行的企業文化的情況下,就欣然接受了offer,而且並沒有為入職之後的文化衝擊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後果就是入職後的第一年普遍槽點滿地,幸福感降低,甚至不滿一年離職的例子屢見不鮮。當然這跟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聯繫,我見過有的人憋屈得輕度抑鬱,我也見過有的人跟同事相處得如魚得水。無論怎樣,如果有人也跟我一樣,在對日本企業文化了解不深的情況下選擇了日本銀行作為自己的職業起點,在抱著滿腔的熱情和期待開始人生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也要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以縮小入職之後的心理落差。

首先,至少做好前半年無所事事的準備

其他企業我不清楚,作為日本銀行來講的話,雖然各大銀行在海外招聘領域風生水起,但從內部培訓體系來講,並沒有建立起針對外國人的特有的培訓機制。即使是外國人,公司也會跟日本籍的新人一樣培養。而由於日本銀行在日本國內招聘的時候並不要求專業,而且日本大學生出了名的不認真學習,所以銀行對於新人的培訓體系里,首先把新人當作一張連基本的經濟金融基礎知識都沒有的白紙來培養。另一方面,日本銀行對於自己的職員有近乎變態的職業態度的要求,從髮型,著裝,說話大不大聲開始,到如何交換名片,如何接聽電話,銀行都希望新人能夠儘快形成一套符合銀行員身份的待人接物的行為模式。即使你抱著巨大的熱情想要儘快地接觸業務,也不得不跟日本的新人同事一起,接受這一系列在當時的我看來是特別浪費時間的培訓,而這個培訓的周期短則半年,長則一年。

所以在入職的前半年裡,學習基礎的資產負債表,為全部里的人接聽電話,可能會是每天主要的工作。因為前輩們也是這麼個流程過來的,所以大家也基本上秉持著一樣的觀念,那就是新入社員って使えない。大家普遍的觀念就是新人在第一年是沒辦法用的,第一年的新人的工作主要是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的思想和行為的轉變,而並不是急著去學習業務。在日本銀行,態度至關重要,而且會直接影響上司對你的評價。如果被周圍的人察覺你根本對這些基本的禮儀不屑一顧,而是一門心思的想去熟悉業務,反而會讓他們覺得這個新人態度不端正,進而影響評價。最受歡迎的新人,永遠不是學習能力業務能力最強的,而是待人接物最有禮貌的,接電話最大聲的,最聽上司話的人。

還有,就是要做好被評頭論足的準備

本來新人一進公司,就充滿了新鮮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所有人的關注目標,更不用說外國新人了。說是大家跟看稀有動物似的似乎有點誇張。不過至少不亞於丈母娘看女婿那種看就對了,那就是怎麼看怎麼覺得彆扭。名義上負責人只有一個人,可是不經意間就會發現大家都在幫著這個人觀察新人。接電話不大聲了,會有人跟負責人說,上班的時候表現的特別沒有精神了,會有人負責人說。我聽過一個最極端的例子,日本銀行一般留存著早上一上班就開始做早操的習慣,如果作為新人早操動作不標準,比負責人職位高的一些人就會拐彎抹角的告訴負責人,官大一級壓死人,被職位高的人說了,負責人即使再人好也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找新人來談話。進入工作後第一次被約談竟然是因為做早操動作不標準,心理別提多堵得慌。

我剛開始也認為在這樣一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十分分明的國家,每一個日本同事都在專註自己的工作,並沒有在關注周圍發生的事。後來才發現是我太單純,日本同事們最擅長的就是表面上客客氣氣,保持距離,其實周圍的一舉一動他們都看在眼裡,而且背地裡眼睛裡十分揉不進沙子。我其實挺佩服他們的,能把兩幅面孔運用的如此收放自如。我也曾經試著按照日本前輩們喜歡的那種行為方式去做事,後來放棄了,因為隨時隨地都要在意周圍人看法這活兒實在是太累心。

以及,做好跟同事保持一定距離的準備

上文中已經提到過,日本是一個十分注意人與人之間距離和分寸的國家。這點在同事關係中體現的尤其突出。即使是在下班大家一起去喝酒的時候,最常見的話題一直是住在哪裡,坐哪條地鐵線上班,最近天氣怎麼樣之類的,很少會涉及到私人的話題,所以如果有一個願意跟你聊家裡幾口人,爸媽是做什麼的日本朋友,請一定珍惜。我之前的日語老師說,他之前有一個他自己覺得不錯的10多年的日本朋友,他也從來沒被邀請去過日本朋友的家,就足以看出日本人對於私生活的保密程度。同事就是同事,不要帶著交朋友的心情跟日本同事相處,即使是你認為關係十分密切的同事們。

剛進公司的時候,每個新人都會有一個負責人(類似於mentor),基本上新人在公司的所有事情都會跟負責人綁在一起,作為新人表現得好,負責人臉上有光,作為新人表現得不好,會被認為百分之百完全是負責人的責任,有沒有一種休戚與共的感覺。我當時進部門的時候日語不好,又是唯一的外國新人,負責人十分和藹可親,我簡直是把他當成了在公司的精神支柱,產生了非常大的心理依賴。所以在我入職三個月後他被調到做其它業務的時候,我哭得一塌糊塗,感覺好不容易三個月建立的心理平衡瞬間崩塌了,可是回頭看我的負責人,人家跟沒事人似的開始做工作交接,當然工作交接中包括把我交接出去。看著我哭得稀里嘩啦,負責人反過來瞪著不解的大眼睛看著我,組裡其他人也瞪著不解的大眼睛看著我,我才明白原來我才是異類。無論負責人在工作場合表現得多麼親切,都是他工作盡職的表現,可是僅僅是工作而已,不摻雜任何個人情感。像我這種傻乎乎的以為如果分開,負責人應該也會有一點點傷心吧的想法簡直是可笑過頭。個人感覺這也是中國人和日本人處世方式中的一種不同,即使是在工作場合中,中國人更希望建立一種個人聯繫,這種個人聯繫中包含著雙方的相互信任,所以很多時候工作夥伴換了就需要很長的時間重新磨合,建立信任。而日本人則是另一個極端,每個人都表現得足夠專業,與周圍的人保持最基本的同事關係,這樣即使是人員變化,也只不過是換了一個人以同樣的質量做上一個人的工作而已。所以,在日本銀行,處理人際關係的第一步,就是學會保持一定的距離。雖然保持一定的距離不一定在所有情況下正確,但是可以避免很多情況下的尷尬。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Chic職場術,如何成為氣場滿滿的職場女王?
如何讓自己在職場社交圈中受歡迎?
初入職場的人該如何選擇工作?
初入職場怎樣增加職場自信心?
如何培養自己的職場魅力?

TAG:日本 | 職場新人 | 日本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