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封私信)為什麼漢刀、唐刀都是直刀,但到了宋以後慢慢演變成有弧度的了?
處於什麼考慮將直刀變成有弧度的刀,這樣做好處和壞處有哪些?
題主說的從直刀為主流轉變為彎刀為主流,說的是東亞的情況吧?我嘗試回答一下。從武器的角度上來看,直刀利於刺穿式攻擊,同時也利於對付著甲的硬目標;彎刀利於劈砍,利於對付不著甲或者著輕甲的軟目標。在東亞,主要是中國,隨著戰爭形勢的演變,著硬甲的戰士所佔的比例在逐漸減少,因此彎刀逐漸流行。在西歐的話,似乎很長一段時間裡硬甲是主流,所以直形的長劍也是主流。
另外,騎兵手持彎刀無疑是利於對付輕甲或者無甲的目標的,利用彎刀的拖帶傷害可以帶來相當可觀的傷害,東亞的北方游牧民族所要面對的目標大多是這種軟目標,而長期和游牧民族對抗的中原人民也明白了彎刀所帶來的高傷害效果。
從兵器製造的角度來說,彎刀的製造難度應該是高於直刀的,當金屬冶煉技術逐漸進步以後,彎刀的流行也有了物質基礎。最後說一點我自己也不敢肯定的想法,對於使用者來說,近身短兵器作戰,刺擊為主的直刀,其學習難度應該是高於劈砍為主的彎刀的,需要使用者有較高的格鬥技巧。期待熟悉冷兵器近戰的高人肯定或者否定這個想法。直刀只有砍下去造成的砍傷,而弧形可以增加砍之後一個拉造成的傷害
說白了就是增加切割點
因為刀做薄了,對刃進行局部淬火導致應力分布發生變化,就拉彎了
以上是原答案。
看了@靜水無憂 的答案我表示有不同意見,唐代冷兵器,不局限於長度,可分為兩類,一是儀仗,二是作戰,常見的大多是直刃,作為儀仗使用的也有彎的。作戰的兵器,除了直還有特點就是刀身較厚,刃的寬度只佔刀身三分之一左右。那時的軍士身著甲胄作戰,兵器的作用多為破甲並造成傷害(用來削馬腿的大名鼎鼎的陌刀我就不說了),因此還是以劈砍為主。一般用於直刺的兵器真的不是長矛么?(原諒我只是大概了解,只是跟@靜水無憂 的看法有些不同)正是因為需要破甲,就要求戰刀有更加高的強度和韌性,而對鋒利的要求次之,所以才把刀身做厚,刃寬做窄。
東洋刀普遍有反(也有直刃,少見)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是跟製造工藝有關,二是跟作戰方式有關。東洋刀除了有反,還有刀身薄,刃寬占刀身面積大(大於三分之二)的特點。摺疊鍛打好的刀胚繪製好刃紋後用黏土沿刃紋把刀刃以外的部分覆蓋住來進行局部淬火(而且應該是用不同的淬火劑多次淬火)。因為刀身薄所以會因為應力分布變化而變彎。那麼,為什麼要把刀做成這樣呢?因為日本那時候窮啊,作戰時只有核心成員才會有甲胄,一般軍卒是沒有甲胄的,刀不再用於破甲而用於切肉!當然是越鋒利越好!這樣的刀揮砍和刺也都具有很大殺傷力(反正刀刀到肉)。
好吧,其實我覺得我說了這些根本也沒啥意義。
一是我不同意的只是作戰方式,二是中國唐刀真的沒有出土文物……就當這是個灌水貼吧…我記得有一種說法是游牧民族的騎兵刀刃弧度普遍更彎的原因,是騎兵快速劈砍地面目標的時候刀刃更圓滑,阻力小,不會把馬背上的騎兵帶下馬。
首先最有威力的近戰冷兵器不是刀劍,而是斧子。你聽說過武士刀砍竹子,砍草席的,聽說過砍樹榦的嗎?因為刀劍的形制並不能發揮最大威力。物理上已經學過力矩能放大力量,雙手武器後手為支點,前手外加重力施加力量,在其他條件比如人的力氣以及雙手距離不變的情況,武器越重,重心越遠的肯定威力更大。斧子就符合這一原理。斧子長,由於斧頭遠且重量更重,力矩向斧柄外側偏斜,所以能發會很大的威力。
近戰考慮到便捷便攜性刀劍一直沒有被淘汰,但一直在改良,比如和斧之類改良成長柄武器,掉刀屈刀之類,短柄也逐漸融合改良成靠刀鋒側寬闊,靠柄側窄的形制,猶如雁翅被叫做雁翅刀,逐漸演變成清刀。
如果說殺傷力,直刀和彎刀殺傷力都很大。拿破崙戰爭時期法軍曾經做過評測,英軍更偏向於彎刀,法軍更偏向於直刀,英法死傷率是差不多的,但是法軍死傷多是開放性傷口,創面很大,英軍傷口創面小,但是死亡率不比法軍小。最後法軍得出的結論是重騎兵更適合用直刃刀,輕騎兵適合彎刀。現代戰爭刺刀應該就屬於直刃刀的發展。
在冷兵器戰爭中長柄武器尤其是長槍才是主角,刀劍只是由於便攜性獲得廣泛裝備。劍退出歷史舞台應該是需要磨刃兩面,工耗很大。在冷兵器製造中磨刃是非常重要的程序,不重視那就是在製造鈍器。
宋朝以前的刀,喜歡直刃,很大程度上因為「寧折不彎」的思想。後來彎刀漸漸多了,確實是因為彎刃實際效果更好。
直刀破甲,彎刀切割,明刀也很有特色,不像日本刀是那種弧度,日本刀做成那樣完全是克隆唐橫刀,當時唐軍平均身高過170,日本人平均身高150,唐刀日本兵根本不能很好的拔出鞘,所以改成彎的。日本刀根本不是主流彎,真正主流彎的是明刀。
推薦閱讀:
※左輪手槍有什麼優點?
※歷史上最複雜最鬧心的一筆軍售是哪筆?
※中國版戰斧:努力追趕 但依舊有代差
※打兵器(製造刀劍)時候風箱是拿來幹嘛的呢?
※風清揚怎麼學會的獨孤九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