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紳士有哪些特點?
03-22
1710年,愛爾蘭作家、政治家理查德·斯蒂爾在當時著名的Tatler雜誌上撰文寫道:「朝臣、商人以及學者都應該有權擁有紳士稱號,紳士的稱號從來不是取決於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而是取決於他的行為。」這可以看作是19世紀紳士的內涵——紳士是有職業的人,他們服務於城市和國家——的起源。17世紀的內戰,標誌著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變,從中世紀晚期過渡到現代早期。隨著查理斯二世的登基,英國的君主制又復辟了,傳統官方勢力又重新奪回了控制權,其中的大部分人在18世紀成為了貴族階層,被描繪為農業資本主義時期的准資產階級精英。這些新的社會精英的出現,使得英國進入了「上流社會」(polite society),這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內戰所引發的社會創傷和張力。在上流社會,不同等級的人之間能夠沒有約束地進行對話。無論是商人與貴族之間,還是小店店主與鄉村紳士之間,都不存在先前幾個世紀因為政治地位與宗教信仰不同所造成的障礙。「上流社會」代表了比17世紀更為偉大的社會凝聚力。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上流社會」及其機構在接下來的兩百年里得到了發展,紳士開始扮演關鍵角色。1832年,國會提出了一項旨在擴大投票權、重新分配議會席位的改革法案,在其後將近150年的時間裡,這一法案第一次對規定選舉特權的法規提出了挑戰。用著名歷史學家大衛·坎納迪內(David Cannadine)的話來說,就是這項法案確立了「中產階層已經代替了貴族階層,成為國家的統治階級,確定無疑地、穩定地控制了19世紀的經濟、政治以及意識形態,正如土地所有者在18世紀所擁有的統治權一樣」。
推薦閱讀:
19世紀以後,人們已經不再根據血統、所佩戴的徽章來界定一個人是否是紳士,而是根據他的行為舉止,與今天的界定非常相近。
紳士的這個新定義很快風靡全球,它鮮明反映了19世紀英國即人們常說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價值觀。維多利亞女王1837年至1901年在位,六七十年間大英帝國臻至極盛:工業發展,經濟進步,而新興的紳士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從文學作品、電影和漫畫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頭戴圓頂硬禮帽、手拎一把雨傘的紳士形象。
19世紀後半期,英國紳士逐漸開始走向衰落。在諸如衣著打扮、休閑活動等外在因素下,還蘊藏著豐富的價值觀體系。這種價值觀體系源自中世紀的騎士文化,又經過了19世紀煊赫一時的大英帝國文化的洗禮。推薦閱讀:
TAG: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