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在長途行軍的時候(比如長征,中原突圍等),那些重傷員怎麼辦?

尤其是那種基本沒有行動能力的重傷員,一般是怎麼安置他們的


很多影視劇里,包括很多老帥的回憶錄裡面都有。

能夠跟上隊伍的,就跟著走。

跟不上隊伍的就地分散在老鄉家裡。

許和尚當年挨了一槍後,躺在死人堆里,都以為他死了,然後許和尚又活了過來,扣了點南瓜瓤在彈孔里,然後又爬起來找隊伍。

其實,以當時的醫療條件,絕大多數的重傷員,是活不過受傷後的那天晚上!


我外祖母的父親,中原突圍在李先念的部隊里,突圍至山陽部隊被圍,外曾祖父腿受槍傷後失血昏迷,半夜被打掃戰場的國民黨士兵槍殺傷病的槍聲驚醒,爬離戰場後被當地老鄉救下,安置在紅薯窖內躲避國民黨部隊搜查。在沒有任何藥物的情況下僅靠鹽水清洗傷口,僥倖活了下來,然後在老鄉家做長工度日。後來打聽到附近縣有八路軍活動,央求老鄉做了十幾個窩窩頭帶著上路,最後歸隊。因為腿傷後無法跟隨野戰部隊行動,在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前期派回家鄉進行地下活動。


長征的話,重傷員有十元錢的修養費,跟隨醫院行動,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寄放在同情革命的群眾中,並預留一部分錢給老鄉,一般是選擇以山區和靠近廣東地域的老鄉家中。

如1934年10月25日朱德電令各軍團,批評其後方工作問題,並提出三點要求,其第二點即是:停止一切傷病員後運,而應隨軍團後方部前進,在萬不得已時候重傷病的戰士留下於同情的群眾家,就地醫治。

在10月29日總政治部周恩來以總政委名義下發的政治訓令中,發動當地群眾力量掩護不能隨走的重傷病員,有條件派適當人員照料安慰,這個適當人員就是留下的駐地地下黨員。


紅軍長征剛從蘇區出發的時候,基本每個戰士都發了幾個銀元或者一點碎金銀等硬通貨,帶在身上的,如果掉隊或者受傷跟不上隊伍了,靠這點財物能夠求助一下老鄉,就有活下來的希望。


給點大洋,託付給當地居民。很多都被追擊的國民黨軍搜出來殺了。還有就是重傷被俘的。紅軍師長陳樹湘重傷被俘,扯斷自己腸子,壯烈犧牲。前段時間廣西發現一口井,裡面埋滿了紅軍戰士。更多的如尋淮洲那樣的,重傷後不久犧牲


能帶走的盡量帶走,帶不走的,當地建立了政權的送交政府,沒有的留錢送老百姓家,沒老百姓的,留手榴彈……

手榴彈都不夠用的,跳崖跳河……

有人說投降,國軍那邊連自家的傷員都欺負,共軍的重傷員又不可能好透了充他家的壯丁(基本都是缺胳膊少腿的),還不往死了折磨、變著法地弄死啊……


安頓傷員,最拽的是賀龍。

把傷員安頓到湖南當地條件好的地主豪紳家,土豪們好吃好喝伺候著,等養得差不多了,客客氣氣送走。

給錢?不存在的。臨走還得貼幾個大洋的路費。


答個不對題的吧

現在重傷員沒見過,拉練啥的後面都有收容車/收容隊,不行了的、掉隊的、受傷的就上車/被人抬走

我們新訓基地經常有體質不行的新兵拉練掉隊,可能是體質好的兵源都被別的部隊要走了……


就地放下給幾個大洋,我姥爺就是。但是我姥爺是幸運的還有點行動力。前腳部隊剛走後腳就半夜跑了往老家趕,怕被人搶了大洋綁上石頭扔河裡。我姥爺說有太多這樣的事了。


@長征時,採取輕者隨隊行軍治療,重者就地留治 的辦法來妥善安置傷病員。

1934年10月10日,軍 委規定凡是在一個月內不能治癒的重傷病員都必須 留在後方。為此,紅軍部隊通過做好傷病員及群眾 的細緻思想工作,發足治療、休養費用、發放部分葯 品來安置好重傷病員,保證長征的順利進行。

3.1做好寄留重傷病員的思想工作 長征中紅軍 戰士都有一種不怕犧牲只怕受傷的思想,許多重傷 病員不願意寄留在群眾家裡治療傷病,主要是對部 隊有感情,怕傷愈後無法歸隊。再是紅軍長征沿途 還會受到國民黨軍隊、地主惡霸的追殺,留下來養傷 治病也存在危險,這也是紅軍傷病員所擔憂的一大 問題。但當時部隊有明確規定,無法跟隨行軍轉移 的重傷病員,必須安置在當地可靠的群眾家裡,委託 群眾保護和治療。部隊針對每位重傷病員的擔憂和 思想狀況,耐心細緻做好教育和解釋工作,部隊領導 對決定要留下來的戰士,要分別進行動員、談話,向 他們解釋:「前面行軍的路程更長,更艱險,作戰任 務也更繁重,為了紅軍的勝利,要顧全大局。他們這 才表示同意,服從組織的排」

絕大部分傷病員 經過說服教育後能服從組織的安排,安心在群眾家 里治病療傷,從而增強了部隊行軍作戰的機動性。

3.2動員沿途群眾接收傷病員 重傷病員的寄留 工作,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既要做好傷病員的思 想工作,還要做好當地群眾的思想工作。紅軍長征 沿途,基本上是國民黨統治區,當地群眾對紅軍不甚 了解,對接收紅軍傷病員存在顧慮和擔心。一是擔 憂家庭困難,無法承擔起對傷病員的照顧;二是怕被 壞人告密而受連累,影響家人和傷病員的安全。因 此,政治部門和衛生部門共同做好傷病員的安置工 作,白天調查民情,尋找可供安置傷病員的貧苦老百 姓家,做好接收傷病員的老鄉和傷病員本人的思想 工作,在夜間把傷病員抬到老鄉家安置。為了解決 傷病員的生活和醫療問題,不致因照顧傷病員而過 多加重老鄉的困難,部隊在給傷病員留下錢(光 洋)、鹽糧和藥品的同時,還提出一些對付敵人搜查 的辦法,讓群眾放心寄留傷病員,或給群眾送上打土 豪沒收來的衣服、布匹等物品。

事實證明,廣大人民 群眾對寄留的傷病員細心的照顧和嚴密的掩護,寄 留的傷病員基本能夠轉危為安。長征初期在貴州土 城寄留的重傷病員,由於得到群眾的治療和掩護,一 個月後部隊回去時,竟沒有一個傷員被敵軍發現。 絕大部分接收傷病員的老鄉,對傷病員採取了積極 的保護措施。他們把紅軍傷病員視同自己的親人, 老人們稱年輕傷病員為子女,青少年則稱他們為哥、 弟、姐、妹,有些年輕女子甚至稱傷病員為丈夫。他 們還儘其所有,積極為傷病員改善伙食,利用各種條 件為傷病員醫傷治病。有的老鄉因收留了紅軍傷病 員而遭到國民黨、地主武裝的殘酷殺害。

4傷病員救治和安置工作取得成功的原因

在長征中,衛生部門會同政治部門積極做好傷 病員救護與安置工作,及時挽救了大批紅軍將士生 命,保存了革命力量。紅軍長征中傷病員救治和安 置工作是在日夜行軍、不斷突圍艱苦條件下進行的, 是在缺乏穩固基地和後方保障的前提下開展的,但 傷病員的救治與安置工作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1 紅色醫務人員捨生忘死的精神是根本在紅 軍長征傷病員的救護工作中,紅色醫務人員積極發 揚捨生忘死的救護精神、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無論 在火線戰場、行軍途中還是休養期間,他們始終堅持 「一切為了傷病員」的服務宗旨,把救治傷病員作為 革命理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受傷將士,為傷病員包 扎傷口、治療傷痛、轉運輸送傷病員、詢查換藥、洗衣 喂飯。可以說,紅軍傷病員能夠快速康復歸隊、投身 戰鬥,長征能夠取得勝利是與紅色衛生工作者勤勤 懇懇、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精神密不可分的。

4.2紅軍戰友階級友愛的團結精神是關鍵 階級友愛的精神對待負傷的同志,不準丟掉一個傷員,這不僅是衛生部門的事,也是軍政首長的 事。」」1長征路上,從部隊首長到一般的擔架員,對 傷病員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無微不至的關心。 1935年1月,瑞西縣蘇維埃政府在給各區鄉的指示 信中,高度關注紅軍傷病員的保護和安置,並要求當 地群眾要熱烈供養傷病員,「每個傷病員都有一個 火籠子、每個人要有一床棉被、經常熱茶熱飯招待 等」部隊軍政首長還經常到衛生部站慰問傷病 員,把自己的糧食、水留給傷病員食用;實行吃穿用 方面傷病員一律優先等政策。這種官兵之間、同志 之間,情同手足、親密無間的階級友愛精神,無疑是 傷病員康復的催化劑,增強革命力量的強大動力。

4.3廣大群眾熱情主動的參與精神是基礎 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哺1紅軍衛生工作歷 來重視、強調走群眾路線,密切依靠、聯繫廣大群眾。 長征期間紅軍傷病員的救治工作幾乎沒有一樣沒有 群眾的參加及支援,抬擔架運送傷病兵、送糧、送菜、 放哨、掩護等等,都要依靠廣大群眾的支持及幫助。 紅軍醫院人員緊缺時,經常動員廣大群眾參與護理 傷病員,當地婦女積極主動為傷病員換藥喂飯、洗衣 送水,待病員如親人。為使傷病員早日康復,許多群 眾還自發來到醫院或駐地慰問,送來米面、雞蛋、魚、 肉等滋補品,使紅軍傷病員儘早得到康復。

4.4各族同胞肝膽相照的互助精神是保障 紅軍 長征先後經過了湘、桂、滇、川等省的壯、瑤、侗等十 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紅軍部隊通過堅決貫徹執行 少數民族政策、正確處理民族關係、嚴格執行紀律、 消除民族隔閡、關心各族人民疾苦,贏得了各族人民 的擁護和支持。紅軍在各少數民族地區因病不能隨 隊的人員不少,各族同胞積極救護紅軍傷病員,把他 們帶回家,象對待親人一樣,煎湯熬藥,精心照護,保 護安全。紅軍經過大定八堡一帶時,「隨隊的四、五 十個傷員被當地苗族群眾這家一個、那家一個地接 到家裡,治好了傷,並護送他們平安歸了隊。」

而 在藏區留下的傷病員最多,僅甘孜、道孚、爐霍一帶 就有4000人左右。藏族同胞為了保護紅軍傷病員, 付出巨大的犧牲及代價,如甘歌博巴政府主席趙承 武為換取5個紅軍傷病員的安全而英勇犧牲。象這 樣甘灑熱血來救護紅軍傷病員的事迹不勝枚舉。正 是因為有各族同胞的肝膽相照的互助精神,才最終 實現了紅軍長征的偉大勝利。

轉自 論紅軍長征中傷病員的救治與安置工作


只討論還沒有火車卡車運輸的時代,或者沒有現代運輸能力的軍隊。分兩種情況。前進時:這種時候沿途一般會有兵站。會派人沿路搜索殘兵 病兵 傷兵,然後將其聚攏管理治療。

撤退時:掉隊的就扔在路邊不管了。最早生病 受傷的一般會坐上馬車,但位子有限,很快坐滿了,剩下的就坐在路邊了,能趕上趕上。如果趕不上而且還是敵國作戰,很可能被敵國民眾活捉,然後折磨一番給弄死,被敵軍活捉,好結局的可能性大一點,自己找路回家是不太可能了。本土作戰存活率高很多,運氣好會有百姓收容。


我個人認為,提問者首先要把長途行軍與無後方作戰這兩件事區分開,前者是為作戰而機動,後者是在機動中作戰。同時也要清楚衛生減員中包含戰鬥減員(傷員)與非戰鬥減員(病員、非戰鬥傷員),不含陣亡、失蹤與意外死亡。

長途行軍非常容易理解,部隊從甲地向距離較遠的乙地實施的機動就叫長途行軍。在此過程中通常是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準備,需要較為嚴謹的計算。這涉及諸多問題,如:行軍長徑(人間距、車長與車間距、縱隊總長與單位間距);行軍時間(總時間、出發時間、達到時間、長徑時間);鐵路輸送、水路輸送、空中輸送,其中鐵路輸送含所需車輛(客車、代客車、棚車、敞車、平車)與所需加固與捆綁器材(三角木、擋木、方木、繩索、絞棍)。同時要做計算的方面有油料、給養、彈藥、財務、運輸勤務與衛生勤務(以下簡稱「衛勤」)。衛勤方面有藥材基數、減員預計、後送運力及統計指標的計算,內容涉密不講,但可以說是一套非常完整的流程。

無後方作戰可能就不太容易理解,因為親歷者已經不多了。什麼是無後方作戰,部隊脫離一切原有保障體系,依託現有人員與裝備形成獨立群體遂行作戰任務,並自行解決後勤補給,就是無後方作戰。長征,中央紅軍在離開瑞金的那一刻就陷入了無後方作戰的窘境。一、三(五、八、九)軍團按標準在處理傷病員時,執行的是連、營、團、師逐級上送,軍團衛勤再向紅軍醫院後送的流程。問題在於所有非戰鬥單位都被編入中央與軍委兩縱隊並處於行軍狀態,機關文職人員們緩慢的機動速度使得為掩護兩縱隊的各軍團付出了巨大傷亡,而傷病員如果再後送紅軍醫院無疑會使原本就疲憊不堪的兩縱隊負擔更重,負責掩護的各軍團將產生更大傷亡。何況軍情緊急,紅軍醫院在行軍中根本無法開展有效工作。唯一可行的方案是,犧牲人員就地掩埋,所有傷病員由各部隊自行救治並攜運。隨著形勢的進一步惡化,衛生減員越來越多,各軍團由於所承載的軍事壓力已無法負擔更多傷病員,才被迫向途徑的當地群眾家轉移,且要留下一定財物作為補償。在此過程中,傷病幹部作為革命基幹力量原則上要盡量帶著走,但後期也很難實現。從到延安後的全軍人數統計來看,就是九死一生。中原突圍,是以新四軍五師及八路軍三五九旅為主力向西進入桐柏山,同時王樹聲部向東突擊(佯動),其餘部隊深入入大別山各處進行游擊牽制敵軍。儘管面對敵軍重兵合圍,我軍有完整的突圍計劃與應急預案,嚴格意義上就是跳到外線作戰。在此過程中,為快速擺脫與敵軍糾纏,將傷病員向當地群眾家轉移屬於個別現象(大別山游擊隊除外)。隨後挺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即使在過黃河時丟棄所有火炮與輜重,也沒丟棄傷病員。

在此要說明一點,我軍之所以戰爭時期能夠戰無不勝,就是政治工作做得好。如果連傷病員都處理不當,戰士怎會信任上級?群眾怎會支持革命?1948年中央曾建議粟總率數個縱隊深入江南國統區進行外線作戰,粟總陳述的弊端中有一條就是在敵占區傷病員將無法安置,部隊無法立足,於是中央經過慎重考慮才同意其淮海戰役構想。我明白當年被留在當地群眾家的傷病員可能的遭遇,也許選擇了革命那一刻就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吧,畢竟國民黨連它們自己的傷病員都會活埋……

還要說一點,法軍在前些年的馬里作戰時,採用了營級聯合作戰群無後方作戰的模式。後勤車輛比戰鬥車輛多幾倍,其中就有救護車、手術車、藥材車、病房車等一整套野戰衛勤裝備。這是部隊士氣的基本保障!


看資源是否夠用。。。


我爺爺不是長征途中負傷,是打完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時負重傷,被己方大炮攻擊,彈片由眼睛進入大腦,打掃戰場時發現還有生命特徵,緊急處理後 送往南京大醫院。在大醫院呆了3個月後找不到原單位,而且眼睛瞎了一隻後不適合原單位,後轉為汽車兵。爬過二郎山,去過昌都,後參加抗美援朝。自己開的汽車被美軍打爛過7輛。


殘酷的問題。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被國民黨軍追的滿街跑,過河的時候,傷員太多,時間又緊急,走不了的重傷員都留在河邊了,很多人。


一槍了斷他的痛苦,這是這種情況下最人道,最理智,最對得起傷員的做法。


推薦閱讀:

海豹突擊隊的選拔有多殘酷?訓練有多魔鬼?他們真的像電影中那樣厲害么?
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士兵如何作戰?
中國又一名老兵被曝困在印度50年:已無法用中文交流
印媒報道中印洞朗對峙現狀,雙方士兵全副武裝怒目而視?

TAG:歷史 | 軍事 | 戰爭 | 士兵 | 中國人民解放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