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什麼特別的「養精蓄銳」的技巧?

日常生活中,總會有某時某刻覺得精力不濟,感覺「好像身體被掏空」。

當然,大部分時候並沒有這麼誇張,多數僅僅是感覺到困頓、懶惰、心情陰鬱等等,好像莫名其妙的攢了一堆負能量。

《老子》有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益有餘。」

面對歲月帶來客觀的損耗,溫養自身也是要提上日程了。

不知道修習各類文化:比如內家拳、瑜伽、書法、健身、音樂的朋友們都有什麼「養精蓄銳」的小技巧呢?


在瑜伽練習中有兩種調理性練習序列

1、『修復序列』,用於在疲勞時進行能量修復;

2、『生理期序列』,用於生理期的內分泌調整。

解釋:生理期指人體內分泌的周期性波動中內分泌處於低谷的時間,女性生理期表現為「月經」,男性生理期沒有生理表現,但也會出現煩躁易怒等情況。

『修復序列』在疲勞時練習;

『生理期序列』女性在「月經」時練習,男性在新月和滿月時練習。

這些序列是很珍貴的內容,恕不能公開,想學的話可以私下聯繫。


我習慣闔眼。閉目養神效果不錯。


1作息規律

2營養均衡

3適度鍛煉

4不要縱慾(不只是啪啪啪才叫欲的)

5不要迷信各種養生小技巧、竅門啥的。如果說養生是張考卷,能做到以上4點至少也有60分的及格分了,其餘所謂小技巧也不過是加個幾分聊勝於無罷了。


該幹活時候賣命干,該練功時候專心練,該懶時能懶則懶。走在路上能坐絕不蹲能靠絕不站,走路松著身子走(我覺得沒必要走那麼雄赳赳氣昂昂的,耗神),實在沒事幹讓腦子好好歇著,別盯著手機或者在腦子裡瞎YY,朋友喊去KTV什麼的能推就推,出去吃夜宵喝酒他們吹牛逼絕不往自己腦子裡裝,能應和就應和。擼管什麼的能少就少,能讓你來勁的東西少看,前後兩次隔半個月二十天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覺得如果不是身子真的不好或者工作實在太多,說精力不足那都是自己zuo的。少一些消耗,省點精力干該乾的。


睡覺

禪修觀呼吸

瑜伽的放鬆拉伸或休息術

喝水

吃好吃的東西

出門散步曬太陽

跑步半小時


其實題主自己已經答了,養精蓄銳本身就說明了問題,養和蓄嘛,一個開源一個節流。暫不扯養和蓄什麼東西,什麼精氣神都有點玄乎,把自己想成電腦,養和蓄的就都是電,那麼怎麼養如何蓄,個人建議如下:

1 少吃垃圾多吃正餐,尤其不挑食且吃夠主食別整些減肥節食的事,天天整個節能模式玩3D遊戲是幾個意思?建議習慣挑食的,考慮多吃些以前討厭的食物,這部分是更多的攝入電力,開源。

2 多休息。節流。這個重點嘮叨下,這個休息不是指晚上睡覺,正常情況下你的身體已經適應當前作息,即達到收支平衡狀態,所以要收穫額外的電力,請在睡覺時間以外進行,比如樓上有答主說閉目養神,就是一種很好的充電方式。注意,這裡說的是閉目和養神,這兩者基本是並行關係,並不等於說眼睛閉著就算在養神了,想想合上筆記本蓋子明明期待休眠而後台CPU狂轉不止甚至超頻了的崩潰感如何。

多說無益,目測在題主心目中已經有那麼一些領域是相對普通人比較熟悉"養精蓄銳"的,何不選擇一個自己親自嘗試下,收穫肯定比問來的多


發獃!!!

說實話,除了睡覺,最好的方式就是發獃。

作為學過催眠的人,我可以說,發獃也屬於廣義上的催眠狀態,對休息大腦很有好處,又沒有冥想那麼麻煩。


午睡半小時。比午睡兩小時有用。非常重要。中午小憩作用大於呼呼大睡


每日冥想,或者打坐修入出息念。


養精蓄銳就是技巧,當發現自己精力充足的時候,去休息。

練形意我感受到的是拳可以激發自身的活力,但要看如何利用。比如走幾趟拳,就會感覺精神被調動起來,興奮,身體內有種隱隱的沸騰感,疲憊和抑鬱都幾乎消失不見。但這時是要站樁和休息養足自己的「本錢」,如果利用這種興奮繼續折騰而影響休息,之後身體和精神會更加疲憊。

所以技巧就是,不沉迷靠鍛煉本身去消除疲憊,而是靠練拳涵養身體,同時保證休息,漸漸會發現,出現疲憊的頻次降低,精神集中力提高,拳的水平也上升,進入良性循環。


生活調理:

1.不吸煙,不酗酒,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甲魚補髓湯 甲魚滋陰降火,豬脊髓益腎填精,共奏填精補髓、滋腎降火之效。適合於陰虛火旺型陽痿。湯中亦可加入苫瓜、薺菜等,以增強清熱降火的功能。

3.貞蓮桑蜜膏 葯熬膏有較好的滋陰降火作用,適用於陰虛火旺型陽痙。

4.山植茯苔陳皮散 適用於氣滯血疲型陽瘦。

5.鬱金玫瑰膏 適用於肝鬱氣滯型陽痿。

6.獲神燉腰花 此膳對驚恐後心腎兩虛之陽痿有效。

7.棗仁枸杞茶 對驚恐傷腎型陽痿有輔助治療作用。


推薦閱讀:

練瑜伽很痛,怎麼辦?| 關於「疼痛」的深度思考
連續堅持100天早起練瑜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day100
作為副業28歲開始學瑜伽晚不晚?
瑜伽初體驗之惑:為什麼雜技不是瑜伽?| day55
野路子練瑜伽滿多年,請問我要做些什麼讓我成為瑜伽老師?

TAG:健身 | 文化 | 養生 | 瑜伽 | 內家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