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有哪些被文學作品變臉的歷史人物?
「鳳鸞寶帳景非常,儘是泥金巧樣妝。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帶雨爭嬌艷;芍藥籠煙騁媚妝。但得妖嬈能舉動,取回長樂侍君王。」
上面的詩是一首律詩,據相關資料記載律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成熟於唐朝初期,但是上面這段文字卻是在《封神演義》裡面出現過的。當然啦,雖然故事發生在商朝,但畢竟文章是由後人所寫,自己杜撰一些比較好的小詩也是可以的啦。
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從這裡看出一個道理,記載和歷史總歸是有所偏差的,於是就會有某個人名垂青史或是遺臭萬年,作為後世的我們這群凡夫俗子,就開始對他們唏噓不已。
NO.1 帝辛|紂王
以上是各式各樣的紂王們
如果說有人不知道帝辛是誰,那我說一下和上面那首詩有關的人物好了,帝辛是商國的人稱呼自己的國君的叫法。按照現已發現的甲骨和史書的資料來看,商王朝的帝王的名字,一直是以天干命名的。而商帝國的人在稱呼君主時,便是在名字前加一個帝字。比如他爸帝乙,他爺爺帝文丁(此處多說一句,剛剛在百科裡邊看到了帝文丁和帝太丁,糾結了半天帝太丁是不是他爺爺,但是在司馬遷大大所著的《三代世表》里看到了帝太丁位於帝乙之上,因為沒有細讀,所以不太清楚帝文丁和帝太丁是不是一個人)。
許多版本的《封神演義》無一不在表明帝辛是一個昏庸無道、沉迷美色、酒池肉林、親小人遠賢臣的紂王,但是帝辛的子民可是十分擁護他的呢,於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個「亡國之君下場都不是很好」的道理。解放後,郭沫若親臨殷商故地,大聲讚揚:"百克東夷身致殞","統一神州肇此人。""中原文化殷創始,商人鵲巢周鳩居",徹底為帝辛翻案並疾呼。所以說,是誰在抹黑帝辛呢?
NO.2 妲己少女穿的很清涼,公交車上遇色狼。這個時候,相信會有很多人站出來指責這個姑娘,說她穿的少,不夠保守,但是他們有沒有考慮過色狼的手為什麼不能放規矩點?男人出軌了,「你當然是選擇原諒他」,女人出軌了,特大標題「某某門」事件。男權下的女人們都變成了罪惡的源頭……以至於你以為重男輕女的只有爸爸和爺爺嗎?
大美人妲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知道為什麼說到妲己,就想起來一句話——主人歡迎回家~難道我已經被農藥毒害了么 ……)商朝滅亡了,大家說她是狐狸精,如果帝辛不死商朝不滅,她大概會被記載成一個母儀天下的好女人吧……
NO.3 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中國近代史著名政治家及軍事家,中華民國陸軍特級上將,生於浙江奉化溪口,逝世於台灣台北的士林官邸。
話說老蔣也是個不錯的男人呢,小的時候總覺得這個人嘛,真是個大壞蛋,居然敢讓台灣和大陸搞分裂,而且還有三任老婆……但是後來呢,看了一些比較正經的文獻,發現他雖然在國共合作的時候不太靠譜,但是這人吧還挺浪漫的……就像是那句特別美麗的話
「那一年宋美齡喜歡法國梧桐 蔣介石便將法國梧桐種滿了整個南京城」。順便提一下,蔣介石去世後,宋美齡淡出台灣政壇,客居紐約,晚年仍關注台灣政局,反對「台獨」(摘自360百科)。
談談我的看法吧,我覺得很多實例都在道明一句話,「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一首《臨江仙》讓我們感受到歷史的魅力,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人被風沙所掩埋,又有多少人因為各種原因被醜化,也有多少人因為文學作品被美容呢?今天我就帶大家看看古今中外這段精彩的歷史。
白變黑篇
NO.1 潘美
上榜原因:一代名將淪落狗頭鍘,又怎個凄凄慘慘戚戚
冤枉指數:五顆星
說到潘美,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潘仁美,那麼喜歡武俠的朋友們一定會恨得牙痒痒,就是這個人,借著自己妹妹是貴妃就橫行無忌,在朝廷上陷害忠良,而且因為他的誣陷,北宋開國最傳奇的將領楊家將首席楊業慘死在遼軍的鐵蹄之下,潘仁美不死,民心不服,而潘仁美的下場也是比較慘,被寇準狗頭鍘斬頭。
潘美成為文學作品的大奸臣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非也。潘仁美的原型叫做潘美,是北宋初期非常有名的將領,在北宋攻滅南唐、南漢的戰鬥中斬敵無數,但是這一切都被人忽視,卻因為間接導致楊業死亡,成為那些尊奉楊家將的武俠作者不齒,從而被人渲染成了一個大奸臣。
楊業慘死成為文人陷害潘美的直接原因
說到冤案,就來提提這件事情,宋太祖立國之後,屢次征遼不克,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繼續開始北伐,潘美作為西路軍的主帥,楊業為副帥,面對遼軍的攻勢,潘美沒有同意楊業作戰方案,導致楊業沒有援軍,力戰被俘,絕食而亡,因為這件事情,潘美背上了幾千年的黑鍋,但是戰場上潘美沒有強迫楊業出軍,而在遼軍反攻之時,選擇防禦也是無可厚非,楊業之死雖然有責任,但是不能抹滅他一代名將的光輝。
NO.2 魏忠賢
上榜理由:黨羽征伐不幸與文人為敵,雖無大功亦無大過
冤枉指數:四顆星
魏忠賢作為明朝末年著名的宦官,在和東林黨的鬥爭中笑到了最後,他把持西廠為非作歹,利用朱由校的寵幸殘害忠良,甚至將東林黨主要黨羽錘骨掏心,手段殘忍至極,令人髮指,在描寫明末的武俠小說中,魏忠賢幾乎霸佔了反派老大的位置。
魏忠賢成為晚明小說最大的反派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非也。魏忠賢作為明末的權臣,對明末江山的穩定也是立下了一定的功勞。他當權之時,雖然對東林黨大肆捕殺,但是這是因為關乎姓名,畢竟東林黨得道時候,想要彈劾魏忠賢,魏忠賢那時候只是一個小太監,前往內閣苦苦哀求而不得,沒辦法只能絕地反擊,利用皇帝的寵幸幹掉了東林黨,而且東林黨黨同伐異,將朝廷的楚黨、浙黨、齊黨清理乾淨,魏忠賢的閹黨其實大多數都是這些黨的殘餘分子,所以說魏忠賢不殺東林黨,這些人也不會饒了東林黨。
陷害東林黨成為魏忠賢被黑化的主因
再說魏忠賢對明末江山的貢獻,魏忠賢在大是大非方面還是明事理的,對待遼東,不論是開始的孫承宗還是之後的高第和袁崇煥,雖然他們和魏忠賢不對付,他也沒有剋扣任何糧餉,可以說正是魏忠賢的支持,遼東才能夠建立起關寧鐵騎,為北京提供了一道鐵牆。反觀同時期東林黨人的表現,王化貞冒險出擊丟了廣寧,而熊廷弼的焦土戰略直接將整個遼東讓給了金人,如果說罪人,東林黨才是,可惜東林黨多文人,打仗不行寫文章在行,可憐的魏忠賢就成了一個大壞蛋了。
NO.3 袁世凱
上榜理由:稱帝未遂功業俱毀,近代英豪馬失前蹄
冤枉指數:三顆星
袁世凱是近代歷史上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在歷來的文學人眼中,袁世凱密謀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不惜犧牲中國的利益換取稱帝的本錢,可以說當年搶了孫中山民國大總統職位的袁世凱成為了近代中國墜落的罪魁禍首了。
袁世凱成為稱帝賣國的典型壞蛋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認為袁世凱稱帝確實不妥,畢竟這個人的野心確實是大了一些,但是袁世凱也不是如此不堪。作為晚清重要的權臣,袁世凱在武昌起義之後強迫清帝遜位,阻止了一場刀兵之禍,而他創立的北洋新軍穩定了中國版圖,甚至一度收復過外蒙,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袁世凱,中國的版圖可能就沒有那麼完整了,畢竟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四分五裂,整個中國變得非常分散。
袁世凱稱帝成為被唾棄的主因
袁世凱一輩子做過兩件錯事,第一件就是稱帝,這個不倫不類的稱帝讓捍衛傳統的文人爭相討伐,而他也因為稱帝不順抑鬱而亡;第二件事情就是搶走了孫中山的總統之位,讓那些文人當做小偷大加貶低,雖然他做錯過,但是這不能掩蓋他為近代中國國土完整做出的貢獻。
黑變白榜NO.1 康有為
上榜理由:不學無術借變法揚名,膽小怕事被人所不齒
不齒指數:五顆星
變法圖強,這是晚清所有文人的共同思想,於是他們公車上書變法圖強,年輕的光緒自然非常開心,於是以康有為為首的變法派開始了他們的表演,在後代人看來,康有為是那個時代為數不多開眼看世界的人物,他們為了中國的強大費盡心思,如果沒有可惡的慈禧,中國已經被救活了,而康有為也成為了文人爭相表揚的對象。
康有為成為近代變法的先驅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歷史上的康有為是一個活脫脫的投機分子,首先來說他的所謂的變法,沒有任何規劃,想到一點就做一點,只想改變,沒有通融,單單說裁撤冗員,裁掉的人不負責安置,而對於變法急功近利,就如同大躍進必須立即生效,甚至為了督促,每天都有十幾道聖旨出京,讓地方苦不堪言。
娶過六個妻子的事實成為變法先驅最大的諷刺
再說變法失敗之後,譚嗣同光榮就義,但是康有為提前逃脫,流亡海外,但是他用和光緒皇帝的合影照片四處招搖,為自己攢取好名聲,甚至以保皇為名大肆收斂錢財,最為諷刺的是,主張開明的他前後娶了六位老婆,就是這樣一個小人,卻被文人粉飾成了大英雄,歷史是何其的搞笑。
NO.2 紀曉嵐
上榜理由:趨炎附勢之徒變為直臣,皆因文人對和珅的恨
不齒理由:四顆星
說到紀曉嵐,我們能夠想到的除了主持編纂四庫全書,其次就是機靈敏銳,屢次擊退和珅,讓和珅狼狽不堪,在影視作品中,和珅在朝中最厲害的敵人就是那個鐵齒銅牙的紀曉嵐了。
鐵齒銅牙紀曉嵐形象深入人心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歷史上的和珅是一個奸臣,這沒有問題,但是紀曉嵐真的如此清廉,如此正義嗎?非也。首先來說四庫全書的編纂,這個屬實,但是我們都知道,四庫全書毀掉的書籍比編纂的多得多,四庫全書編纂本身就是乾隆毀掉民間書籍的舉措,可以說紀曉嵐在其中的身份並不光彩。
歷史上的紀曉嵐可沒有這麼偉岸
其次說一下歷史上的紀曉嵐,歷史上的紀曉嵐可不敢頂撞和珅,作為文人,紀曉嵐為了討好和珅屢次為和珅寫頌詞,而且在處理兩淮鹽政盧見曾貪腐案件中因為通風報信還被流放,就是這樣一個趨炎附勢沒有原則的紀曉嵐愣是讓文人描寫成了鐵齒銅牙,或許他應該多感謝一下和珅吧。
NO.3 李紳
上榜理由:一首憫農成能臣,見死不救真小人
不齒理由:三顆星
提起李紳,或許有些人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想必沒有幾個人不知道吧,在我們印象中,能夠說出這句詩的人,一定是一個非常清廉、非常能幹,以能夠拯救萬民於水火的能臣幹吏。
憫農成就了作者李紳的身後名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歷史上的李紳可不是如此光彩,李紳作為官三代(中書令李敬玄的曾孫)處處體現著自己的高貴,而且為人冷酷無情,根據史書記載,李紳為官對待下屬及其嚴厲,動不動就大刑加身,而且本身熱衷於結黨,是唐朝中後期黨爭中李黨的骨幹。而李紳最大的污點還是晚唐著名的「吳湘案」
真實的李紳卻是結黨營私,殘酷無比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其時,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污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後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但此案上報到朝廷後,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複查。崔元藻調查後發現,吳湘貪贓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紳卻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台。
總結篇
歷史就如同一個小丑,可以讓文人隨意的描述,就如那句話「我今生打不過你,但是我可以寫文章毀了你的後世」,當然也有人借著文人之手粉飾自己,贏取不屬於自己的身後名,但是歷史總是公平的,沒有人可以瞞天過海,只要我們足夠認真,一定可以做到黑白分明。
推薦閱讀:
※歷史中戚繼光的夫人真的和《蕩寇風雲》中一樣嗎?
※給文明以漢字,給漢字以文明
※觀看《六扇門》有何感想?
※曹操有幾個兒子?
※中國國名和版圖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