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戛納帶給了中國電影榮耀。不過同時,它也帶給了中國電影人些許困擾: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確認
取消
邀請回答

我來回答

舉報

6條回答
時間排序
|
熱門排序

林梓深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首先我們先來科普一下,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
查看全部

首先我們先來科普一下,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中國電影與戛納國際電影節打得火熱的時期應該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第五代導演集體尋路戛納。

舉幾個例子吧。1993年,第4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三度入圍,侯孝賢的《戲夢人生》摘得評審團大獎。緊隨《霸王別姬》光芒萬丈的第二年,張藝謀迎來了他的戛納時代。1994年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主演葛優成為首位華人影帝。2000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中國電影的一個頂峰,姜文憑藉《鬼子來了》獲得評委會大獎,中國台灣導演楊德昌憑藉《一一》獲得最佳導演獎,梁朝偉憑藉《花樣年華》封帝。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然後就沒有什麼然後了。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忍不住多列舉幾部影片~)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年年乘興而去口號高呼,年年吸引人眼球卻甚少有收穫。可以看出,這些獲獎的中國電影作品,都有很大的情懷與文藝在裡面,你能在觀影后仍然記得一些讓你心動的瞬間,你會覺得電影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被熏陶,他們經得起時光的打磨,現在回頭看《活著》你依然會有感悟。

而隨著中國第六代導演們的活躍,這種東西逐漸向商業大範圍屈服。文藝片的市場日益狹窄,商業電影大規模崛起,掙錢與理想似乎不能共生。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中國第六代導演們還是想得獎的,不然幹嘛每年都很大的噱頭「衝擊戛納」,「衝擊奧斯卡」,「奪得金熊獎」。可是「為了得獎而拍片」的投機心理首先就不對,越來越多的關於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報道成了紅毯秀的新聞,成了花邊炒作的主宰地,至於電影嘛,反而成了配角。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唯票房論」的商業電影自然入不了主打情懷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的眼。沉下心來少些唯利是圖,或許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首先我們先來科普一下,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中國電影與戛納國際電影節打得火熱的時期應該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第五代導演集體尋路戛納。

舉幾個例子吧。1993年,第4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三度入圍,侯孝賢的《戲夢人生》摘得評審團大獎。緊隨《霸王別姬》光芒萬丈的第二年,張藝謀迎來了他的戛納時代。1994年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主演葛優成為首位華人影帝。2000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中國電影的一個頂峰,姜文憑藉《鬼子來了》獲得評委會大獎,中國台灣導演楊德昌憑藉《一一》獲得最佳導演獎,梁朝偉憑藉《花樣年華》封帝。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然後就沒有什麼然後了。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忍不住多列舉幾部影片~)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年年乘興而去口號高呼,年年吸引人眼球卻甚少有收穫。可以看出,這些獲獎的中國電影作品,都有很大的情懷與文藝在裡面,你能在觀影后仍然記得一些讓你心動的瞬間,你會覺得電影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被熏陶,他們經得起時光的打磨,現在回頭看《活著》你依然會有感悟。

而隨著中國第六代導演們的活躍,這種東西逐漸向商業大範圍屈服。文藝片的市場日益狹窄,商業電影大規模崛起,掙錢與理想似乎不能共生。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中國第六代導演們還是想得獎的,不然幹嘛每年都很大的噱頭「衝擊戛納」,「衝擊奧斯卡」,「奪得金熊獎」。可是「為了得獎而拍片」的投機心理首先就不對,越來越多的關於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報道成了紅毯秀的新聞,成了花邊炒作的主宰地,至於電影嘛,反而成了配角。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唯票房論」的商業電影自然入不了主打情懷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的眼。沉下心來少些唯利是圖,或許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首先,這個問題說的,是為什麼近年來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了,事實上在短片環節中國還是有入圍的。那麼為什麼重頭戲的主競賽單元,也就是說有機會衝擊金棕櫚的電影,中國越來越少了。

2016年是0,2017同樣是0。綜合國力越來越強,按理說中國的文藝方面也應當跟著經濟一同強起來,套用政治課本上的話,那就是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決定的,並反作用於經濟和政治。

事實上,中國沒有出現經濟和文化的悖論,你必須承認,在近幾年中國的影視作品,是差強人意的。16年和17年的國產佳片,口碑都很是不錯。並且在一些新類型的嘗試中,也有了突破。

比方說吧,《百鳥朝鳳》、《山河故人》、《路邊野餐》,這樣的電影顯然不是符合院線口味的電影,但在中國仍然得到了一定的支持。這就是一種進步。並且類似於《湄公河行動》這樣的商業類型片,中國也終於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一度讓我感到驚喜。而《路邊野餐》,也有幾分賈樟柯《小武》的味道。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我個人一直覺得,中國電影是在進步的。單從口碑上來說,15年的佳作似乎是爆了16年和17年的佳作。15年排在先列的比如《心迷宮》、《山河故人》、《十二公民》在評分上都能排到八分以上,但是16和17就沒有那麼高。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但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電影正在走向一種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口碑和票房的對稱性在提升。《心迷宮》的成本和票房都是極低的,唯一稱道的就是口碑。這是一種讓人尷尬的存在,叫好不叫座。但是16年和17年就不同。《驢得水》、《羅曼蒂克消亡是》、《追兇者也》,這些電影都是口碑與票房雙豐收,而《湄公河行動》更是商業電影的成功典範。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所以,中國電影的前景我十分看好,說直白些,一個越來越有錢的國家,電影不可能越拍越爛。

戛納為美法幾近壟斷的局面,中國遲早是要充當攪屎棍的角色的。對於這兩年零入圍,也不必過度擔憂,不契合戛納的胃口而已,其實沒什麼。入圍戛納的那些電影中,也未必部部都比國產佳片好。



近年來,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雖然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我們的精神世界卻相對匱乏,因此影視行業應運而生。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中國電影自一九零五年誕生以來,經歷了無數次歷史洪流的打磨,歷經了千年的時光錘鍊,仍舊長盛不衰著。我們國家每年就有將近幾百部的電影登錄院線,但是在這麼多部影片之中卻沒有幾部能夠入圍了戛納電影節,原因是什麼呢,容我細細道來。

一:中國電影發展歷史時間短

美國早在十九世紀就已經出現了電影,而我們國家在一九零五年才真正擁有了自己的國產電影。中美兩國就電影發展方面而言,的確存在著極大的差距。正因如此,中國在嘎納電影節上才難以嶄露頭角,我們國家的電影製造能力與其他國家的電影輸出能力相比的確存在著不小的技術差距,強敵林立,我們又怎麼能與其去爭輝呢?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二:我國電影過分注重票房收益而不重視傳播文化。

隨著我國電影高速發展讓一些精明的商人們看到蘊藏在其中的巨大的行業利益。正是因為這些潛藏的利益使得越來越多的電影製作人們丟棄了自己那顆製作電影的初心,淪為了利益的奴隸。為了票房收益,他們啟用演技並不怎麼好的青年演員,接納了完全沒有邏輯可言的劇本,在這種環境之下,我們的國產電影又怎麼能登上嘎納電影節這樣的大舞台呢?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三:國家對電影題材的限制

我們國家對影視作品的標準卡的比較嚴,所以也就導致了我們的本土電影題材的匱乏。正是因為題材匱乏,才讓電影變得難拍,拍不出來,沒有效果……這樣的作品怎麼入圍戛納??所以,放寬限度,給導演和演員一個機會也是必要的,也是我們走向戛納的必經之路。



不得不說中國電影到了市場化瓶頸期,作為國際享有盛名的電影節,華語影片近幾年在戛納的表情都是不盡如人意的。我們先不論那些大花小鮮肉、老臘肉捧回來的毫無含金量的國際電影獎,比如,黃曉明竟然憑藉《何以笙簫默》拿了澳洲影帝,還有我們冪冪最近拿的休斯頓國際電影節影后?最可笑的事,李楊導演轉發楊冪拿這影后丟的誰的臉,竟然被楊冪粉絲追著罵,說李楊蹭楊冪熱度。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what?what?李楊蹭楊冪熱度。李楊2003年完成電影處女作《盲井》,該片獲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第5屆法國杜維爾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影評人、最受觀眾歡迎等五項大獎,第2屆美國紐約崔貝卡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2003年荷蘭海岸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和文學大獎,2003年塞爾維亞電影節獲得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大獎,比利時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布拉提斯拉瓦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第2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銀火鳥獎,第57屆英國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優秀電影獎,金馬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最佳新人獎,挪威貝爾根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等三十餘個國際獎。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這隨便甩出來一個,就足夠楊冪粉絲打臉了?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了,華語電影到底怎麼了?我認為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市場論導致影片過度商業化。過度商業化,一些毫無演技可言的流量小生都可以演電影了,而且片酬高的嚇人,拿走近70%的投資,就這怎麼指望能拍出好電影。

第二,導演、製作人水平不夠。粗製濫造是現在廣告片電影的通病。在華語電影大環境下,大導演幾乎不拍,拍了也很爛,新導演就拍圈錢的流量電影,毫無製作水平可言。

第三,出產影片缺乏個性和藝術品質。近兩年的電影我們可以看看,題材非常單一,青一色的愛情片喜劇片,不是說不行,但這類電影衝出去的可能性太小了。

第四,電影產業急功近利挫傷導演積極性。拍的題材市場不喜歡,就意味這投資打水漂。什麼賺錢拍什麼,這也是挫傷導演積極性的後果

總得來說,國語電影想要再殺出國門,真的是任重道遠啊!



說到戛納國際電影節不禁讓國人回想近年來中國入圍戛納的電影,細細看就會發現國產電影入圍戛納似乎是越來越困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狀況的發生呢?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首先我覺得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的歷史必然性,經濟的發展使得中國的影視業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目前中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在這種經濟形勢之下,人們對於利益的追求遠遠大於其對藝術的追求,目前國內很多拍攝劇組基本上將電影的票房看得比較重要,這樣就忽略了電影本身的藝術感。

其次中國電影事業發展到現在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很難會有好作品誕生。在之前的影視界導演比較少,他們基本上對拍攝的電影本身的內涵看的比較重,如今基本上滿大街都是導演,這樣優秀的專業的導演還是十分稀有,再加上如今為了純粹的演繹藝術的人越來越少,很多電影都是經濟利益之下的產物,數量極多但是質量不高,而且不斷地模仿,這樣國內電影發展到現在就進入了一個瓶頸期。

最後就是世界電影市場的衝擊,如今隨著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各國之間文化的交流更加密切,而各國都會產生很多優秀的電影,在這樣大的環境中國產電影想要獲得成功的難度自然就加大了,畢竟整個世界每年的電影產量都是驚人的,要想在這麼多的電影之中脫穎而出,除非這部影片真的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

希望國內的導演們能夠從藝術的角度去拍攝電影,這樣中國電影事業才會有新的突破。



為什麼國際電影節那麼多,只有嘎納電影節的紅毯最為引人注目呢?其中也有紅毯霸主范冰冰的功勞吧!後起之秀李宇春的幾次造型也是十分不錯的。不管女星在紅毯上怎麼爭奇鬥豔,電影節還是得靠實力靠作品說話才行啊!之前科技沒那麼發達,電影還不需要後期和特效的時候咱們的電影是好看的,如今卻是不行了啊,時代在進步,電影卻在退步,令人唏噓啊!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早年的入圍電影《霸王別姬》《活著》等也是改編自李碧華和余華的文學作品。如今中國的影視劇一個個號稱是大IP,也是把文學作品搬上熒幕,但是有哪一部是真正排出水準來了的。改編不可怕,就怕把文化的味道都給破壞了。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如今的陳凱歌和張藝謀拍《搜索》和《山楂樹之戀》,但是輝煌已不在。沒有了當初了那份對電影的初心,商業氣息太過濃重,全是銅臭味了。而且前幾年一直嚷嚷著衝擊奧斯卡之類的,把名利和獎項看的太重反而是一種拖累。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來談談王家衛,他的電影反正我看了好多部是沒看懂的,《花樣年華》里張曼玉穿旗袍真美,《春光乍泄》里記住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瀑布。他的作品帶有濃濃的個人色彩。還有姜文,《太陽照常升起》《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子彈飛》都帶有荷爾蒙味道。還有賈樟柯,地下電影,文藝片,這樣的電影或許才是真的藝術。

反觀當下的中國電影,都是一些投資巨大的電影,請來小鮮肉小花旦們來主演好有票房效應。商業氣息甚至蓋過了藝術氣息,當下的中國電影太浮躁了,只是編而已,而不是真正的把電影著眼於生活。所以如今才會鮮有中國電影入圍國際電影節。



推薦閱讀:

2017年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影片?

TAG:熱點 | 電影 | 戛納國際電影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