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炒掉自己最欣賞的員工?

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泰戈爾《飛鳥集》

我為什麼炒掉自己最欣賞的員工

小A顏值高,文採好,想法也特別多。最難能可貴的是,古靈精怪的小A還有一顆細緻的心。一開始進入團隊,小A進步得很快,很多東西一教就懂,一點就明,甚至在決策上還能夠給出讓我們眼前一亮的點子。於是小A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我們內容運營團隊主要培養的對象,那時候小A說:「米婭,你放心去融資,我會用最好的表現來回報你。」這話在當時聽著特別提氣。

可是漸漸地,我發現小A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小A可以兩個星期才完成一個日常任務,美其名曰地說要採訪嘉賓,沒有時間了。於是就老放飛機,甚至經常性不接電話,微信也不回,突然消失幾天,等心情好了再出來冒個泡。至於今天公眾號能不能發稿,卻不在小A的考慮範圍。

有一次上廣告,因為小A沒有及時完成任務而造成後續的很多問題,以至推送延遲到晚上9點半。因為當時太晚,大家連吃飯都趕不上,我不忍心再批評人,所以就發紅包鼓勵大家,小A剛好手機沒電,回家後搶到的紅包也不大,於是我又額外發了一個小紅包給小A以示鼓勵。可是我發現鼓勵並沒有任何作用,小A依然沒有一點改進。

就在昨天下午四點,我正和客戶談判。突然接到小A的微信:BOSS,你kill了我吧,我發燒了,在床上躺屍ing。當我看完這條微信後,原本談判那種很愉快的感覺一下子變得了揪心,沒錯就是揪心。

因為當時距離發稿時間只剩下兩個小時,本來前一天我就交代了任務,小A也答應了。所以我就很放心地把這項任務交給了她,可是結果就這樣一個微信丟過來,人就失聯了。

這巨大的落差,不禁讓我想起我們的營運總監,他連胃出血了都堅持完成發稿任務,事後才跟我說明天請假去看醫生,我當然要放他假休息啊,他卻看完病後又繼續參與內容的運營,說是看了醫生了,說沒有大礙。想到這裡,我真的很感動同時又很心痛。難道就只有小A你一個人的身體重要,團隊所有人的身體都不重要?

面對這樣的突發情況,我只好趕緊聯繫小謝,看看現在還是否有備用的稿件可以發。小謝一直是團隊里的得力助手。本來我已經讓他回家休息了,因為這兩個月以來,他一直跟著我東奔西跑,沒有休息過一天。他就在大巴上,開著手機熱點,去排版那僅存的一篇備用稿件。從他發給我的排版來看,我依然能感受到他的用心。下午六點他就在回家的半路上,靠酒店的WiFi按時完成了發稿任務。是啊!我們就是這樣,用盡所有的辦法,都要完成自己的任務。沒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會看過程,而是結果,但這不意味著過程就真的不重要了。

過後,我想了很久,最後做了一個痛心的決定---炒掉小A。自公司成立以來我總是發的感謝團隊的言論,可是今天我卻要炒人了。但我沒有選擇,我對小A最深的無情就是對團隊最大的深情。

當我做出這個決定後,有高管向我求情,說小A只是散漫慣了,畢竟是內容團隊重點培養的對象,要我再考慮下這個決定。我說不用考慮,無論小A多麼優秀,我都要炒掉。任何個人的利益都不允許高過團隊的利益,包括我自己。你再優秀,我都不會再用你了。因為你覺得你很特別,團隊離開你就不行了?再說了,如果沒有內容總監做文章架構;沒有同事完善情節;沒有策劃總監想標題;沒有同事做排版……一篇完整的推文遠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這段時間我堅持每天早上六點就起來寫稿,還要到處採訪,去和客戶談合作,一天基本上就是「車輪戰」。你不過做了幾個項目就覺得自己可以凌駕於整個團隊之上了?我現在就要炒掉你,我要讓你看看,這個團隊會做得更好。

開公司以來,我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所有的資產我都準備好了要全部貢獻給這個公司,甚至我都忘了多久沒有去SHOPPING 了。因為我不敢去,總想留著所有的資金撐到最後,我深知一個公司能否成功不在於他能賺多少錢而在於他能活多久。最壞的結果就是一無所有,從頭再來。但是那又怎樣,我相信自己可以帶領這個團隊走向我們想要的未來。

比如說我們的公號半個月就取得了微信原創功能,一般公號需要幾個月。甚至前陣子有投資方給我30%的股權,要我把團隊打散融入新公司,但我依然沒有心動。我覺得開公司以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團隊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我怎麼能為了自己的前途,棄這麼多信任我的兄弟姐妹於不顧?於是我一口地拒絕了投資方。我想告訴你們:不要害怕某個人的離開。我們是需要能幹的人,但我們更需要志同道合的人。

每個人都有惰性,我們可以理解。可是,這並不能成為理所當然的理由!恰恰相反,我們正是要不斷地克服惰性等等這些負面的情緒,才能越走越遠,越來越強大,強大到我們能夠以這些負面的情緒來激勵我們前進。



推薦閱讀:

【方向的力量】諮詢行業職業規劃(三)行業趨勢與職業生涯解析
輟學學手藝什麼手藝待遇好?
你的天賦決定你的未來
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歡的工作任務?
從個人經歷來說 IT 是怎樣的一種職業?

TAG:求職就業 | 職場 | 工作 | 心理學 | 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