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坦克為何採用原始的滑膛炮,而放棄先進的線膛炮呢?
熟悉槍炮發展史的都應該知道,從槍炮誕生以來,最早出現的是滑膛槍炮。而之後的軍事科學家們發現,如果在槍炮管里刻築膛線會使槍炮的精度和威力大大增強。不過就大炮而言,起初由於軍工技術的限制,很難在炮筒中刻畫出螺紋狀的膛線。最終隨著軍工技術的不斷提升,直到18世紀初才逐漸出現了線膛炮。正是由於精度高的原因,線膛炮一面世便快速取代了滑膛炮,槍械也是如此,目前現代的槍炮基本上都是有膛線的。
線膛炮和滑膛炮,顧名思義,炮膛內有膛線(螺旋狀的細紋),這種設計,會讓發射時的炮彈在炮膛內旋轉加速產生動能來打擊目標,由於炮彈的自身旋轉從而增加了威力和精確度。知道了線膛炮,滑膛就容易理解了,就是一個內壁光滑的炮管,沒有螺紋狀的膛線。如果懂得一些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有了膛線的炮管,會讓炮彈旋轉而出,這種旋轉的狀態自然會增加威力,就像衝擊鑽一樣。而且保持旋轉狀態的物體,空中運行時,也會盡量保持自身的穩定,減少外界對其狀態的影響,因此就增加了精度。
我們知道了線膛炮的好處,也就理所當然的認為這種設計有利於武器發揮其殺傷力,按道理說現代的大炮都應該採用線膛炮,精度好,威力又大,技術又允許的情況下何樂而不為呢?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陸戰之王」坦克炮卻反其道而行之,它的主流炮管卻偏偏採用最原始的滑膛炮,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在軍事科學家們發現膛線的好處的時候,早期的坦克都是採用的線膛炮,在軍工技術允許的情況下,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主戰坦克都採用的是線膛炮。
比如中國早期的59式、69式、80式等主戰坦克都採用的是線膛炮。而這種主流的坦克線膛炮一隻持續到上世紀60年代,直到前蘇聯把滑膛炮應用到T-62主戰坦克上,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後,世界各軍事強國突然發現,原來使用滑膛炮的坦克優勢如此突出。至此,世界各國包括歐美國家的主戰坦克都開始換裝滑膛炮筒。當然,現在有些主戰坦克因為設計問題,依然會採用線膛炮,比如印度的阿瓊坦克和英國的挑戰者坦克,還有一些小國主戰坦克還在繼續使用線膛炮。
那麼滑膛坦克炮到底有什麼優勢,可以迅速取代線膛炮的位置呢?上面已經大概給大家講過,滑膛炮因為沒有膛線,所以工藝相對簡單的多。而且炮彈一般都是滑著出去,對炮管的磨損也相對較小,增加了炮管的使用壽命,因此坦克使用滑膛炮的明顯好處就是工藝簡單成本低。反之線膛炮的缺點就更加突出了,雖然增加了一定的精度和威力,但製作工藝複雜,炮彈對炮管的磨損問題也相當嚴重。舉個例子,滑膛炮管發射5000枚炮彈才需要換炮管,而線膛炮可能是發射500枚就需要換炮管了。
其次,由於坦克炮沒有膛線,炮彈射出時阻力也相應減小,同時火炮可以發揮更大的膛壓(火藥爆炸時對炮管產生的壓力,壓力越大速度就越快),這樣勢必會增加了炮彈的射程和初速度。同樣我們反過來看線膛炮,因為有膛線阻力,所以要增加射程和初速只有增加炮管的長度和膛壓。而炮管加長又會影響炮彈的口徑,口徑的大小又影響了膛壓,膛壓高了又增加了膛線的磨損程度和阻力,甚至會炸膛。所以說,線膛炮想要提升威力,就會牽涉一系列的問題,必須在某個方面做出妥協才可以。
此時可能有人會說,線膛炮的優點很大,它的膛線可以讓炮彈發射出後高速旋轉,這種向心力不僅能保持穩定,還有較強的威力,這一點是滑膛炮不能取代的。其實不然,軍事科學家們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動,就可以讓滑膛炮炮彈做到穩定且具有同等威力。舉個簡單的例子,炮彈在空中飛行需要穩定,可以借鑒弓箭射出後的樣子,如果給箭尾加上羽毛,就像給炮彈加上尾翼,這樣即便是不自轉也照樣可以提高精度,另外威力也可以通過調整炮彈來改變。
穿甲彈我們都知道,一般現在的主戰坦克都會使用帶尾翼的穿甲彈。這樣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坦克炮的打擊威力。眾所周知,現代坦克的複合裝甲可不是開玩笑,老式的破甲彈根本不是對手,所以現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成為了坦克互戰的主要攻擊武器。脫殼,顧名思義就是外層包裹彈殼維持口徑,而主要打擊是依靠殼內的穿甲武器,外殼在炮彈飛行途中會分離,因此叫脫殼穿甲彈。有人會說,既然外面有殼,那線膛炮也可以發射此類炮彈啊,事實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這種帶尾翼的脫殼穿甲彈並不適合線膛炮,因為當炮彈發射時,勢必會收到膛線的阻力或限制,會隨著膛線旋轉,而這種高速旋轉會導致長條形的穿甲彈形成一定的切向力,炮彈的頭尾會產生跳動,出膛後精度會大大降低,線膛炮的優勢也就不復存在。另外,在現代化戰場上,坦克的主要對手還是敵軍的裝甲部隊,而穿甲彈也是主要彈種,所以線膛炮的精準可以用滑膛炮發射尾翼穿甲彈代替,反之,滑膛炮的優勢對於線膛炮來說卻無法替代。這樣看,也難怪現在的「陸戰之王」會採用原始的滑膛炮了。
推薦閱讀:
※履帶斷了接著跑——克里斯蒂懸掛
※對坦克用的脫穿來說整裝彈好還是分裝彈好?
※知乎-歷史坦克相關專欄文章鏈接整合
※純坦克戰同等數量的勇虎對戰59D,打獵?賣淫?還是旗鼓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