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中美俄三國早已互相依存?冷戰思維如今行不通?
2017年4月24日是中俄哈吉塔五國共同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的20周年紀念日。在此之際,外交消息人士已經證實,目前在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四國毗鄰的邊境地區,已不存在攻擊性武器裝備的部署。在邊界線100公里縱深範圍內,各國保留的軍事人員數量都已不超過13.04萬人。與此同時,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額較建交初期增長100餘倍,經濟上完全依存,軍事力量已經成為擺設。
其實這一現象再次證明,相比權力制衡,國家之間的互信才是國際和平的最有力保障。冷戰結束至今,蘇聯解體使得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中國綜合國力實現快速增長,中美俄三角關係有了許多不同於以往的特點,這在中亞地區體現得最為明顯。在這一地區,中美俄三角關係體現為相互影響、彼此借重,合作與競爭並存。在反恐、反毒、爭取阿富汗和平穩定方面,三國具有共同利益,總體上是合作關係,且都主張通過多邊合作實現地區安全,在現今國際經濟平台中,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談判解決,軍事武力只能使局面更糟。
我們從戰略層面上看,美俄都有掌控中亞局勢的強烈意願,圍繞「顏色革命」「軍事基地」等問題競爭激烈,而中國處於相對超然的地位。在經貿層面,中國與中亞各國的合作發展迅速,是阿富汗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為中亞穩定和反恐行動的順利實施做出了貢獻,但俄羅斯對中國發展經貿擠占其傳統勢力範圍也有疑慮。在能源領域,中美俄處於競爭態勢,俄羅斯希望繼續主導中亞油氣資源,中美希望實現油氣生產和運輸的多元化;中俄希望域內國家通過「能源俱樂部」合作協調油氣的生產和消費,美國則希望通過更大範圍的開放,以獲取經濟及戰略上的長遠利益,各國都是在為國內人民謀福祉,經濟放在第一位。
再從宏觀的國際格局來看,把國際關係原子化,將其視為戰略博弈的兵棋推演、零和博弈,難以得到對今天國際關係變化的合理解釋。當今世界,國家間政治已經成為「網路間政治」,大國間關係呈現出多層次、寬領域的特徵。一方面,美俄關係的改善,受到國內政治和各自盟國的鉗制;另一方面,在深度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兩國之間的共同利益不容忽視。美俄雖在敘利亞衝突中針鋒相對,但雙方都不拒絕日內瓦和談。美俄在烏克蘭問題上立場對立,但都極力避免更大範圍衝突,通俗講就像玩撲克,下面小動作不少,但其實都是希望在牌桌上贏錢,獲得經濟利益。
雖然近年來歐美媒體不斷渲染「中俄兩國在中亞存在地緣政治衝突」,但中俄關係始終保持在高水平,這也成為中俄美關係中最穩定的一對雙邊關係。中俄關係已成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典範。這一方面得益於中俄兩國長期的歷史交往,雙方汲取了衝突和對抗的歷史教訓,明白「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的道理。另外,中國堅持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不經營勢力範圍,照顧對方的舒適度,努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與俄羅斯的利益糾葛。對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蘇對抗、在邊界陳兵百萬的時代,雙邊關係的穩定已成為中俄各自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的最有力支撐,雙方合作才會將各自的利益最大化。
當今世界各國其實就是經濟利益的博弈,國際間的權力轉移日趨明顯,國家間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這些新問題新情況,需要用新方法新思路來解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時代的潮流,合作與互信是發展大國間關係的出路。中美存在競爭,但不影響雙方在朝核問題展開合作;中俄在中亞有經濟分歧,但雙方都積極推動上合組織框架下的合作,推動「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總而言之,回歸冷戰對抗的思維模式沒有出路。加強互信,推動新型大國關係建設,中美俄三角通過合作而非對抗塑造新型國際關係,既是大國的責任,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唯一途徑,中美俄三國早已輔車相依,在目前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冷戰思維或戰爭只會導致大國的毀滅。
推薦閱讀:
※冷兵器時代,炮車為什麼被稱為攻城利器?
※新的朝鮮戰爭又要爆發:特朗普是否能夠吸取67年前慘痛教訓?
※使用核能的國家很多,擁有核彈的國家卻不多,從核能到核彈很遠么?
※世界擁核國家中,為什麼只有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母系社會、父權社會、雙系社會與生育權剝奪》——繼續者思想隨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