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財富管理公司的盈利模式是什麼?和國內目前大批量的理財公司的差別在於哪裡?

RT


1204更新,翻回以前在別的帖子下的答案,感覺更負責一些,遂補。

=====================================================================

以下僅針對國內個人投資者,不講機構。分隔吧——————————————————————————昨天(10月16日)正好和focus($800億資管規模,總部在美國,鬆散的行業聯盟,以交叉持股的方式鎖定FO產業鏈中關聯機構)CEO的太子面聊,丫是頂著亞太市場負責人的名頭來考察國內PMW業態和市場的,私以為丫就是忽悠國產壕們去做離岸業務。聊的過程中我們始終覺得雞同鴨講,其實核心就是層主提到的「國內的wm都做成了渠道」,全市場都在以產品驅動,其實更進一步講,是國內投資人的「投機心理」導致「收益率」成為唯一的標的,於是才有06-07券商基金的瘋狂廝殺、09--13信託業的暴富以及同期P2P的崛起。另外,國內所謂「investor」不如叫「moneyman」更合適,前者追求的是長周期的資產保值增值以及在此過程中的稅務籌劃,而不論是靠前30年鄧爺爺先富起來的那批人、07大牛獲利的散戶還是炒房/拆遷的大媽們,資本獲得都源於階段性的政策紅利,搏短的心理更為突出。所以即便在宇宙大行的PB部門接待室里,也沒有幾個客戶會關注10-20甚至30年周期的資產配置方案。

既然說到國內的private bank,再多牢騷兩句,這個機構能夠存活本身就是奇葩(目標低劣--榨取HNWI /UHNWI的超額剩餘價值 ;工具簡單--境內分業監管所致),即使UHNWI提出一個存續期為20年的資產管理需求,也無法滿足客戶。本來信託公司是有這個機會的,畢竟是境內唯一可以提供橫跨貨幣、實業、資本市場的金融業態,但卻被4萬億套牢,成為一個悲催的融資通道。與發達市場的trust離題十萬八千里。中信、平安各自號稱搞出來中國版的FO,也不過區區5000萬規模的個案而已。

另外,混跡WM這幾年,還從未見過HNWI將自己的資產全權委託某一機構處置,這裡有國人財不外露、多個籃子放雞蛋的心態使然,也佐證了WM服務能力的低弱。

再說收費模式的問題,國內WM幾乎都是在向上游段(產品製造方)收費,目前還沒有見到以面向客戶端的「諮詢服務費」作為主營收入的機構存活。 多啰嗦這一句是很贊同層主 financial education的意見。

——————————-----話嘮收工,勿噴。。。【補充完畢】

=====================================================================答一:面向委託人的顧問費/管理費是核心營收項目,也是絕對利潤來源。一般基於受託資產提取千五到百二不等,循環收費。

答二:利益出發點不同,境外WM以客戶需求為核心,目標是根據投資人的財務需求提供涵蓋投資、稅務、法務等一攬子解決方案,確保客戶資產在長周期內的保值增值甚至代繼傳承;境內機構存活土壤是經濟周期過程中輪動的投資大類(股、債...)以及基於此的金融產品,更多站在上游端。這造成在收費模式和收入構成上的差異。前者已經通過答一解讀,後者主要是以居間服務的名義向上游機構收取渠道費/發行費


資產配置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但是現在主要的瓶頸在換匯這塊。我曾經在香港一家私人銀行從業,後來在美國做一些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投資,主要看海外理財這一塊。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1. 合法性:

核心標準:只要是你的錢,合法所得,怎麼樣轉買什麼都合法。但難度在哪裡呢?

-買外國的理財產品需要換匯。我國現在有個人外匯限制,$5萬美金一年。也有一些旁門走到,比如如果是用於教育,可以達到上限$20萬美金一年,但是需要提供學費證明以及直接打到學校賬戶,再比如做虛假貿易跟國家外匯換匯,還有讓多人換匯打給一個賬戶,等等等等。這些都是Private Bankers熟知的渠道了。但是很不幸的是,2015年後半年,由於宏觀經濟不穩,以及二級市場的大動蕩,很多以前監管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渠道都被關閉了。

-換完匯需要跨境匯款以及AML(反洗錢)。就算你有了美金或者其他外幣,如果數額巨大,跨境匯款都會觸動AML check,反洗錢檢查。在境外銀行這邊會要求說明source of wealth,如果錢的來源不清楚,一般銀行也不會接受...

2. 「理財產品」的區別

我們國內和國外所說的理財產品概念還是很不一樣的,國外理財產品整體來說質量高很多

-國外偏重二級市場,絕大部分的理財產品都是二級市場上能從交易所或者大型基金公司直接買到的。

-國內魚龍混雜,很多P2P以及陽光私募這樣所謂的理財產品實際上在國外無法對專業投資人以外的個人投資者出售的。國內由於監管漏洞,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踩到坑裡了...

-國外理財產品種類多,風險分級差異很大。絕大部分中國投資人喜歡投資的市場,比如美國、香港,都有很多衍生品,他們的風險不比騙人的P2P低(但好歹人家會說明風險高,不騙人)。

3. 怎樣識別好壞

只要說是代買的都別信... 私人銀行收費高,且bankers魚龍混雜,被利益驅動,不一定能管好你的錢。如果您有一定的英文基礎的話,國外IB, Robinhood這樣的券商您應該聽說過的,開戶轉錢也不麻煩,可以自己開戶管理自己的財富,ETF等被動管理方式也是能在這些平台上買到的。很可惜一些更偏向於財富管理的國外好的互聯網平台,如Wealthfront, Acorns, Betterment, Motif這樣的平台現在還並不接受沒有社會保險號的人註冊,我們拭目以待他們以後會不會進入中國。


對於中國人理財,很多人頭腦都冒出一個概念,理財就是省錢節約、買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股市啦。其實,理財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對此,俗話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且來看看老外們是怎麼理財的,或許對我們也有一點啟發作用:

1、日本  先來看看我們的近鄰。日本的中產階級最主要的理財方式是存款。不過,日本央行自95年以來,長期維持基本上是零利率的政策,目前的基準利率是0-0.1%左右。日本中產階級為了不受零利率或負利率之苦,熱衷於到海外去用外幣存款。因此一些貨幣堅挺、利率較高的國家,吸引了很多日本人的存款。

  此外,日本也是世界上股票市場比較發達的國家,但是民眾對炒股並不是很熱情,只是用一些余錢來投資而已,投資的比例不高。

2、法國  法國是高福利國家,在醫療、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十分完善,貧富差距也不是很大。法國人的理財主要包括儲蓄、房產投資、保險和基金等。法國人家庭儲蓄率達到15%,屬歐洲最高儲蓄率之列。法國人一般是為了退休而考慮理財的比較多。對於股票,法國人直接購買的較少,多數是通過購買基金產品來間接購買股票,讓專家替他們理財。

  另外,法國人也比較愛買保險,尤其是人壽保險,近70%的法國家庭擁有至少一份保險合同。法國的人壽保險產品種類也較多,兼有投資作用,投資的方向有股票、債券、其他混合型投資等。

3、德國  德國人向來以嚴謹、理性、冷靜著稱。多數德國人不熱衷於炒股,德國股民人數僅占本國人口總數的7.1%,這個數據,英國是23%,而美國是27%。從德國人的文化風格上看,嚴謹之風盛行,因此企業家在投資時都將規避風險作為首要考慮。

  此外,在普通德國人的退休生活中,法定養老金占收入的85%左右,其餘為企業養老金,佔5%,以及私人投資獲益,佔10%。德國人的養老,主要是依靠社會的養老保險系統。

4、美國  美國人如何理財。嘉豐瑞德理財師認為,其實美國人跟中國人對股市的熱情有些類似,據美國證監會公布的數據,美國3億人口中,股市開戶人數多達8000多萬,開戶人數佔總人口的近27%。不過美國人對股票,通常是長期持有,這跟中國的炒股大多數是做短線有比較明顯的區別。

  美國人手握一隻股票可能會維持幾十年,普通美國人持有一支股票的時間一般都超過2年、乃至3年,跟國人一兩個星期就換股有很大不同。另外,美國人也特別關注共同基金,即通過基金來炒股,其基金持有時間,往往也長達3、4年之久。

  美國人熱衷投資共同基金的重要原因是能夠迴避直接投資股票的高風險。雖然投資股票通常比投資基金能有更高的收益率,但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個股的盈利很大依賴於投資者個人的「眼光」,風險比較大。如果購買基金,則可以讓更專業化的投資團隊來替自己操作,完成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專業投資團隊還可以通過組合投資的形式來實現投資的多元化,分散投資的風險。

  其實國人的理財也可以借鑒美國和很多西方國家理財的方式,即通過讓更為專業的機構投資的方式來間接「炒股」。比如現階段,國內市場上也湧現了一批mom基金,如眾星拱月mom證券投資計劃這種基金,其有劣後方提供資金安全墊作保障,投資者即能享受股市的上漲「紅利」,也能有一個穩固的8%收益打底,相對更安全一些,也省時省力。目前國人對於直接炒股,確實有點熱情過度。嘉豐瑞德理財師指出,今後的市場,已經越來越傾向於機構操作,個股的分化普通投資者往往更難以判斷好壞。因此在未來的股市中更好的生存,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還是機構更為適合。(更多理財小姿勢,請收聽微信公眾號:能說惠道)


推薦閱讀:

Booking.com是怎麼盈利的?
Linux發行版,比如Deepin 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想進科技圈?你得先知道 Google 的競爭對手有哪些
免費 App 如何盈利?
手機IM群群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TAG:理財 | 盈利模式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