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舌尖3》的「創新」?

原文:《舌尖3》回應觀眾質疑:即使冒險也要創新


人貴有自知之明。

舌尖現在這個不叫創新,叫瘡新。滿臉桃花開還要高唱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典範。

一部以「舌尖」為基礎的作品,首先就得叫飲食為根基,方能展開講文化,講中國,講中國人。

英文翻譯也叫a bite of China,不叫a bit of China.

離題萬里如舌尖3者,實在讓人覺得好笑。第二集從小吃改成了香卻全程和香掛不上鉤,還可以推鍋給臨時改名。第三集直接花了大把時間去講武術講師徒傳承,講封建禮教,結果落到實際吃的東西,卻寥寥可數。

古往今來,寫文章不扣題,叫離題萬里,叫跑題,叫digression,不管在古今中外都要明確扣分的點。舔著臉說自己叫創新,怕是連中學作文考試都不不及格。

滿懷油膩之情,拿著微商和口紅做文章;一個能去美國自駕游的家庭,哀嘆著生活艱辛;花下大量時間講一位70歲才收徒弟,馬上90歲的老師傅認真在做拜師禮的師徒傳承;村宴上重點卻在沒完沒了的封建禮教和宗族祠堂……

有人說舌尖的編導絕對文科生出身,在這我得高吼一句:就這離題萬里、邏輯混亂、中心思想不明確、敘事一塌糊塗、還偏偏要拔高人文、找了一堆附庸風雅的糟粕當精華的作風,哪裡有半點文科生的氣質?文科生不背這個鍋,反倒這舌尖3里表達出來的東西,幾乎樣樣是文科生鄙視的。

舌尖3的整個創作理念,怕不是中年油膩天天看微信朋友圈的中層男女領導思維典範——以玄學為代表的養生,器皿,以禮教為代表的國學,禮儀,末了還得跟今年春晚一樣,恨不得句句拍馬,逢迎上意,簡直五毒俱全。

舌尖1給打下的底子,告訴你用心講食物製作(火腿),關心平民生活(做豆腐),講講美食的歷史傳承和演變(徽州菜),抒發下兩岸分離的痛苦,感懷一下人和自然的衝突與共處(捕魚),體味一下民間家庭生活的溫暖(年糕),感受下中國人的情懷(過年吃餃子)等等等等,該有的都有了。在拍攝、剪輯和文案上下下功夫。照貓畫虎都不會做得差。同一個製作組拿著一樣的套路做出來了《尋味順德》,風格相似的也有近期的《水果傳》,該好看還是好看。

要創新不難,取其精華捨棄糟粕是最好的智慧。可惜舌尖3的這批人,照貓畫虎不會,指望再現經典就更難了。倒是這取其糟粕、捨棄精華,反其道而行之,做得賊溜。剪輯混亂,中心不突出,文案亂寫,對不上視頻經不起推敲,拍攝上更沒有引人垂涎之感。失去了美食意義的舌尖,剩下的有何用?我們看的是舌尖上的中國,不是禮教上的中國,微信上的中國,宗族上的中國,玄學上的中國。

舌尖3的創新思路,倒是跟其內涵的鼓吹中華文化的內涵在封建禮教上高度一致:捨棄中華文明的精髓通通不要,把糟粕撿起來甘之如飴。

如果這種創新,乾脆點別到處跑拍攝了,打擾人家不說,還累,開個文化研討會,把各地國學大師、文化名人、宗族長老、微信商人們全請來,每人面前發一把瓜子花生礦泉水,豈不是更直接?省卻舟車勞頓拍攝一年之苦,鏡頭給到瓜子花生就行了,反正這也是飲食嘛。

末了,回坊起源於唐代,這倒是實實在在的創新歷史的發明了。要麼感慨還是央視大手筆,網民罵了那麼多年有良心的青年歷史發明家,還是趕不上人家央視在中央一套黃金時間直接舉國宣布唐朝尚書省就回坊了。

沒法說勸央視什麼,不過第一代的編導組們用心做了個紀錄片之後被如此摘桃子,乃至到糟踐到廣告、私貨、糟粕充斥的地步實在可惜,如果能就把這個IP放生了吧。要是不能那就至少讓這個IP死了吧。擺在那裡重播幾次舌尖1,也好給後人留個念想。


超越前作才能叫創新吧

舌尖三這種情況,有個更合適的詞叫,狗尾續貂。


創新值得鼓勵,但結果差強人意。


我想,初中生在有限的時間裡寫作文,恐怕也會記得老師一再強調過扣題的重要性,哪怕不記得,當試捲髮下來的時候稍稍看一遍作文,也能發現自己的作文有沒有跑題。

反觀舌尖三的官方回應,可見其誠意了。

非得給失敗的節目貼上創新的標籤,觀眾不是傻子。

畫面再美,手法再新,文不對題,格調終究不高,分數豈能上得去?


謝邀。

《舌尖3》26號終於大結局了。

舌尖3的團隊,重新定義了「創新」。

一部美食記錄片,注重講人物故事。

離題萬里,還自鳴得意。

觀眾指出的諸多錯誤,官方概不承認。

我覺得因為承認了,三也該被封殺了。

所以,就有了這樣一套說辭。

畢竟,利益關係在裡頭嘛。

先接的業務,再設計文案拍片。

誰又能說這不是紀錄片行業的「創新」呢?


舌尖上的感感...感動中國?


把名字改成《舌尖上的廣告》,我就承認創新。不然叫掛羊頭買狗血。


謝~邀~

舌尖上的中國,可以有兩種理解:中國美食和美食背後的中國。

舌尖三以美食為引子講中華文化,是完全可以的,並沒有偏題;但是節目組選擇了將舌尖三作為續集,而非另起爐灶,這便使得本季偏離了舌尖一、二定下的美食主題。

要創新沒問題,其實如果節目組選擇另開一檔欄目,而不是掛在舌尖的名下,相信一切都會變得更加順理成章。


推薦閱讀:

涼皮怎麼做?
大年初八,廖記棒棒雞恭祝各位大吉大利
嬰兒吃魚肝油,一般得吃到多大呢?
祭祖的時候祖先除了吃飯,會聊些什麼?
吃烤鴨該如何卷荷葉餅?

TAG:創新 | 紀錄片 | 美食 | 傳統文化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