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台灣作家簡媜的寫作風格?

【作者簡介】

簡媜,本名簡敏媜,生於1961年10月9日。籍貫台灣宜蘭。她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組散文第一名、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梁實秋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國家文藝獎、九歌年度散文獎、台北文學獎。

如何理解台灣作家簡媜的寫作風??【寫作風格評價】

「我們只是太忙罷了,忙得與美的事物擦身而過都不知不覺。也太專註與自己,生活的鏡頭只攝取自我喜怒哀樂的大特寫,其他種種都是一派模糊的背景。如果能退後一步看看四周,也許我們會發覺整個圖案都變了。變的不是圖案本身,而是我們的視野。 的確太忙了,忙得都沒有時間去思考,反省。」

「我想尋覓他的懷抱投靠,放棄所有的沉思與提問只做一個凡者,而內在的意志卻那麼陽剛,舉起思的劈刀斬退所有軟弱的依附,把自己還給大荒。」

每本書中的每一句話,我們似乎都可以感覺到簡媜的溫柔。文字的細膩和感情的充沛,是簡媜寫作的一貫風格。

可能是長久接觸佛經的緣故,佛經對她的影響極大,簡媜在自己的散文世界裡始終扮演著「千歲老人」或者「得道高僧」的角色,孜孜不倦地闡釋著自己的人生哲學,似乎台灣的女散文家都有這種表達的慾望,相反她們對政治與現實一般比較陌生與厭倦。簡媜的思想核心應該說是宿命的,她對生命最本質的認知,就是要恪守既定的社會秩序。這種想法與時代已經隔的很遠了,女權主義可能更會不以為然的。但簡媜自己卻是快樂的,別人無法勉強

如何理解台灣作家簡媜的寫作風??

簡媜的童年是在鄉村長大的,這必然會影響她的散文創作。而鄉村那種古樸、圓和、親切的氛圍讓她獲得的更多的是生存的寧靜。譬如她在《水問夏之絕句》寫道:「夏乃聲音的季節,有雨聲,有雷聲,有蛙聲、鳥鳴及蟬唱。蟬聲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絕句。」「而每年每年,蟬聲依舊,依舊像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空曠悠遠的夏天,夢幻般的童年感觸,在簡媜的筆下呼之欲出。

後來,簡媜背負行囊遠離故鄉,走進了繁華如夢的台北,領略都市的另一種況味。在《浮在空中的魚群》的集子里,簡媜刻畫了台灣社會上一些簡單的人,描寫了台灣社會上一些簡單的事,然而在這些人與事中點點滴滴地滲透著她對人情、人性的渴慕,渴望回歸到以往一度體驗過的和諧的人倫關係。這種對傳統主題的復歸,使得簡媜的散文中瀰漫了濃濃的古典主義情懷。畢竟曾經深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她只能在這種影響下戴著腳鐐跳舞。

身在城市,並沒有讓簡媜對現代化的大都市產生好感。在簡媜散文里透散出這樣的潛台詞:喧囂的都市裡找不到一片寧靜之所,我們只有在沉思中,回憶過去,才能找尋到自己渴求的東西。簡媜寫童年、寫愛情、寫故鄉的鄉土題材的作品,不時地滲透著這種思想。



推薦閱讀:

為什麼諸如郭敬明這種暢銷的作家和王小波這種大眾喜歡的作家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有哪些比較文藝小清新的句子適合當簽名?
「文壇梁朝偉」馬家輝:成熟不是世故,而是抵達了天真
哪些書的開篇讓人眼前一亮?
哪一個版本的王小波全集最適合收藏?

TAG:作家 | 台灣作家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