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對佛法和儒家都真的領悟通達了,那麼他會做一個佛教徒還是以孔子為信仰?
為什麼?
一切有如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萬法本都是度人過河的船,已經上了岸,還要船做什麼?
他會變成一個大腹黑,參見素還真。
愚蠢的問題。
對於意識形態創建者而言,意識形態一旦成系統了,它就意味著對其他意識形態的徹底反動,排他性是所有成系統意識形態的標配之一。
新信仰的創建者如果真的完全徹底地服膺了舊信仰,那他創建新信仰,是閑得無聊吃飽了撐得了,還是才華橫溢天生麗質難自棄?
連創建者都看其他信仰看不順眼,所以才有了不同的信仰,你一個後來者好意思「兼同」各種信仰?
你比創建者更牛逼?
補充:
一、下結論貶低異見者是最方便最簡單不過的事,我就用你們兩個評論者的評論回復你們各自了。正所謂,我看別人如何,想別人看我如是。
二、每一個意識形態,它可以借鑒已有意識形態的形式邏輯、思維套路、邏輯範式,但是要換上新馬甲,一定要建立並強化和其他的意識形態進行融合會盟的壁壘。每一種意識形態,都在強調自身代表了宇宙的終極真理,在二元對立唯一正確之下,應該推而廣之,讓世界人人信之。另外一方面,千方百計地從理論、從實踐去解構其他意識形態,證明它們是錯誤的邪門歪道。同時,絕不會以喪失自身「特色」和「領導地位」為代價,願意主動形成新的大一統意識形態。古今中外,有神無神,各種意識形態,概念能外。
三、意識形態的特徵無非就是4條:
1馬甲化(借鑒抄襲、類似比附、相反比附)、
2高低有別化(二元對立價值取向,其他的都是垃圾,你們都該信我)、3因果循環論證化(又叫自我實現:因為我是(想要成為)這樣身份標籤的人,所以我會或能這樣想與做。反之,因為我堅持了這樣想與做,所以我才會或能成為這樣的人)、4、想像化(也是自我實現的一種),對某種概念產生了深深的認同與喜悅,表明看是由不同體系與概念延伸出來的精神層面與思想狀態,實質是一碼事。
天堂和共產主義社會,你以為雙方分得清楚一二三四,但是對各自信仰著而言,都是獨一無二,但是在第三方看來,其實都是一碼事。
從第4點可以看出來,少數聰明人永遠聰明,因為想像力豐富。反之,笨人永遠是笨人,因為想像力匱乏。我在騰訊微博上真見過類似這樣的人,對佛教和儒家都很了解和推崇
然而他是穆斯林
這就好比問:一個人有了非常多的美元,又有非常多的人民幣,那麼,他是吃中餐還是吃西餐的問題。第一,真的通達好比非常有錢,但有多少錢才算非常有錢?沒法確定。第二,以何種為信仰,取決於氣質性情,不取決於理會深淺。這好比吃中餐吃西餐,只要不是太窮,都吃得起,不在於你必須要多有錢。也可以兩樣都吃。有人只吃得慣一種,有人兩種都吃得慣。
什麼是通達了?
有學生問陽明先生,如果學生格一物到極致,是否就可在其他的方面都能通達了?
先生告訴他,格一物到了極致?那是恐怕聖人都到不了的境界。
孔子又不是信仰,說孔子是信仰就是一個大漏洞。孔子什麽時候變成信仰了。儒門教人的是一種精神。儒家沒有教徒和異教徒的分別,也不是宗教,所以,儒家可以和任何宗教結合,並且那個宗教也不會受損。
孔子。如果一個人對佛法和儒家都真的領悟通達了,那麼他會忠實地跟隨孔子的腳步走完他的人生,代表人物:韓愈、王陽明這兩個人的共同特點就是以佛法修心,大有成就之後特別推崇儒家,甚至於明確反對佛教,王陽明當然沒有韓愈那樣激烈,但是王陽明也不建議學佛,歷史記載,王陽明曾上書《論佛骨表》,說供奉佛骨實在是一件荒唐事,要求將佛骨燒毀,永遠根除,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至於為什麼……呵呵……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能夠接受。釋迦牟尼佛因為沒有明確地著書立說,而且又是王子身份出家,並且在世時就倍受敬仰,以天人師的身份在世,甚至於帝王都會主動禮敬他,所以他成為很多後世有野心的人抄襲的目標,以至於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大約500年之後,出現各種不同版本的對佛法的篡改、強暴,導致偽經大面積出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南傳上座部由明確有歷史記載的阿難尊者背誦出來的佛經,與很多所謂的大乘佛法的經典完全不同,無論是語言組織,還是論述風格都有極大的差異。這個只要去看,就可以發現其中的端倪,相比較而言,有歷史記載的阿難尊者背誦出來的佛經,語言非常的樸實,沒有各種莫名的菩薩名號,而絕大部分的大乘佛法的經典辭藻更為華麗,有事沒事就放各種大光明雲,各種奇怪的聲音、總而言之就是各種異相及諸多菩薩名號之類……我不是說大乘佛法的全部經典都有問題,但有絕大一部分是這樣的。這個要特別說明,但其實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大部分的經典其實是篡改了佛法,所以導致了更多的迷信,更多的宗教色彩,但事實上,佛教是沒有宗教色彩的,佛教是對人類有紮實貢獻的教育經典,這部分的內容跟孔子的教育非常相似,我記得有一部佛經特別教育一個女人結婚後應當如何做媳婦,經中明確地說,不要把你的婆婆當作你的母親,而是要當作神明,要恭敬她,要象護持火種一樣小心翼翼,這其實跟現代人的觀念都完全不同,現代人會說要把婆婆當媽,其實這是很愚蠢的,婆婆不是媽,要把婆婆當神明,當火種,這是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是一般人沒有的,所以佛法特別教育女人應當這樣去處理家庭關係,在這部經里,沒有光明雲,也沒有不可思議的聲音,更沒有某菩薩請示,但是對女人們的家庭生活有極大的幫助。這就是佛法,佛法不只是教會我們頓悟、明心見性,鬼神之類、六道輪迴等等,佛法教會我們更有智慧地生活,這只是舉了一個小例子,有興趣的人可以找南傳上座部的經典來看,我記不住經的名字,只能記得情節,看到這樣的情節,我們會發現其實最初的佛法跟孔子是一樣的,都是教會人們更智慧地生活,只不過因為中國已經有了孔子,所以這部分的佛經在中國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沒有廣泛地流傳。但是,當一個人修行達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現,沒有世間法去訓練一個人,這個人無法學佛,學佛之後,即便成佛,也必須要依照世間法去生活,人生才會圓滿。關於這一點,六祖慧能講述得最明白,《六祖壇經》沒講亂七八糟的魑魅魍魎,沒有講什麼菩薩天人之類的,《六祖壇經》只講了生活,然後明確地告訴人們什麼是「心」,然後繼續講如何生活以及在修行中會遇到的錯誤的觀念,比方說,《六祖壇經》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教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這其實是很典型的儒家的生活態度。但是六祖為什麼沒講儒家呢,因為儒家在當時早已經深入浸透在社會生活中,有家教,有品德的人就是這樣生活的。
再來看來儒家,拿一個簡的儒家經典《大學》來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謂「明」「明德」其實就是指明心見性,就是指引發心地光明,就是指人要「明白」心性就是「明德」,所以「大學」兩個字,就是指「大而無外之學」,心就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學佛就是要認識心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所以佛教其實就是「大而無外之學」,就是真正的「大學」《大學》也是佛法,一般無二。
那麼為什麼學佛達一定程度會推崇儒家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儒家更為樸實,儒家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最初的佛法最為接近,而且儒家沒有亂七八糟的魑魅魍魎,堅決杜絕怪力亂神,不會導致迷信、精神分裂、不會導致被有野心的人利用,不象佛法那麼容易被篡改和強暴。雖然孔子也沒有明確地著書立說,但是孔子的出身就是平凡人,他不是王子,所以他也不接受超過他身份的禮儀供養,有一次他生病,子路帶著一幫人對他行君臣之禮,表示對孔子的尊重,被孔子嚴肅批評,因為他知道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如果他沒有表示意見,那麼他就有可能象釋迦牟尼佛一樣被綁架上了神壇,成為有野心的人利用的玩偶,但是因為他守住了自己的本份,所以他活著的時候沒有被綁架成神,死後也無人能綁架他成神,甚至於儒門弟子也無一被綁架成神,儒門弟子安守自己的本份,自律地生活,而後在生活中教化家人、弟子、鄉里,真正承擔起教育的責任,相比來講,儒家不容易被有野心的人利用,他得有真才實學,才能有飯吃,但是佛教中卻有很多人搞出神通鬼怪、占卜算命、等操控不明就裡的老百姓,還以為這是佛法,卻不知道其實釋迦牟尼佛嚴令禁止搞這些東西,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戒律,可是在上千年的流傳中,佛陀的戒律被很多人忽視……而當一個人真正明了佛教的教義,真正知道心是什麼,生活是什麼,六道輪迴是什麼之後,這個人開始真正生活在當下,生活在當下,時時刻刻在當下,意味著在當下就有五倫關係要處理,而這就是儒家,在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是是非非一直存在,如何看待,如何面對,最簡單的有效,最有智慧的是儒家的經典。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學會,他要先學儒家,把自己先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而後當他開始學佛,如果非常精進並且走的是真正釋迦牟尼佛的道路,那麼明心見性並不是很高難的事情,在明心見性之後,他則需要再次回到儒家,面對生活。王陽明和韓愈就是走過了一個這樣的心理過程。再去看很多大成就者,甚至於藏密的法師亦如是。比方說創巴仁波切,他是一個沒有學過儒家的人,但是他在美國所提出的人類社會的發展,他一直要想找到的他內心渴望的最符合人類發展的社會制度就是儒家,但是遺憾的是在他死之前他一直沒有因緣學習儒家經典。現在的大寶法王則說某人講的《論語》講得不好,根本不是孔子的意思。為什麼這樣的一個宗教領袖會看懂孔子,其實就是因為儒家與佛法是相通相印的,而且儒家更符合人類社會的生活,儒家更為深入地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更平實,更樸素,更安全,更不容易被篡改。憍陳如。云何名為第四人間所居之處。觀察彼處不生樂想。
憍陳如。有智之人次觀人中。一切皆有種種諸苦。所謂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五盛陰苦。
飢苦 渴苦 貪苦 嗔苦 妒嫉等苦。
妄言 綺語 兩舌等苦。惡口罵詈 誹謗等苦。
寒苦 熱苦 惡風 惡雨 疫蝗等苦。毒惡禽獸傷害等苦。
惡世 惡王 牢獄等苦。
貧窮下賤 短命等苦。
既念此苦更生重苦。緣苦生苦還造苦因。於未來身復受苦報。
如是轉轉無量無邊。受諸辛苦無有窮盡。何有智者樂於彼中。
是名第四眾生人中居處。智慧之人觀是事已。於人道中不生樂想。
他會做著官拜佛。
佛說四大皆空,空空空空……可是和尚還是要吃飯喝水撒尿穿衣,慧能也跑不了啊!
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
這讓我想起素還真他會做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儒家與佛法,都不是信仰。佛法能夠領悟的只是修行的正確方法,而後需要刻苦禪修,證悟的也寥寥無幾。此時才能說是通達,也就是畢業了,當然更無需仰仗什麼。儒家不了解。如果僅是道德規範與哲學思想,領悟之後,自然地履行,那就算是通達了。如果也有覺悟成聖的意義,那就與佛法類似,路漫漫其修遠兮。任何人,都只能是選擇一個方向去努力通達。不存在通達之後再選擇的問題。(這簡直就是廢話嘛,世間任何大事小事都是如此啊。)通達之前是自己努力,通達之後,則可以成為他人導師,都不存在信仰誰的問題。
換句話說,信仰某人或「神」,只會更難以領悟其指出之道。
為何佛教徒真假難辨!數月前我試說清楚佛法 今日看乃是痴人說夢話胡說一通 佛法真諦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為何佛教徒真假難辨!數月前我試說清楚佛法 今日看乃是痴人說夢話胡說一通 佛法真諦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爵士貓10 分鐘前
你是大師嗎!你有何資格鑒定佛法是真是假!
我在幾個月前,還試圖說清楚佛法。
今日看來,這就是痴人說夢話,胡說一通。哈哈哈。
1.佛道修行的生物機理就是生物物理化學過程。真的嗎?
2.修行其實就是你從後天的複雜的社會生活狀態,又放下了一切,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真的嗎?
3.佛道修行,我其實更認同海德格爾的哲學的觀察模式。真的嗎?
4.佛道修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認為 身病與心病說 身心不二。真的嗎?
5.佛道修行,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佛學的般若學唯識學是一致的。真的嗎?
6.佛道修行,佛性真的存在嗎?佛陀在何處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陀是無條件的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真的嗎?
7.佛道修行,宗薩仁波切心是根本 佛教徒的職責是避免惡業施行善業嗎?絕對不是! 善業與惡業都要超越 業是最難教導的內容。真的嗎?
8.佛道修行,「無我無非我」?,就是中道。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中道就是寂靜涅槃。中道是一個奧秘。中觀的中道,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中道是超越語言的,是一個奧秘,這是一般人所不知的。真的嗎?
9.佛道修行,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這才是真的佛法與修行之道。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
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悉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善男子,如郁單越、三十三天,果報覆故,此間眾生不能得見;佛性亦爾,諸結覆故,眾生不見。
「複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而令諸佛常樂我凈。一切眾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學的【緣起空性】理論,既是看的【物】【我】的緣起存在,又是看到【物】【我】的緣滅而非存在。【緣起空性】理論,就是一種在一霎那一霎那的微時間段,既是【存在】也是【非存在】,【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此種【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就是薛定諤的貓在打開蓋子前是處於生死疊加狀態,也就是物理的量子世界的狀態。我們的心識,佛學裡表達的就是一種【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
佛學的心法心所法,也是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百種心法心所法】,來描述心識的【存在】與【非存在】相續不斷的狀態。但是佛學裡又有【一切法是本空,非實有,無自性】,告訴大眾,如果你試圖把心識的【存在】與【非存在】相續不斷的狀態確定下來,進行分別,就落入了【我執】【法執】,就沒有【如實知見】,就落入了非佛法、非法性、非佛性了。
也就是說,你一打開蓋子,你就殺死了【薛定諤的貓】,【薛定諤的貓】要麼活著要麼死了,不再是【生死疊加狀態】。現今量子通訊十分熱門,量子通訊就是保持【量子的疊加狀態】【量子的薛定諤的貓特性】而進行通訊的。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亦盡非盡、非盡非非盡,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義非義、非義非非義,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
【佛性者不可思議,乃是諸佛如來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三十三天】【無量劫】就是表達修行的【階梯和通路的】,【修行是一個無限層次的展開與升級】,所以【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就是表明【【修行是一個無限層次的展開與升級】】。
【念覺】只是【心識】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念不是我的一部分,而是客人】這個客人,只是【心識】新的層次對原來【心識】處在的層次的一個定義,視同為【客體】,而此【客體】還是一個【施設假名】,你看到的不是一個【有實體性的客體】。
【菩薩】就是一種修行的目標,就是如實知一切法的的實相。【菩薩】思想最早出自佛陀本生故事,後演化為一種修行人追求達到佛祖【佛】的境界的一種準備階段。佛祖在世時期,佛也認為自己是阿羅漢。佛祖滅度以後,佛教徒為了提高佛祖的地位,不再使用阿羅漢一詞,而分解出【佛】與【菩薩】兩種等級,【菩薩】的含義在初期大乘佛學是與【阿羅漢】一致的,所以初期大乘經典才會同時平等的出現【阿羅漢】【菩薩】,而不是大乘佛教中後期對於【阿羅漢】的貶低、抬高【菩薩】。
【法】本【無我】【無住】【無相】【無願】,人類既要以種種【假名法相】限制【法】,人類就不會明了【法】是【無名】而【無所擁有】【無所執著】,【法】既是存在於人類的生活之中,但是【法】又是遠離人類的生活而存有。
【法】【道】是整個宇宙的【法】【道】。人類只是一種宇宙的文明形態而已。現代人類5萬年以前才開始存在於地球。現代人類也必將自己毀滅自己。所以人類存於宇宙,必然而且必須接受宇宙的【法】【道】。這就是大般若經【一切法無所有,無所得,法即於五蘊,法又離於五蘊】。人類的種種概念,只是為了模擬宇宙的【法】【道】,表達宇宙的【法】【道】。
真實是什麼?在數學框架中,真實可能永遠得不到一個完整的最終描述,科學探索者正如受了傷的菲羅克忒忒斯。自然世界中,不依賴於主觀觀測的客觀真實是否存在?在當前的物理學和數學範式中探索心理過程與意識,能否完整地詮釋真實?迄今尚未發現的未來的物理或數學是否有這個能力?
凡夫又問,【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修行人就直接回答,
【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證得正果,還是要從【五蘊】入手,明了【法無所得·,五蘊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你的【心識世界】就坍塌為確定的【現實世界】,就是【業力】!
因為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最底層的邏輯都來自於【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有時是不受你自己理性控制的,比如你喜愛某個比你老很多的異性,比如你喜愛某種遊戲,比如你的一見鍾情,比如你天生就喜愛權力場的搏殺,比如你天生就是一個溫柔有愛心的人!上述你的行為,不排除,你在後天受的教育。但你想過沒有,其他人為何就沒有上述行為?
根子還是在於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用佛學的思想概念表達,就是【業力】!
我的理解,佛祖的緣起法與空性法的本意,就是人類只有閉嘴無語,才可體知那個【不可住也不能住,不可想也不能想,不可發願力也不能發願力】的奧秘。
「本質的存在」不等於「存在的本質」。「本質的存在」指的是【那個不可言說、超越人類思想的奧秘】,是屬於宗教的,是【前理論世界】的。
「存在的本質」,就是人類思想對於當下的法相的言說,比如【有神或無神】【空性】【佛性 真心 妙有】【虛無主義】等等。而後就是重重的具象,比如各類主義,各種宗教模式。在現代「存在的本質」重重的具象,就成了商業成功,政治成功,個人的成功,以至於種種幻術、法術、騙術。
「存在的本質」是人類的假象,假名。佛祖佛學就是直接擊破「存在的本質」的種種假象,而引導有情證悟「本質的存在」。
所以中道必然是「本質的存在」指的是【那個不可言說、超越人類思想的奧秘】,是屬於宗教的,是【前理論世界】的,是一個奧秘。
本沒有我,自然就沒時間。時間,來自我的分別意識。在意識的量子世界,沒有時間。再加入了外部觀察者,自我意思就分別了世界,看到了世界的不同之處,看到了世界的變化,就有了時間概念。時間概念再內化於人的存在狀態,內化於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代代流轉,就有了先驗的時間空間之分別。
人類最底層的結構,也是為了信息的接受,存儲,處理,轉換,發出信息的一個最底層的結構。這結構的整體又是一個信息的集合體,這個信息集合體也可以作為整體,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相連通。這可以用人的瀕臨死亡的體驗,人的修鍊過程的天人合一予以解釋。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信息的一部分,也作為一個集合整體,與人類的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集合相連通。
覺得一個大富豪,老年出家了,就意義重大。
如果王菲今天出家了,那就意義不一般。
比如李嘉誠今天出家了,那意義更加重大。因為一個成功的人士出家,意味著家庭義務社會義務與個人修行最好的平衡。
所以我希望馬雲,立刻出家!在事業最頂峰出家,那才是真的放下!
緬甸、泰國就有成功的政客、富豪出家的傳統,所以在緬甸泰國佛教徒是民眾從內心尊重他們!
漢地佛教梁武帝出家,至今天還被絕大多數中國人視為昏君!
只有在武打武俠小說中,皇帝出家才會視為英雄!
順治出家,今天有幾個人認為是英雄的行為,勇敢的行為!中國人都說順治皇帝是弱夫!這就漢傳佛教的歷史觀!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領悟到了,沒實證沒啥用。
聖人回復如下:
【原文】
有一學者病目,戚戚甚憂,先生曰:「爾乃貴目賤心。」 蕭惠好仙、釋。 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篤志二氏,自謂既有所得,謂儒者為不足學。其後居夷三載,見得聖人之學若是其簡易廣大,始自嘆悔錯用了三十年氣力①。大抵二氏之學,其妙與聖人只有毫釐之間。汝今所學,乃其土苴,輒自信自好若此,真鴟鴞竊腐鼠②耳。」
惠請問二氏之妙。
先生曰:「向汝說聖人之學簡易廣大,汝卻不問我悟的,只問我悔的。」 惠慚謝。請問聖人之學。 先生曰:「汝今只是了人事問,待汝辨個真要求為聖人的心,來與汝說。」
惠再三請。
先生曰:「已與汝一句道盡,汝尚自不會!」 【注釋】 ①「始自嘆悔」句:據《王陽明年譜》,正德九年五月,王陽明曾告戒王嘉秀、蕭惠曰:「吾幼時求聖學不得,亦嘗篤志二氏。其後居夷三載,始見聖人端緒,悔錯用功三十年。」②鴟鴞竊腐鼠:語出《莊子?秋水》。鴟鴞,貓頭鷹一類的鳥。
【譯文】
有一個學者眼睛有病,很是擔憂,先生說:「你這是看重眼睛而輕視本心。」 蕭惠喜好佛道兩家的主張。 先生提醒他說:「我也從小堅定志向在佛、道上,自以為有所收穫,認為儒家學說不值得學習。後來我在貴州龍場待了三年,領略了聖人的學說是如此的微言大義,於是開始感慨後悔自己枉花了三十年的功夫。一般說來,佛道兩家的學說,其精華處與聖人的學說差別非常小。你現在所學的,只不過是佛道兩家的糟粕,就自我感覺良好到這種地步,真像貓頭鷹捉住了一隻腐鼠一樣。」
蕭惠向先生請教佛道兩家的精華部分。
先生說:「剛剛給你說過聖人的學說微言大義,你卻不問我所領悟的,只問我所悔悟的。」 蕭惠慚愧地向先生表示歉意,請他告訴自己聖人的學說。 先生說:「你今天只是為了敷衍我才問的,等你明辨是非真有要作聖人的心時,我再告訴你。」
摘自《傳習錄》蕭惠又再三請求先生。
先生說:「已經用一句話告訴過你了,你還是不明白!」
佛經認為此世界及自身等有為法虛妄不實,但是不需要逃離。儒家沒有這種看法,環境差不多時要自強不息、改造世界、天下大同,邦無道也要獨善其身。
我對於儒學和佛學的看法是這樣的,儒學和佛學都有深刻的人生哲理,關於世界的看法、關於人生的看法,這是看問題的角度和解釋的不同,不可說孰優孰劣。但是在面對現實社會的這個方面,儒家是積極入世的,而佛家是出世的。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西遊降魔篇》?這部電影人們的褒貶不一,但是我認為影片最後,玄奘(當然真的玄奘有沒有說過這句話不得而知)和他師父的對話,引進來對於探討這個問題會很有幫助。片中玄奘說過這麼一番話:「有過痛苦,才知道眾生真正的痛苦。有過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有過牽掛,了無牽掛。」我們知道儒家向來都是談愛的,儒家最根本的精神就是仁愛精神,這裡面包含了對於自己的愛、對於親人的愛、對於天下人的愛、對於物的愛。這樣一種仁愛精神之下,人必然有痛苦(如喪親之痛)、有執著(對愛的執著)、有牽掛(對愛人的牽掛)。佛學意義在於對這些東西超越,但是這個超越有個前提,就是你經歷過這些東西,有過痛苦、有過執著、有過牽掛。好比「看破紅塵」這個說法,前提是你對於塵世有一定的積累,這也就是入世的問題。所以,一個真正能放下一切的人,一個能真正成佛的人,他必然經歷過最刻骨銘心的痛苦、執著、牽掛,他一定曾經是一個最會愛人的人。引黃玉順先生語:"人天然是儒家,因為人天生就是會愛的。"那麼在這個基礎上,能真正明白佛理的人,必然是經歷過大愛的,這樣的人曾經就是一個儒者。試著探討這個問題:
1.首先,是兩者都領悟通達了。可是怎麼算通達?
可能分兩種,我這樣理解對不對:1.1理論通達1.2實證通達先說理論 。
理論則來自得道者之言,也就是經典,話語是有盡的。不能完全闡明道 。只是理論研究是達不到通達的地步的,他們不是一門手藝。先排除1.1,這種討論無從談起。留下1.2,繼續討論。這裡就又牽出了一個隱蔽問題:
佛家的真如、圓覺、大空本體 ; 儒教的天、上帝、太一、無極、太極、天理、心等諸多本體之稱謂,它們所指的都不是一條詞語或情感價值,而是真實的本體,世界本原 ,人的本根。好,記住以上前提。通達是指得道。
那麼如果是真理,它們必然是一個。不僅是佛教、儒教 ,還有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指向真理則必然歸一,本體不可能有兩個。這不是可以商討的哲學,而是過自身宗教的方法由個體達到對本根的認識(個體對本體的外在參悟以及與個體與本體的合一或返歸,這裡涉及外向超越和內向超越的不同方向)之後,再能決定如何生活以及對待其它宗教。那麼介紹兩個不同站在自身宗教上的對待其它宗教的方式,實際上這裡存在東西方以印度為分界的差異:
1.2.1我所入之宗教是唯一真宗教,唯有我教有真理。對待其它宗教則必然是拒斥的,不承認的。這是亞拉伯罕系一神宗教的特點。
並且可能需要注意到,這類宗教的特點是外向超越的思路,本體是絕對的他者,根據本宗教的理論方法,個體不可能到達本體。是以得到神啟為重的。1.2.2認為真理只有一個,而眾宗教所參究所悟入或試圖體認的的真理(本體)都是同一個。認為人們都在爬同一座山峰,走了不同路線,到達了不同高度。在路上看到了不同風景。所以對待其它宗教就不再是拒斥。而是站在得道者的角度「對機說法」。
這類宗教機理,是內向超越。認為個體來自本體,個體可以到達本體。不以神啟為重,而以體會、實證為重。此類以佛教最為典型。佛是站在得道的角度來述說真理的。它便會根據不同的根基,說不一樣的法 ,這是佛教內部對於自身流派以及外道的看法。佛教排斥外道是從外道未得道的角度來排斥,說他們沒看全,而不是說他們都是錯的。(這就與2.1不同了)至於儒教,內聖外王。似乎是屬於這一類的,但要複雜一些,不如佛教典型,外王的部分是以尊聖人之言建構政治教化體系為重,不過多討論本體,側重信仰; 內聖部分是通過自身修行以及踐行人倫道德使命得道(其實這內聖外王這兩個是不能二分的,修齊治平,內聖兩個也不能分,頂多是學儒者各有側重)。根據後儒說法,尤其是程朱、陸王認為,儒教確實也可以由個體到達本體,前儒似乎並未明確,但意思隱含在經典中。另外,儒教的經史子集系統,子部是兼收諸子百家以及佛家道教的。這似乎表明了儒教的態度。佛家是不參與外王,是以慈悲心教導大家脫離輪迴,但並不是勸所有人出家,是度可度之人,有邊際。而儒家是在現世積極外擴的體系,從本體-個人-社會的外發散架構中使整體達到與大化相和順 ,無邊際。
2.根據以上,所謂對佛教儒教都達到了「通達」那麼就是得道了,成聖或成佛。
如果是殊途同歸,真理相同,則無所謂取向,只有對機說法。如果不相同,則也不會互相拒斥,頂多認為對方所說不究竟而已。對別人來說,仍然是可對機相授。但自己則沒必要陷落到低層次去。3.脫離討論,走遠了.雖然上面說了那麼多。未得道,終究是邏輯攀緣。
如果把「通達」改為「了解理論」的話。其實真的不妨看史實。史實就是儒釋道合流。儒家收佛道於子部,道教尊孔子和佛菩薩為神仙(全真),四大天王也來源於佛家,佛教廣收儒道聖人、神仙作護法伽藍。三教都以自身為圓教。但國人整體以儒教為主,佛道是輔翼。我也持相同看法。只是目前覺得佛教形而上學很精微透徹,在細緻程度上絕對超過陽明、朱子。其它方面則佛教多數不可取。尤其對於普通人。即使是信仰佛教也需要以儒家打底,否則容易走火入魔。梁先生佛教儒家同時信奉,或是此方面的典範。(其實我個人則認為即使拋開一些回答里涉及到的陽明先生的看法,儒教仍然有其他內容可以解決在梁漱溟先生那裡由佛教接管了的問題,先不敢輕易下結論的)如題主所問,大概可能也許是,想生崽就儒家,不想生崽就佛家吧,隨他高興了。
推薦閱讀:
※古鏡今鑒—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說明你不會做人!
※國學,一種積澱千年的身心升華法
※讀《老子》4
※從傳統文化看千年讖語:「破財」到底能不能「消災」
※中國「三聖」之:仁聖孔子。[每日真國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