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中國人,表面誠信道德,內心卻狡詐腹黑,以至中國大面積「缺乏信任」,「嘴上儒家,行動是法家」?

1.什麼是「表裡」?我國傳統中這種「表裡」差異,是世界各文化中極為罕見的。任何文化都有「思想家的理想主義與現實生活中的實用主義」的差異,有典籍中價值觀(有人稱之為「元典精神」)與社會現實間的差異。印度文化的典籍視人生為苦,基督教典籍視人生為罪,但為脫苦贖罪而捨棄塵世快樂、投身寺廟或隱修院的也只是少數。這就是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風斯下矣"。不是「表裡」,是「陰陽」。但是傳統中國的「儒表法里」卻不同,它的表裡間並不僅僅是思想家的原則與生活中的實用主義之差,「取法」與「僅得」之差,而根本就是兩種原則、兩種「取法」。法家並不是儒家理想原則在現實中「僅得乎中」或「風斯下矣」的結果,它本身就是一種價值體系,一種在形而上層面就與儒家截然不同的思維與行為方式。

為什麼部分中國人,表面誠信道德,內心卻狡詐腹黑,以至中國大面積「缺乏信任」,「嘴上儒家,行動是法家」

傳統的思想史研究主要關注典籍中的思想,尤其是這些典籍中思想的形而上層面。這種關注當然是有意義的。但是歷史進程中真正關鍵性的還是"社會思想"而不是"典籍思想"。並且這裡所謂的社會思想不僅是有別於精英的「民間思想」,也包括精英們通過「行為」而不是通過言論著述表達的、往往對社會實際影響更大的那些思想。這主要就是指落實在制度設計與政策思維層面上的思想

為什麼部分中國人,表面誠信道德,內心卻狡詐腹黑,以至中國大面積「缺乏信任」,「嘴上儒家,行動是法家」

多數國人不會像韓非那樣把「性惡論」理解到了連父子、夫妻之間都「不可信」,都要搞「法、術、勢」的程度,但只要「僅得乎中」,也會把人性理解得十分陰暗,並進而影響到其為人行事。這與對儒家倫理的"僅得乎中"是完全不同的。 傳統中國一直存在著法家制度文化與儒家典籍之間的明顯緊張。漢以後法家著作傳播面可能遠沒有享有「獨尊」地位的儒家著作那樣廣(但在上層權力精英中法、術、勢之書都是必讀的),然而「百代都行秦政制」,制度對人們行為方式的影響決不亞於典籍。雖然董仲舒以後儒學已多次被改造,但"表裡"矛盾並沒有消除。在這種矛盾下,人們說的是一套,做的卻是另一套,而且兩套的差異遠不是"取法"與"僅得"的問題。

為什麼部分中國人,表面誠信道德,內心卻狡詐腹黑,以至中國大面積「缺乏信任」,「嘴上儒家,行動是法家」

除了中國人,其他國家這樣的人也不見得少,這就是人性。所以需要法治來約束人性。我們看到道德水平比較好的國家無不是法治國家。


應該跟整個社會浮躁的風氣有關,大家雖然嘴上說的好聽,但是實際上卻是以金錢為導向的,很多人為了賺錢,良心已經黑了,真是可悲


不是說部分中國人應該是線上很多人。就是這樣的,表面誠心道德,內心卻這樣。這是一個像不好的行為。我們應該表面上,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


除了中國人,其他國家這樣的人也不見得少,這就是人性。所以需要法治來約束人性。我們看到道德水平比較好的國家無不是法治國家。


推薦閱讀:

中國人的特性:越沒本事,越愛面子
為什麼中國人越來越富有,卻遠遠不如美國人幸福?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讚美月亮?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去日本買馬桶蓋?
中國人日均睡眠6.5小時,中國人為什麼睡的這麼少?

TAG:社會 | 道德 | 社會學 | 心理學 | 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