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徐霞客是個什麼樣的人?

以什麼為生呢,到處寫遊記,古代應該沒有寫軟文的說法吧。


2015年,河南一名中學女心理教師在辭職信上寫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之後花兩年時間去了大理、重慶等6座城市旅行。

而400年前,江蘇有位少年讀到《晉書·陶淵明》時,立下誓言:「大丈夫應當走遍天下,朝臨煙霞而暮棲蒼梧,怎能限於一地終老此生?」

從1608年開始,22歲的他徒步跋涉,歷經30餘年,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走過江蘇、福建、湖南、北京等21個省、市、自治區。

他走過荒涼的窮鄉僻壤,到過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冒著生命危險,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並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留下60餘萬字遊記資料經由後人整理成書。

他,就是徐霞客,而那本書就是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

說起徐霞客的遊歷史,那就不得不提曾轟動一時的唐伯虎、徐經「買題風波」了。

1498年,富家子弟徐經,也就是徐霞客的高祖,懷抱著仕途夢想赴京趕考。他遇見了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兩人相見恨晚,一起在京城放浪形骸。

正所謂年輕氣盛,兩人恃才傲物,又口無遮攔。有人問唐伯虎:「今年的科舉會考什麼?」唐伯虎便將自己覺得會考的內容悉數道盡,徐經則在一旁附和表示認同。

這不說不打緊,一說還真給他說中了,那年的科舉考題基本和唐說的差不多。結果,一條「唐伯虎和徐經買通考官,提前拿到考題」的小道消息傳開了。

一時間,朝廷炸開了鍋,官場派系也借這個事件鬧得雞犬不寧。弘治皇帝怒了,為了平息風波,在不給兩人辯解機會的情況下,直接削除了唐、徐的仕籍,並命其終生不得再參加科舉。

原本對仕途信心滿滿的徐經,差點因為這件事吐血身亡,此後對科舉也不再抱有期待,更多的是失望。

回家後,直接跟兒子們說:「我不再強迫你們參加科考,你們愛考不考。」這也成了徐家的家訓,一直傳了下來。

到了曾孫徐有勉這一代,更是把家訓弘揚得有恃無恐。不參加科舉考試也就罷了,整天就喜歡遊山玩水,朋友勸他買官,他不要;讓他結識官僚,他不肯。

1587年,徐有勉喜得一子,取名徐弘祖。都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徐弘祖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也變成了一個在旁人看來「朽木不可雕」的人。

他沒有出人頭地的宏志,也沒想過要光宗耀祖,但天資聰穎,自幼好學,幾乎翻遍了家中的所有藏書,專挑歷史、地理和探討大自然等一類在當時看來毫無用處的閑書,涉獵古今史籍、輿國方誌、山海國經等。

族兄徐仲昭曾說他「性酷好奇書,客中未見書,即囊無遺錢,亦解衣市之,自背負而歸。今充棟盈箱,幾比四庫」。徐霞客對「奇書」的痴迷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有錢必買書,沒錢就變賣衣物換錢買書。

在私塾課堂上偷看《水經注》,別的學生都想考秀才、中狀元,他卻說志向是「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這可把先生氣得不輕。

朋友都勸徐有勉要好好管管兒子,但作為父親的他全力支持弘祖隨著自己的性子去做喜歡的事,說:「不屑於功名之教,不拘於聖人之言。」

徐霞客整天遇山就爬,遇水就下,不管在當時,還是放在如今,都會被無數家長視為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他曾因為探險受困山中而三天未歸,急壞了家僕,卻樂壞了父親徐有勉,說:「你這小子,實在太像老子了。你眉宇間有煙霞之氣,你不是立志周遊天下嗎?去吧,我不要你做廟堂的腐臣。」

名儒陳眉公也說:「我看啊,他是煙霞之客,就叫他霞客吧。」從此,徐弘祖便以「霞客」為號,更以「徐霞客」一名為後人所熟知,流芳百世。

1984年 胡定元 《徐霞客探幽圖》

如果說父親熏陶了徐霞客遠方探險的志向,那麼母親為他的出行下定了最後的決心。

19歲那年,父親徐有勉病故,他在家裡守了三年孝。守孝期滿後,想外出遊行的心蠢蠢欲動,可是「父母在,不遠遊」,徐霞客不忍心丟下老母親一人在家。

知子莫若母,母親一下子就看穿他的心思,說:「男兒志在四方,你當往天地間一展胸懷,怎麼能因為我而無所作為呢?」

在母親的支持下,徐霞客最終決心出遊,去擁抱天與地,發現世界的另一面。臨行前,母親為他戴上了親手縫製的遠遊冠,他和母親約定:春草初萌時出遊,秋葉染霜時歸來。

這一年,徐霞客22歲。

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貝爺和徐霞客誰的生存技能更強?」底下的回答各異,但有一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知乎網友@柳如嫿說:「一時來看,貝爺勝,一世來看,霞客贏。」我沒有對兩人做過研究,但是徐霞客的出遊的確不是簡簡單單的遊玩,而是徹徹底底的探險。他飽覽了各種人間勝跡,也遭遇了大小不同的險境。

「欲窮雁盪之勝,非飛仙不能。」

徐霞客幼時拜讀的地理、遊記等書對他產生深遠影響,來到雁盪山的初衷也是為了尋找古書中記載的雁盪山巔的雁湖。

雁盪山以奇特險峻、瑰麗多姿的山嶽風景而著名,就連當地嚮導都望山生畏,向徐霞客指了方向後就止步不前了。

雁盪山

徐霞客孤身一人翻越一座又一座險峻的高峰,往上都是陡峭的山勢,而腳下全是千丈深淵。發現無路可走的時候,他就將布帶系在岩石上,懸空而下。

結果布帶不幸被岩石勒斷,險些掉入深淵,還好他反應機敏,及時抓住了突出的岩石,撿回了一條小命。最後,他證實了雁盪山頂並無大湖。

諸如此類的危險在徐霞客的遊行中不計其數。

登頂嵩山萬歲峰後,他做了一個決定,就是從嵩山西壁攀援而下。他抓著野藤沿著山壁滑落,速度越來越快,到了谷底後發現自己的雙手已經血肉模糊了,身上的衣服也都擦破了。

可是就在此時,徐霞客看到了霞光穿縫而入,光下的樹木、石壁、瀑布呈現出一片玄幻絢麗的迷人景色,他立刻歡呼雀躍,「好一個人間仙境」,完全忘記了剛才的驚險和手上的疼痛。而這個地方,就是如今嵩山的奇景西溝。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徐霞客先後遊歷過兩次黃山,分別在1616年和1618年。他最早發現並記錄了光明頂、鰲魚背等處是黃山最高處的古夷平地,考證出黃山是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

登頂天都峰,徐霞客感覺「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等爬上蓮花峰頂,果真發現「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上」,所以他得出結論:蓮花峰是黃山最高峰。

這個發現至今讓測繪專家連連稱奇,因為通過現代化技術測定後,果然發現蓮花峰比天都峰高了54米,但是通過目測就能知道兩者的海拔差距非一般人能做到,畢竟兩座山峰之間隔了1100米。

蘇軾在《定風波》里寫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我覺得這就是徐霞客的寫照。

他全程徒步遊行,風餐露宿,涉過三千道水、問過十萬迴路,足跡遍及三山五嶽、長江大河,你聽過的,他去了,你沒聽過,他也去了。

而且不管旅途有多艱難,徐霞客都會燃起篝火,在搖曳不定的昏暗火光中寫下旅途的所有見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曾間斷。

出遊在外,他鮮有回家的時候,一般都是婚喪、生子等事宜讓他不得不回。但他每次回家,一定會給母親帶來遠方的奇花異草、鮮果良品,並將壯遊歷險記如實相告。母親不禁讚歎:「你有這樣的經歷,不愧為男子漢大丈夫。」

1625年,母親去世,徐霞客在家守了三年孝後,又開始了萬里遐征。此後,他的人生沒了來處,只剩遠方。

1636年,50來歲的徐霞客開啟了人生的最後一次出遊,這回有一個法號「靜聞」的僧人與他同行。

靜聞是一個虔誠的修道之人,在南京迎福寺禪誦近二十年,用自己的鮮血寫了一本《華嚴經》,想將血經奉於大理雞足山迦葉菩薩道場。

聽聞徐霞客去過雞足山,遂想與其為伴,一同前往心之所向。徐霞客受其感動,便答應了。可這趟本應愉快的旅程最後變成了一段生死之旅。

兩人行至湖南湘江,一夥強盜衝進他們的船里燒殺搶掠。靜聞為了保住血經,被強盜捅了兩刀,受了重傷,徐霞客跳入江中,才躲過一劫,但錢財盡失。

眾人都勸徐霞客返鄉,他卻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葬我的屍骨?」可見他西行之意極為堅定,誓死不回頭。

身體削弱不堪的靜聞抵達廣西南寧不久後,就與世長辭了,留下遺言「若死,可以骨往」,希望自己可以長埋雞足山。

「分袂未幾,遂成永訣」,徐霞客悲痛不已,還作了《哭靜聞禪侶》六首,「西望有山生死共,東瞻無侶去來難」,帶著他的遺骨和血經按照既定路線繼續上路。

他翻越廣西的大山,經過貴州,進入雲南,爬岷山,過瀾滄江。眼前是茫茫萬水千山,心裡是千思萬緒,歷經一年,終於抵達雞足山。

迦葉道場里,徐霞客奉上了靜聞的經書,並親手埋葬了摯友的遺骨,含淚訣別,「別君已許攜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鵑。」

當時已患足疾的徐霞客離開雞足山後,並沒有回家,拖著病體,他穿越流沙之地,見到了夢寐的金沙江,並否定了《尚書·禹貢》中關於「岷山導江」的說法,第一次提出金沙江是長江正源。

1640年,他病況愈甚,被人送回了老家江陰,次年在家中病逝,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徐霞客遊歷30餘年,留下了60餘萬字的資料經季會明等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一書,得到了廣泛流傳。

《徐霞客遊記》開闢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徐霞客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歐洲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廣泛考察和描述的是愛士培爾,時間是1774年;而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是羅曼,時間是1858年,他們都晚於徐霞客。

對熱帶岩溶的考察,西方直到1845年才有德國旅行家容格·胡恩對爪窪「千山」地形的描述,比徐霞客晚200多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的《論地層》(1763)論述了石鐘乳,比徐霞客晚130多年。

當代人的說走就走,可能帶回來的只是朋友圈的曬照和短暫的愉悅;可徐霞客的說走就走,走了30多年,帶回了無比珍貴的地理文獻資料。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的遊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有人稱讚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遊記》被學術界列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20部著作之一,是中國旅遊走向全球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徐霞客更與13世紀西方大旅行家馬可·波羅分別被推尊為「東、西方游聖」。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5月19日「中國旅遊日」的來源,其實因為這一天是《徐霞客遊記》的開篇之日,足以見這部作品的重要意義。

毛澤東曾盛讚徐霞客及其遊記,「這不僅是科學作品,也是文學作品」,他還表示,「我很想學徐霞客。」

而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指出:「《徐霞客遊記》讀來並不像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查家所寫的考察記錄。」

徐霞客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用一生的時間去完成「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志向。他有嚴謹的科學探索精神,也有堅持到底的毅力,能獲得偉大成就的人必定有異於常人的能力與決心。

臨終時,他說:「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都是接受皇帝的命令前往四方。我只是一介布衣,拿著竹杖,穿著草鞋,憑一己之力遊歷天下。雖死,無憾。」

徐霞客的大半生都在路上,即便前路莫測,他都勇敢去闖。途中遇見的人和事,成就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也為後人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徐霞客遊記》。

說來真的很羨慕徐霞客說走就走的決心和行動力,也敬佩他遵從自己的內心,無懼艱難險阻,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夢想,找到了活著的真正意義。

更多好文好書,歡迎關注

十點讀書-知乎

微信 微博

深夜十點,陪你讀書。倡導美好的生活方式。


本來複制粘貼了很多的,但是有幾段總是不成功,就全刪了,你自己去百度吧 隨意搜一下「徐霞客」三個字好吧?或者等你看完了整篇《徐霞客遊記》知道了它的思路和內容了再來提問好嘛?懂得了它的地理文學歷史各個方面領先國外的各種勘測再說好嘛。

你去百度或者看這本書。這是本文的核心勸告,放在中間。應該夠醒目了吧

男神那一路的艱苦卓絕,沒有非同一般的情懷和品行,誰能堅持下去,畢竟沒有人逼他去完成這樣一件萬難的事情,他也不需要向誰表明他的志趣而去做這件事。甚至這在當時完全是不可理解,離經叛道的想法。所以他是徐霞客啊 。

用「軟文」二字形容我覺得這是比侮辱還侮辱還侮辱還侮辱的話了。「軟文」這麼好寫的話你去寫吧 ,如果我有時光機,我送你回明代去寫這類軟文,給你充足銀票去寫。風餐露宿是家常,環境不適得病是便飯。男神最後沒有走完更遠的路,便是常年的艱辛埋下了病根。

如果生在明代家裡如此富庶還是男性,不禁懷疑你連家門都懶得邁出一步,衣來張手飯來張口,妻妾成群。哪還會用三十年時間受盡苦難折磨去寫這樣一篇也許根本沒有人看的「軟文」。

唉,不然你以為所有古人都能是「千古奇人」?


徐家是有錢人家,不論古代現代 旅行都是要成本的,不過我覺得徐霞客最該被人記住的不只是那些遊記,他不落世俗的精神才是最可貴的。明朝的出路可想而知應該只有考取功名一種了,徐家當年的恥辱竟然不求後人翻身,而是去遍名山大川,這種追求自由 不求名 不求才的理想放在現在依然可貴


也許吧,為自己的喜好而活是一種奢侈,尤其是在父母的意志和自己相左的時候。徐弘祖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父親和母親給了他自由,允許他走一條不一樣的人生道路——問奇名山大川而非考取功名。不要說是在400年前,就是今天,又有多少父母能開明如徐弘祖的母親王孺人呢?

徐霞客1587年生於江陰書香世家,幼年受父親徐有勉喜歡遊覽山水景觀的影響,愛上讀歷史、地理和探險、遊記類的書籍,從小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15歲時,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其父見他無意功名,並未勉強,鼓勵他博覽群書。19歲,父亡,經三年為父守喪後,22歲的徐霞客初婚。此時,在母親王孺人的勉勵下,徐霞客開始了他的遠遊生涯。徐霞客常年外出期間,徐母在家支撐門戶,將一切都處理得井井有條,「代夫以父其子,代婦以子其孫,代子以克其家」(李維楨語)。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徐在外旅行的後顧之憂,正如陳繼儒所說:「弘祖之奇,孺人成之。」

以《徐霞客日記》當中所記出遊的時間線來看,徐霞客公元1607年開始出遊,1613年,26歲游浙江天台山、雁盪山;1618年,31歲游安徽白岳山(齊雲山)、江西廬山、重遊安徽黃山;1623年,36歲,遊河南嵩山、湖北武當山;1630年,43歲游福建;1936年,年近50歲之際,開始最後一次歷時三年多的西遊之行,路線浙江-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最後一次旅行結束後,腳幾乎無法行走,被人抬回家中。後不久去世,卒年56歲。從1613年至1639年,前後34年,其在家的時間只有14年,真可謂是一生不羈愛旅行。

我對徐霞客的經歷產生好奇不是因為他被稱為偉大的地理學家、探險家,而是被知乎上豆子寫的一篇答《你認為古人做的最浪漫的事》的文章所吸引: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

徐霞客告訴我們,因為我想去。僅此而已。他從家裡出發的時候,一個南京的和尚找到了他,說想跟著他一起去雲南看看。因為雲南有個雞足山,他要去看雞足山迦葉寺的菩薩。徐霞客答應了。可走到湖南,在湘江上就出事了。因為他們碰到了攔路搶劫的。

……

他背著靜聞的骨灰,一路連賣綢、蹭飯,甚至要飯,跑到了雲南。到了麗江的時候,自己也不行了。在病患的極度痛苦中,他花了三個月寫好了《雞足山志》。麗江的木太守得知徐霞客病重,備好了竹轎和糧食,派人一路把他從麗江抬回了江陰。這時候,已經是崇禎十四年,也就是1641年。徐霞客回到江陰,呼吸都很困難。

……

他聽說朋友黃石齋被皇帝下了詔獄,讓長子徐屺去打聽朋友的消息。徐屺三個月以後才回來,還帶來了不好的消息。徐霞客據床浩嘆,不食而卒。

……

徐霞客死後一年,也就是1642年,他的外甥兼家庭教師季夢良根據他的委託,和朋友一起整理了徐霞客寫的六十萬字的遊記,裝訂成冊。

……

徐霞客死後的第四年,清軍就對這裡進行了不留活口的大屠殺。江陰的徐氏並沒有倖免,徐霞客的兒子徐屺、侄子徐亮工等一門二十餘人全部被屠,《徐霞客遊記》原稿被焚毀,季夢良的整理版也不見蹤跡。

……

書是怎麼傳下來的?如果你也對此產生了好奇,並且開始感慨我們能夠看到這本書是多麼不容易,你肯定會理解為什麼我看了這篇文字,迫不及待地想好好讀讀徐的日記。

而這一讀,就是七天。七天里,我跟著他的文字上了路。

這一路上,既有「及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觀石樑卧虹,飛瀑噴雪,幾不欲卧」、「峰縈水映,木秀石奇,意甚樂之」、「四面岩壁環聳,遇朝陽霽色,鮮映層發,令人狂叫欲舞」的喜悅;也屢次有「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謀復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飛陟。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命懸一線的時刻;亦有「眉公遠望客至,先趨避;詢知余,復出,挽手入林,飲至深夜」的相知之誼;還有「余因兩病人僵卧兩處,憂心忡忡,進退未知所適從」的擔心;也不乏「謀止宿其處而村人無納者。村楊姓,俱閉門避客。徘徊抵暮,坐舂舍置放舂米石碓的小棚間擬度其夜」的困難處境……

日復一日,他一直行走在路上,從天寒地凍走到春暖花開;從烈日炎炎走到秋風蕭瑟。

除了饑寒交迫,風餐露宿的描述,我沒有在徐霞客的筆下看到動搖。只一次,我看到了他為了親人,字裡行間透出了急迫想要回家的心情。那是在武當山遊覽的時候,他急著帶榔梅回去為母親祝壽。之後,這類對家人、妻兒感情流露的文字我就幾乎沒看到,但願只是不落文字吧,不然就真的太孤寂了。

徐霞客和靜聞和尚自然是值得尊敬的,矢志不渝,為自己立下的志向。徐歷盡千辛萬險探幽訪奇,寫下了這些奇絕的文字,豈有不讚歎的道理!但在徐的文字里,慢慢的讓我產生了深刻同情的卻是徐霞客最後一次西遊之行的長隨僕人顧行,他的忍耐和堅持讓我幾欲落淚。關於他的身世,我們無從得知。三年間,他擔著行李、帶著卧具,跟著徐霞客登山、涉水、露宿、探險,連病中都勉強著起來幹活。若說,徐霞客最後將靜聞和尚的骨灰帶到了雞足山,那麼一路上,我猜想應該也是顧行背著的。作為一個僕人,不過是為了賺些養家的錢,挑擔子、做飯、洗衣、跑腿、找挑夫、投書、拓碑……也就罷了,卻擔著隨時喪命的風險。一路上,別的挑夫不知跑了多少,他卻這樣一路走了下來。

涉水時,溪水急,徐霞客需要人背著過河——「一溪從東陽來,勢甚急,大若曹娥。四顧無筏,負奴背而涉」;懸崖峭壁,無路可走時,僕人腳上纏著的布帶要解下來供攀爬——「躊躇崖上,不敢復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途中遇強盜,性命都堪憂,衣食都無——「比靜聞登舟未久,則群盜喊殺入舟,火炬刀劍交叢而下……靜聞、顧仆與艾、石主僕,或赤身,或擁被,俱逼聚一處」;身病且疲,連多一天休息也難——「是日暑甚,余因兩病人僵卧兩處,憂心忡忡,進退未知所適從……顧仆未起,余欲自往迎靜聞。顧仆強起行」……

這類文字太多,我真的不忍卒讀。跟著徐霞客三年後,到達了目的地雞足山,但是徐霞客並沒有馬上回程的打算。有一天顧行不告而別了,還帶走了徐所剩不多的盤纏。徐在日記中寫道「但離鄉三載,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棄余於萬里之外,何其忍也!」徐霞客真的不知道顧行為什麼離開嗎?趙卓平在《徐霞客的僕人為什麼離開》一文中說「當顧行經常身負重擔隻身穿行於強盜出沒、瘴氣瀰漫的黑夜荒山,大山和空氣可以觸摸到顧行的孤獨。是的,即使是文盲,也會孤獨……離家三年,葬了靜聞,顧行的使命已經完成了一半。……此時,顧行是否開始想家?他定然不是文化人,不會和主人一樣有心情住下來,陪主人修志。……後人詬病顧行,說他拋棄了主人,並把徐霞客的錢也拿走了。問題是,不拿錢怎麼回家?他不是徐霞客。徐霞客有旅行的大目標,沿途有朋友,在雲南更有即將再訪的麗江府木增,木增有的是錢和義,還幫不了徐霞客嗎?所以,顧行在決定拿錢走之前,應該充分考慮到了徐霞客的處境。……而顧行,後來是否順利到家?是不是有什麼意外?沒有人知道。」

有時候,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我們往往都只能看到他光彩熠熠的側面。就像徐霞客,也許對他的朋友來說他是博學多才、有情有義的,但是作為他身邊最近的親人、僕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吧。如果他的為人能讓我感受到更多人情的溫暖,或許我會更崇敬他。許是我太苛刻了吧。


徐霞客,歷代史學家公認的「千古奇人」。

他是「驢友」的祖師爺,一介平民,卻窮其一生,用足跡丈量了大半個中國,終成千古「游聖」。

他不避風霜雨雪,不懼豺狼虎豹,三次遇盜,數次絕糧,幾次險些喪命......困難重重,卻從未阻擋他前進的腳步。連毛澤東也不禁感嘆:「我很想學徐霞客。」

他煌煌六十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被稱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千古奇書」 。

▲ 徐霞客遊記

這一切,都源於徐霞客幼年時就有的冒險精神: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天下九州,要跋涉八州;山有五嶽,要攀登四岳。

人人都曾立下誓願,有些人遇到艱難險阻放棄了,而只有寥寥數人矢志不渝,知險而不退。

人生總需要一點冒險精神,否則就寡淡無味。

▲ 徐霞客

明朝萬曆十四年(公元1587年), 徐弘祖出生於江蘇江陰詩書世家,更為人所知的,是他的別號:霞客。

徐弘祖自小天資聰穎,博覽家中萬卷藏書,過目而不忘,被人稱為「博雅君子」。

讀到《晉書·陶淵明》時,他笑著說:「還是山上的松風好聽呢,如果對著青天攀登白日,那有什麼遠的呢?」他立下誓言:大丈夫應當走遍天下,朝臨煙霞而暮棲蒼梧,怎能限於一地終老此生?

他卻對枯燥的八股文提不起興趣,說「無聊甚」。十五歲勉強參加童子試,名落孫山。

父親徐有勉生性蕭散傲視權貴,不願做官,更不願與達官貴人打交道。當時兩個聲名顯赫的高官多次慕名拜訪,徐有勉一聽說他們要來就躲進竹林小道,駕一葉扁舟入太湖,飄然遁去。

徐弘祖名落孫山,父親卻樂呵呵地說:「兒啊,你的眉宇之間有煙霞之氣,你不是立志周遊天下嗎?去吧,我不要你做廟堂的腐臣,不要你弘祖,你是......」

這時,名儒陳眉公說:「我看,他是煙霞之客,就叫他霞客吧。」從此,他便以「霞客」為號。

古時候讀書人大多走兩條安穩的路,要麼寒窗苦讀走經濟仕途之道,要麼詩酒田園終老一生。而徐霞客走了第三條險峻的路:去遠方探險,去發現世界的另一面,也去發現另一個自己

十九歲那年,父親徐有勉去世。守孝期滿,徐霞客很想出外遊行,卻不忍心丟下老母在家。

正猶豫不決,母親對他說:「男子漢大丈夫,理應志在四方,怎能因為我而羈留家中,像籬笆里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無所作為呢?」

徐霞客聽了非常激動,決心出遊。臨行前,母親將親手縫製的遠遊冠交給他,為他壯行。他與母親約定:春草初萌時出遊,秋葉染霜時歸來。

這一路,他飽覽了人間勝跡,也經歷了生平未曾遭遇的險境。

徐霞客來到幽微清秀的雁盪山,他想找尋古書里記載的雁盪山巔的雁湖。

▲ 雁盪山

當地嚮導望山生畏,一指:「越過前面三座山峰就是雁湖。」便逃之夭夭了。

徐霞客按照指向,披荊斬棘越過第一座高峰。爬到第二座高峰,山勢險峻,有如懸於半空之中。越往上爬,山勢越陡峭,僅能勉強站住腳跟,腳下是千丈深淵。

眼看無路可走,徐霞客便將布帶系在一塊岩石上,抓著布帶懸空而下。

突然,布帶被岩石勒斷,幸好徐霞客機敏,抓住一塊突出的岩石,否則掉下深淵,粉身碎骨。

▲ 1984年 胡定元 《徐霞客探幽圖》

回到住所,徐霞客的心依然怦怦直跳,不禁感嘆:「欲窮雁盪之勝,非飛仙不能。」

旅途再艱難,徐霞客也要燃起篝火或松脂,在搖曳的火光中寫下旅途的見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徐霞客每次歸來,都帶給母親遠方的琪花、瑤草、碧藕、雪桃,並講述旅途的所見所聞,講到驚險處,聽的人無不咋舌,母親卻笑著說:「你有這樣的經歷見聞,不愧為男子漢大丈夫。」

徐霞客40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的生命沒了來處,只剩遠方。

▲ 吳一峰《徐霞客詞意圖》

《尚書》,相傳由大禹所作,孔子編纂,自古被奉為不容質疑的經典。《尚書·禹貢》中記載長江發源於岷山,岷江為長江正源。徐霞客不以為然,決心親自考察長江源頭。

51歲時,徐霞客帶著一位名叫顧行的老僕,出發了。

行至茶陵,有一個麻葉洞,當地人視為禁地,無人敢入。有人說裡面有神龍,有人說裡面有妖怪,沒有高強的法術,萬萬不可入內。

▲ 麻葉洞(位於湖南茶陵平水鄉水源村境內,麻葉洞在雲陽山下,與秦人古洞相通是姊妹洞。)

徐霞客聽了心頭痒痒,誓要一探洞中究竟是鬼是神,出高價請了一個嚮導,正要進去時,嚮導聽說徐霞客是讀書人不是法師,嚇得轉身就跑。

徐霞客無奈,只得與顧行舉著火把進去了。村民們聽說有人要入「禁地」,紛紛跑來看熱鬧。

洞內狹窄,須匍匐爬行,皮膚被刮擦得生疼。山洞彎彎曲曲,有一處縫隙,爬上去,豁然開朗。頂上有石,如倒垂的蓮花,光瑩欲滴。四周的石頭微紅,如燦爛的桃花。進入其中,彷彿脫胎轉世換了一個世界。

出洞時,見村民們一臉緊張地拿著鐵鍬鎬頭守在洞外,以防妖怪出現。徐霞客忍俊不禁,告訴他們洞內詳情,村民們都對徐霞客的驚人之舉敬佩不已。

為什麼要涉險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才會處處發現驚喜,不至於空虛無聊充斥一生。

▲ 金沙江(《尚書·禹貢》記載長江發源於岷山,徐霞客糾正長江導流金沙江。)

有一個和尚,法號靜聞,要與徐霞客同行。

靜聞極為虔誠,曾用自己的鮮血寫就一本《華嚴經》。他十分崇敬迦葉菩薩,畢生之願,就是將血經奉於大理雞足山迦葉菩薩道場。

徐霞客感其虔誠,答應帶靜聞一同上路。行至湘江,夜半三更,岸邊突然傳來啼哭聲,眾人不願過問,靜聞於心不忍,登岸詢問啼哭之人。

誰知靜聞回船不久,一夥強盜衝進船里燒殺搶掠。顧行身中四刀,靜聞惦記著他寫的血經,強盜放火燒船他又顧著救火,被強盜捅了兩刀。徐霞客也險些喪命,錢財盡失。

眾人紛紛勸徐霞客返鄉,徐霞客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葬我的屍骨?「西行溯源之意已決,絕不回頭。

▲ 湘江(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湖南省最大河流。)

半年後,傷痛交加的靜聞在南寧去世,留下遺言「若死,可以骨往」,希望埋骨雞足山。

徐霞客失去同伴摯友,悲痛異常,作《哭靜聞禪侶》六首,「西望有山生死共,東瞻無侶去來難」,感人至深。

為完成好友遺願,不顧自身足疾嚴重,背著靜聞的血經和遺骨,與顧行繼續向西。

從廣西經貴州,進入雲南。攀岷山,過瀾滄江,一年後,徐霞客終於走到了雞足山。

▲ 瀾滄江(瀾滄江是湄公河上游在中國境內河段的名稱,藏語拉楚,意思為「獐子河」。)

此時他的足疾加重幾乎無法行走,因不願辜負靜聞所託,邁著沉痛的腳步,將血經供於悉檀寺,親手把靜聞的遺骨葬在雞足山,含淚說:「別君已許攜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鵑。」

我欽佩徐霞客較真的勁兒。因為較真,儘管數次出生入死,也要完成兒時立下的誓願;因為較真,年過半百依然出發考察長江源頭;因為較真,幾千里負骨,只為完成他人遺願。

▲ 雞足山(雄踞於雲貴高原滇西北賓川縣境內西北隅,東南亞著名佛教聖地,中國漢傳藏傳佛教交匯地和世界佛教禪宗發源地。)

拖著病體,穿越流沙之地,徐霞客終於見到了夢寐中的金沙江。望著滾滾而逝的金沙江水,他心中的疑團有了答案。

徐霞客在《溯江紀源》中明確地寫道:「故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否定了《尚書·禹貢》的說法,第一次提出金沙江是長江正源。這份底氣,來自徐霞客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自信。

然而,徐霞客「久涉瘴地,頭面四肢俱發疹塊」,顧行見他病情日益嚴重,返鄉艱難,竟捲款而逃。三年相依為命的老僕也離他而去,徐霞客傷心地寫道:「離鄉三載,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棄余於萬里之外,何其忍也?」

▲ 徐霞客 手作本

後來,與徐霞客有著深厚情誼的麗江土司木增派出八個大漢,歷時五個月,行程四千里,將徐霞客抬回江陰老家。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徐霞客在家中與世長辭。臨終時,他說:「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都是接受皇帝的命令前往四方。我只是一介布衣,拿著竹杖,穿著草鞋,憑一己之力遊歷天下。雖死,無憾。」

在徐霞客短短56年的生命里,大半生都在路上,無論前路如何,他都勇敢去闖、去冒險,而中途遇見的那些人、那些事,也成就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有了名垂千古的《徐霞客遊記》。

這一生,我們都走在路上。當下的每一步,都將是最好的選擇。快樂也好,悲傷也好,努力的腳印相連,才一步步成就了此時此刻的你我。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 徐霞客遊歷圖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瘋子,一個很多人都羨慕的瘋子


推薦閱讀:

背包客和窮游是一個意思么?
杭州兩日游有什麼可推薦的?路線、吃飯、住宿
到烏鎮選擇什麼樣的住宿(包括酒店和客棧)?
做好哪些準備你才出發去旅行?
去德國旅遊可以買什麼高格調物品回來?

TAG:自助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