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印等國興起男權運動
社會活動家稱,人們往往關注「社會精英」男多於女的現象,卻忽視了低端和危險係數高的崗位上同樣男多於女。
印度的男權運動遊行
男權運動之父沃倫·法雷爾
在女權運動喧囂了一個多世紀的如今,男權運動開始在美國、英國、印度等國家嶄露頭角。
男權運動在印度蓬勃發展
三十來歲的印度軟體工程師帕爾塔(Partha Sadhukhan)5年前加入了當地的男權運動組織。按照他的說法,當時他正準備離婚,而妻子非常難纏,他意識到「印度男人艱難的處境」,無奈之下向男權運動組織尋求幫助。現在,他在班加羅爾地區運營一個很受歡迎的男權運動博客,並且自稱為「人權活動家」。
10月初,包括帕爾塔在內的印度男權支持者們齊聚一堂,參加第八屆印度男權運動年度會議「全國男性大會」。他們正襟危坐,全神貫注地聆聽視頻里一名美國男子的講話。此人名叫保爾·伊拉姆(Paul Elam),是美國男權運動網站「男性之聲」(A Voice For Men)的創始人。透過Skype,保爾向他的印度觀眾表示祝賀:「你們的成就是革命性的,為了男性的福祉,你們已經緊密團結在一起。」
男權運動正在印度蓬勃發展。北美青年文化平台「VICE」指出,分散在印度各地的男權運動團體如今數量龐大,近年來不斷活躍在電視台的新聞辯論節目中,去TED(技術、娛樂、設計)大會演講,積極遊說法官,到馬拉松比賽賽場抗議。
「VICE」稱,這些男性針對的主要是印度《反嫁妝法》。根據該國傳統,女性出嫁時必須攜帶豐厚的嫁妝,在一些偏遠地區,重金嫁女更是十分普遍。久而久之,這項傳統開始引發嚴重的社會糾紛,女方若拒絕或是未滿足男方的嫁妝要求,婚後可能遭受家暴甚至被燒死。
1983年,為保護女性免遭侵害,《反嫁妝法》出台,賦予警察逮捕嫁妝罪嫌犯的權利。30年後,這條法律成為印度男權運動人士「鬥爭的目標」。他們宣稱《反嫁妝法》給了女性太多權利,「可直接逮捕」的規定讓不少男性蒙冤入獄。
在男權運動人士奔走數年後,2014年,印度最高法院選擇站在他們一邊,將「直接抓捕」條款刪除,以便「保護男性不受悍婦折磨」。
支持男權運動的女人
印度女性烏瑪·查拉(Uma Challa)是曾在美國讀書的生物學家,10多年弟弟因嫁妝案捲入糾紛後,烏瑪加入了當地男權運動團體。「最早,印度的男權運動只針對特定法律,但我與男性團體交流後才發現,他們面臨的問題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嚴重。」她說。
「直接抓捕」條款被刪除後,男權支持者開始觸碰更多他們認為「荼毒印度男性」的東西,比如基於性別的法律和女權主義媒體,以及輿論熱議的印度強姦案等。
「媒體熱議的性質惡劣的強姦案,比如女性被輪姦,這種事情不是經常發生啊,偶爾一次罷了……媒體大肆渲染印度的強姦案發生率,其實是在抹黑我們男性同胞,抹黑我們的國家。」帕爾塔告訴「VICE」。
在一名男性友人被控強姦後,已是兩個孩子母親的巴爾卡(Barkha Trehan)一怒之下決定成為男權支持者。「媒體大肆渲染強姦案,其實很多指控是假的,他們(媒體)真的調查過嗎?」
年輕的烏瑪是印度較早一批接受男權運動的人,近年來她開始輾轉美國,幫助印度男性發聲。她說,參加男權運動讓自己大有收穫,並表示「對女權主義者毫無同情心」。「女權運動就是在給人們的大腦灌輸垃圾,將女性嬰兒化,將男性妖魔化。」
2012年,南非哲學家大衛·貝納塔爾(David Benatar)所著的《第二種性別歧視》一書在英國引發熱議,書中提到,從政府、法庭到學校中,男人都受歧視,比如在許多國家,監護權的判定堅定地站在女性一邊,而爭取父親的監護權、探視權可以算是英國男權支持者最著名的活動領域。
貝納塔爾指出,英國學校中越來越多的男孩學習成績被女孩反超,他由此質疑現代教學方法、考試製度是否更有利於女孩,呼籲將歧視男性與歧視女性提到同等高度,以便真正實現性別平等。
法雷爾則強調,從經濟地位來看,處於最高端和最底層的都是男人——人們往往關注「精英分子」男多於女的現象,卻忽視了低端和危險係數高的崗位上同樣男多於女。美國25種最底層職業中,男性從業者佔了85%,而且其就業和健康問題常常被忽視。
2003年,法雷爾在參與競選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時,態度鮮明地宣布挑戰女權運動,指責「美國民主黨已成為女權主義者的囚徒」。不過,他不喜歡「男權」這種說法,認為「我們不需要性別運動,而是需要一場性別轉化運動。兩性關係的基石是真正的平等,而平等需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簡單地用禁令來支持一方、打擊另一方,只會讓兩性越來越有隔閡。」《彭博商業周刊》將法雷爾視作美國「男權運動之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