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冷戰思維——美國新版《核態勢評估》報告出爐,核戰略有哪些調整?
美國新版《核態勢評估》報告,在安全環境判斷、核戰略選擇、核力量發展等方面出現重大變化——
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1月25日宣布將世界「末日之鐘」撥快30秒,距離象徵世界末日的午夜僅剩2分鐘。這是「末日之鐘」設立以來第二次被撥至歷史最高風險水平。此前,只有在美國試爆第一顆氫彈後曾調至這個水平。
然而,隨著美國新版《核態勢評估》報告出爐,「末日之鐘」或將走得更快。與2010年初公布的上一版《核態勢評估》報告相比,新版報告在安全環境判斷、核戰略選擇、核力量發展等方面出現重大變化,通篇貫穿著「美國優先」理念和「以實力求和平」的思想。輿論擔心,美國核戰略調整「將引爆新一輪核軍備競賽」。
略顯荒謬的「危機感」
對安全環境的判斷明顯誇大其詞,為其擴大核武庫尋找借口
8年前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中,美國政府宣布裁減核武器庫、降低核武器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再發展新的核武器、停止核試驗。然而,8年之後,美國卻調門突變,聲稱美國應研發更多種類的核武器,豐富核打擊手段,提升美國的核威懾能力。這一轉變源於美國對安全環境誇大其詞的判斷以及理由並不充分的「危機感」。
報告稱,「美國為降低核武器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美國的主要潛在對手在各自的安全戰略中都沒有淡化核武器的作用,也沒有減少核武器的數量」。美國總統特朗普也指責「其他擁核國增加了核儲備,開發出威脅其他國家的新武器」。
「其他擁核國」中,俄羅斯與中國自然首當其衝。從《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俄稱為「修正主義國家」,到任內首個國情咨文把中俄稱為「對手」,特朗普政府似乎已然把「中俄威脅」當作了口頭禪。
報告認為,俄羅斯研發新的核彈頭和發射裝置,研發新型洲際彈道導彈、高超音速滑翔式飛行器及洲際水下自主核魚雷,「對美國戰略防禦體系構成威脅」。中國則「正在對其可觀的核力量進行擴充和現代化升級」,「打算獲得新的核能力,從而在西太平洋上挑戰美國的利益」。
報告對朝鮮和伊朗表示擔憂,稱朝鮮距離擁有可打擊美國的核彈道導彈可能只有數月時間,而伊朗不僅有發展核武器的強烈願望,還保留了必要時在一年內發展核武器所需的技術和能力。
報告還對核恐怖主義表示了擔心。報告認為,擁有核武器或製造核武器的國家越多,恐怖分子獲取核武器的潛在風險就越大。「考慮到恐怖主義血腥暴力的本性,可以肯定,一旦恐怖分子獲得核武器,必然會使用」。
另外,報告還指出,技術突破可能使美國核力量或指揮控制系統受到攻擊,包括傳統威脅、核生化威脅和太空網路威脅在內的混合威脅,進一步加大了這種可能性。
在觀察人士看來,美國的這種擔心雖然並非全無道理,但總體而言,其對安全環境的判斷明顯誇大其詞。這種「危機感」與其說是出於對威脅的前瞻,不如說是要為其擴大核武庫尋找借口。
耗資巨大的「小目標」
擁有最強大核武庫,仍要對其核力量進行現代化改造和擴充
誇大威脅之後,列項目向國會伸手要錢,這對美國國防部來說,已然成為不成文的「套路」。
此番出爐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也不例外。美國國防部曾提出,未來30年將花費1萬億美元對美國核武庫進行現代化升級和擴充。報告認為,平均下來,相關費用最多佔到年度國防預算的6.4%。顯然,在報告起草人眼中,這根本就是一個「小目標」——報告認為,相比20世紀80年代的10.6%和60年代初的17.1%,這樣的投入,既是美國負擔得起的,也是完全值得的。
彈道導彈核潛艇是美國「三位一體」核力量中生存能力最強的一根支柱,其最大優勢是隱蔽性。目前美國有14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裝備「三叉戟-2」潛射彈道導彈。美國計劃用至少12艘「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取代「俄亥俄」級,預計第一艘「哥倫比亞」級將在2031年投入使用。海軍將從2020年開始研發與「哥倫比亞」級核潛艇相匹配的新型潛射彈道導彈,以替換「三叉戟-2」導彈。
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是美國「三位一體」核力量中反應最快的一根支柱,能在30分鐘內打擊全球範圍內的任何目標。目前,美國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包括400枚「民兵-3」型導彈,分散部署在幾個州的地下發射井。美國已經提出「陸基戰略威懾」計劃,將於2029年替換「民兵-3」型導彈,並對450處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
重型轟炸機是美國「三位一體」核力量中最靈活的一根支柱,可攜帶多種不同當量的核武器,可前沿部署,可空中加油,打擊範圍幾乎覆蓋全球。目前,美國的戰略轟炸機包括46架可攜帶核彈頭的B-52H和20架B-2A。考慮到B-52H和B-2A老化以及對手防空能力的持續提升,美國啟動了研發下一代轟炸機的項目,即B-21「突襲者」遠程轟炸機,預計21世紀20年代中期服役。
與此同時,報告還提出一系列核彈頭延壽與更新計劃,包括2019財年完成W76-1型彈頭的延壽計劃,2019財年完成W78彈頭的更新計劃,2024財年完成W88彈頭的改進計劃,2031財年完成W80-4彈頭的延壽計劃。此外,報告還要求國家核安全局到2030年,每年至少生產80個鈈核;保持必要時恢復地下核試驗的能力,以「應對嚴峻的技術和地緣政治挑戰」。
戰術核力量是核力量建設的另一個重點。美國在冷戰期間擁有種類多樣、數量巨大的戰術核武器,然而冷戰後幾乎全部退役。當前的戰術核力量僅由攜帶核重力炸彈的F-15E雙用途戰鬥機組成。目前,美國正在使前沿部署的F-35A戰鬥機具備核打擊能力,以替換老舊的F-15E。
美國這種通過發展核武器以「降低」核風險的邏輯明顯站不住腳。試問,如果坐擁世界上最強大武裝力量的美國,仍然覺得自己不安全,那是否意味著其他國家更有理由發展核武器以保衛自己?這無疑是一個極易形成新一輪軍備競賽的惡性循環。
頓然消失的「防火牆」
發展低當量核武器,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
相比奧巴馬政府8年前發布的版本,特朗普政府的這份《核態勢評估》報告,在核武政策上主要有兩處調整:一是提議新建以低當量彈頭為主的核戰力,二是尋求放鬆核武器使用條件。
報告除了承諾將實施奧巴馬政府「維繫和替換」核武庫的幾乎所有計劃外,還呼籲採取「添加措施」,開發兩種可由潛艇發射的小型核彈頭,一種是新型低當量潛射彈道導彈,一種是新型潛射巡航導彈。報告認為,美國目前的低當量核彈頭只適用於空基發射系統,容易被俄羅斯的防空力量攔截,如果潛艇能配備上述彈頭,「未來將為美國總統提供更多核選擇」。
當年,奧巴馬政府曾讓那些部署於艦艇上的核巡航導彈退役,以避免以常規巡航導彈發動的攻擊被對方國家誤認為核打擊,或者有意曲解並以此為由進行核報復。而報告則提出要「復活核巡航導彈」,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倒退。
更為關鍵的是,核武器本來是只有在美國和盟國處於「生死存亡」的極端狀況下才會研究使用,但新版報告卻提出了美國在沒有遭到核打擊的情況下實施核報復的可能性。報告將「民眾、基礎設施、核設施等受到重大的戰略性非核打擊」列入極端狀況之中,指出美國將允許動用核武器,回應「針對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的大規模非核攻擊」。
問題在於,除了美國公開稱作對手的國家外,任何國家都可被算作其「夥伴」。而對於美方在何種情形下需動用核武器,報告並沒有給出明確界定,這無疑會降低使用核武器的門檻,可能促使低烈度衝突升級為核戰爭。
對此,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專家戈蘭倫表示,報告最令人憂慮的地方,是模糊了核軍事計劃和常規軍事計劃之間的界限,兩者之間的「防火牆」明顯被移除。
不難看出,美國新版《核態勢評估》報告無視國際社會核裁軍呼聲,固守冷戰思維與零和博弈等過時觀念,渲染地緣政治和大國競爭,強化核武器在安全政策中的作用,背離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一經落實,將會「毒化」當下國際社會,甚至引發新的對立和核競賽。
——————————
本文作者: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 趙小卓
推薦閱讀:
※帶好毛巾,不要恐慌,這裡有一篇「核末日生存指南」
※手提箱式核彈是否有存在的可能性?無論是否有存在可能性,請闡述自己的理由。
※在今天,戰術核武器的存在還有意義嗎?
※中國第一顆核彈真的是用算盤算的嗎?
※為什麼氫彈五常都搞出這麼久了,其它國家還製造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