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尚的服裝為何喜歡大黃大紅?

因涉及歷史,不敢妄下定論,整合相關歷史資料,整理如下:

袈裟為啥是紅色的,這要從發源地印度說起,袈裟,梵語Kasāka,巴利語Kasāya,可以譯成「不正、壞、濁、染、雜」等等,所以凡是不正的、染壞的,都可以稱為袈裟。袈裟本義是一種草,引申為由這種草取汁染色而成的「赤褐色」,再進一步才引申出「不正色」。佛陀規定弟子們應該穿壞色衣,不得穿正色或顯色衣,所以僧衣名為「袈裟」。其實,袈裟不但可以稱呼僧衣,也可以稱呼其他東西,如食物的五味之外的雜味或壞味,便可稱為「袈裟」。可見,袈裟一詞,不僅是佛教的僧衣所專用,也不一定即是衣。

佛教的僧衣,在使用顏色方面有兩項主要規定:一則不許用上色或純色,如純青、黃、赤、白、黑和黃藍、鬱金、落沙、青黛等顏色;二則在衣服上,尤其在新制的衣服上,必須點上一塊別的顏色,稱為「壞色」。

真正的壞色衣,佛陀教導弟子們用樹皮煮汁,或用污泥漬污;且在新衣之上,必定另加舊衣的「貼凈」,就是用舊衣的舊布,在新衣上加貼一塊,以示壞「式」。所以,後來中國佛教的比丘制衣,在新衣搭肩處,用一小塊同色同質的新布貼上,就是象徵貼凈與用作障污。

還有一種壞色的方法,叫做「點凈」,就是在新衣的任一已染的顏色之上,另外用其他顏色將純一染色的新衣,點上一塊色漬。戒律中規定,比丘的衣服,允許有青、黑、木蘭(近似熟桑椹色或咖啡色)的三種顏色,仍非舊色,必須以本色之外的兩種顏色點凈之後,方始算是壞色,如果是青色衣,須以黑與木蘭色點凈;如果是木蘭色衣,須以青與黑色點凈。

不同部派穿不同顏色的衣服,如《舍利弗問經》說,薩婆多部著皂色衣,摩訶僧祇僧著黃色衣,彌沙塞部著青色衣,曇無德部著赤衣,迦葉維部著木蘭衣。這是通過三衣的顏色不同,來表示自己的宗派。雖然五部的衣色不同,但原來的赤色袈裟,卻在五部中通用。

紫色與緋色都不是佛教戒律所允許的,但是朝廷仿照世俗的官制,賜紫袈裟給一些有名望的高僧,以表榮耀。《大宋僧史略》卷下記載,唐武則天時代,法朗等重譯《大雲經》,假託符命之言,認為武則天時彌勒下生為閻浮提主,為武則天登基製造輿論有功,武則天於是封法朗、薛懷等九人為縣公,並敕賜紫袈裟,這是僧人接受賜紫的開始。唐玄宗時,沙門崇憲以精通醫學治病有效而蒙賜緋。 明太祖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下詔規定各宗派僧人常服與法服的顏色,禪僧的常服是茶褐色,青色的絛子,玉色袈裟;講僧的常服是玉色,綠色的絛子,淺紅色的袈裟;教僧的常服食皂色,黑色的絛子,淺紅色的袈裟。現在出家人袈裟的顏色也有很多種,如褐、黃、灰等,地位稍微高的出家人如方丈穿烈火紅色,但是並沒有宗派的區別。

中國特色的「法服」——海青,這是現代二眾禮佛時和比較正規的場合所用外衣。它的款式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所以又稱為「大袍」。出家二眾在禮佛、誦經時穿大袍,將三衣中之一種披在大袍之外;其餘只可穿大袍,不批袈裟。海青是根據隋代以後天子所穿的黃袍稍加修改而成,江蘇吳中之地將廣袖的衣服成為海青,因為僧袍的袖廣,所以援引其名,成為「海青」。同時,「海青」更有一些引申的含義,稱僧袍為「海青」是取大海的浩瀚深廣,能容萬物;取大海波浪的飄逸洒脫,自在無礙;取大海色澤青出於藍,代代更勝,意在鼓勵策進,不同凡俗。

中國和尚的服裝為何喜歡大黃大紅

海清,這是中國僧人經常穿著的便服,並非日本獨有。電視中常有的橙色海清不是誰都可以穿的。



推薦閱讀:

春秋時期,為什麼孔子的學說沒被諸侯國們採納?
大量「金磚」在故宮被無故銷毀,泥土的身價為何比黃金還高?
這個繁榮的電影市場,可能是假的
但丁的神曲是不是在語言上,像我義大利同事說的堪稱巔峰?
和蛋蛋侃大山

TAG:服飾 | 服裝 | 文化 | 漢服 |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