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海上鋼琴師》最後一幕里男主與船共亡?
我始終相信,1900,給人、社會、生活,做出了最本質的回答。
一個最脫離社會的人,才做得到。
《海上鋼琴師》的結尾,馬克斯在弗吉尼亞號的船底找到1900。
1900對著馬克斯說出的那段「遺言」,就是整一部電影,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
未知的生活,沒有邊際,也沒有盡頭。
1900所感到恐懼的生活,是我們的常態。
他應當會是一個對生活比我們更有控制力的人。
只要下船,他會成為最出色的音樂家,名聲最響亮的鋼琴師。
他能夠擁有普羅大眾畢生追求的一切,名與利,他唾手可得。
任何他喜歡的女孩子,對他而言要追求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他本該比常人更無需恐懼的,但他卻就是這樣淪陷在對未知的恐懼中。
失控。
望不到盡頭的生活,他對此感到一種失控。
為什麼?
因為在船上,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中。
他從來沒有徹底進入過「社會」,也沒有真正觸摸過人世的模樣。
他的生活在船上,永遠都只是與鋼琴為伴,僅此而已。
他能夠在88個琴鍵上彈出任何自己想要的旋律。
就是88個琴鍵,不會再多,也不會再少。
他熟悉每一個琴鍵的音色音調,不用擔心按下去之後,發出陌生的音。
他甚至能夠在今天,預知他今後每一天的軌跡。
他沒有那麼多的選擇,也無需對未知恐慌。
但當他踏在下船的踏板上,看到面前展露出的城市,無盡的街道時。
他人生第一次,對未知感到一種恐懼。
一個將生活抓在手上的人,一個直至死亡都活在船上的人。
一個永遠與鋼琴為伴的人,他從來沒有想像過。
會出現某種未知、失控、被動。
他會被人潮推著走,會不可避免地被捲入生活的漩渦。
會不自知地成為社會的一員,接下來,他生活的每一步,都難以避免地會喪失主權。
他能夠預知到這一切,這對我們這些長期浸染在社會中的人而言,習以為常的這一切。
他對此無法接受。
1900也會愛上女孩子,也會希望追求俗世的幸福。
愛情、親情、友情,他也會迷戀。
但他,不能因此就失去對生活的控制。
恐懼會擊潰他對於俗世幸福所有的希冀。
他需要足夠的洒脫與自由,不會為生活中任何一種情況,
被動地,主動地。
自知的,不自知的,去改變自己的意志。
他決然接受不了這種喪失控制的生活。
那麼,究竟是1900膽怯,
還是我們,不自知地被慾念裹挾,
朝著未知的方向,訇然前行。
有時候我也不禁問我自己,究竟生活有否,
真的掌握在我的手中過?
我給不了自己一個肯定回答。
它到底有沒有那麼一瞬,是被我牢牢掌控,全然聽我的話的?
後來我醒悟,這個問題給不出答案。
因為從來啊,是我們聽生活的話,而不是,
生活聽我們的話。
我們總說「為了生活」,
這層意思,還不夠明白嗎?
所以最後,他和弗吉尼亞,一同死亡。
所以1900難得可貴,因為他將生活的全部,
包括他的生死,從始至終。
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與弗吉尼亞一同赴死,是1900的宿命。
在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一些東西是不可捨棄的;總會有一些人是不可忘懷的。對於我們而言,1900這個角色因為他高超的琴藝,因為他所堅持的追求為我們所銘記。相當於1900而言,那艘船也是他不可捨棄的,是他精神,靈感以及歸屬的寄託。
對於他的一生而言,從他有記憶以來,這艘船就是他的故鄉,他的定居地。是在這裡,他被母親遺棄,但是卻收穫了一個愛他的養父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的喜愛以及呵護。在這裡,他目睹了自己養父的死亡,目睹了那些非上層階級人物所受的壓迫以及堅強。同樣的,也是在這裡,是他第一次接觸他所喜愛並鍾愛了一生的鋼琴,是這架鋼琴讓他得以繼續生活在這個被他認為是自己家的地方。
有人會說,世界是繽紛多彩的,不親自去感受一番會是一種遺憾。或許我們會認為他這樣的堅持是一種愚蠢,但是正是這樣的堅持才吸引著我們。雖然陸地上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他,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沒有見識過大好河山,在這艘船上,他可以去各個地方,見識來自各個地方的不同的人,雖然沒有親眼目睹,但是,只是聽說,也會給他帶來無窮的樂趣。聽過,然後自己去想像,再把自己的想像通過鋼琴彈奏出來,這就是他的樂趣,也是他為之驕傲的事。與他而言,想像中陸地上的一切都是可能發生的,所以,他拒絕自己親自到陸地去,或許是因為,在他看來,一旦自己真的見過陸地上形形色色的事,他的思想就會有所局限,他在鋼琴上彈奏出來的曲子就不再是他所想要的了,因此,直到最後,他選擇與船共存亡。
這艘船是他靈感與靈魂的寄託。沒有了這艘船,他將無處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
可能有人天生就有一種歸屬感,而男主鋼琴師的歸屬就只有那艘船郵輪維珍尼亞號。
在《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中,男主1900從小就是一個孤兒,船員Danny Boodman在豪華游輪的頭等艙里發現了這個嬰兒,1900是被船員Danny Boodman收養,他非常喜歡這個孩子,並決定收留撫養他。因為是在新世紀20世紀剛開始的第一天發現了這個孩子,所有給他起名1900,以此來紀念這天。
船上的水手對這個孩子一直都很喜歡,從小呵護著他的成長,讓他學讀書識字,與其他船員不同,從出生開始,就從未讓1900下下過船,我覺得就是從這裡就開始鋪線索,男主不願意下船,從生到死,都不願意。在1900生活在船上的第八個年頭,收養男主的水手意外而亡,1900從音樂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他漸漸的顯露出非凡的音樂才能使得他的鋼琴技藝越來越精湛,成為了維珍尼亞號樂隊這艘船的首席鋼琴師,無師自通的他從此聲名大噪。以此偶然,他遇到的他的知己 Max ,知己一直希望男主可以下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陸地上各式各樣的人生,但是1900一直猶豫不決,覺得對於他而言,船上的生活才更加真實,陸地上的光怪陸離他有些恐懼、無感,在船上他依舊快樂幸福的彈著琴、唱著歌。直至有一天他遇到自己的女孩,迷人又可愛,他才又重新鼓起勇氣,認真思考是否要下船的事情。愛情的力量總是偉大的,當1900下好決心,穿戴好一切,在樓梯上和船員們揮手告別,他要走了,但是就在下最後幾階台階的時候,他開始猶豫,最後放棄,這裡第二次證明了。他的歸屬是在這艘船上,他始終跨不出那一步路。第三次就是結局的時候,知,己Max得知維珍尼亞號要被炸掉,他找不到1900,又相信1900不會離開這艘船,當他找到的時候,男主不願意下船,更願意與船共存亡,才有了最後的結局,1900始終和他的歸屬在一起,他始終心安,不恐懼。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遠離故鄉漂泊之後,老去也要回歸故里。
然而,1900,生於這艘船,他的故鄉和他鄉都是這艘船,他只能並且必須留在這裡。
既是宿命,也是他最好的結局。
一個從未踏入大陸的人,他不知道也並不嚮往大陸的美好。海上的飄蕩、風暴、以及一茬一茬流水般的船客就是他所經歷的人生。《碧海藍天》的主人公最終也沉寂大海,他們的人生孤獨且自由,同樣,大海給予他們的或許就是整個世界。
我們都會問: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我們經歷社交社會的多變複雜,但是對於1900來講,他比所有人都明白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他才是真正獲得生存真諦的純粹的人。
純粹的人,是無法適應陸地生活的,他從海里來,必將回歸大海去。
他無法克服自己的恐懼,其實也就是習慣了,他不敢去冒險,他喜歡把所有的事情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面,他無法想像自己來到陸地的生活,不敢跨越這一步。他只能與船共存亡。
其實這就是人性自身的恐懼,他無法試探,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不敢去嘗試,這樣就像我們生活中遇見難題一樣,很多人看見難題就像這避開,他從來沒有想像自己自己有本事征服的。他自己是多麼的優秀啊,鋼琴彈的這麼好,長得又帥氣,他還是相當於胎死腹中。
1900的死,終究是一種必然。他的世界只有那艘船,那架鋼琴,而其他的那些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生活,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他的自我封閉已經封閉了太久太久,就像一個人已經習慣了黑暗,如果有一天你把他帶到光明當中,他不能感受到光明的溫暖,而只能是痛楚的刺眼。
1900的故事對他自己來說很難說是悲劇或者喜劇,不過他的故事提醒了每一個現代人或多或少存在的自我封閉現象,如果有一天你要踏足自己位置的世界,願你充滿勇氣。
我感覺這就如同程蝶衣之於京劇,主角的藝術生命都在船上,這就是他的一切,他創作的源泉,其他的地方都是痛苦的,都是未知的,他害怕,他不想去嘗試,他更願意在船上經歷一切。無論是誰在引誘他下船。
當他將要下船的那一刻,總有一個力量在拴住他,那就是人生的樂趣,他的樂趣就如同標題一般,在海上,而不是陸地,與其下船上岸,還不如融入大海,成就最輝煌的樂曲。
因為他一直就沒有踏入過陸地,船就是他的世界,大海就是他的歸宿,當船要毀滅的時候,自己也會選擇隨著自己的世界一同離去。
其實他離開船一樣可以過得很好,但是他內心是懼怕從來沒有體會過的人生,他的生命里只有音樂,沒有功利。在船上他永遠是他,但是下了船,他自己都不敢確定以後會不會失去自我。他希望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男主1900之所以選擇與船共亡,一是因為他一直生活在海上,生活在船上,船承載了他全部的回憶,他不願意離開船。其二是對陸地的恐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對今後生活的迷茫,他不知道回到陸地上該如何生活,恐懼讓他選擇了逃避,選擇了死亡。
男主與船共存亡,說白了就是船不僅是他的家,他居住的地方,更是他心靈上的寄託,他的鋼琴在船上,他從出生就沒有走下船,他的一生都在船上度過,所以當他的心靈家園被毀時,當然要與之共存亡
推薦閱讀:
※《海上鋼琴師》中1900為什麼不願上岸?
※《海上鋼琴師》有哪些看點?
※《海上鋼琴師》1900人物介紹是什麼?
※《海上鋼琴師》電影有哪些經典橋段?
※《海上鋼琴師》的配樂有哪些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