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當深夜就會懼怕死亡?怎麼樣才能不怕死亡?

我之前也看過很多回答,感覺是很理論的一些東西。然而很多人想要的卻是一個真正能讓自己安心的理由甚至是借口,能在夜深人靜害怕死亡時想起來就覺得可以坦然面對了或者無所畏懼甚至欣然接受了,我想這才是我想要的


古希臘哲人伊壁鳩魯認為:哲學的要務是消解人間的苦難。而個人苦難的根源在於:對死亡的恐懼(以下也稱作「死亡焦慮」)。

伊壁鳩魯認為:對不可避免的死亡之恐懼影響人們享受生活,使我們生活中的快樂都蒙上了一道陰影。人類的任何活動都不能滿足我們永生的渴望。因此,一切人類的活動在本質上都是無益的。他寫道,有諷刺意味的是,許多人甚至發展出一種對生命的厭憎,達到了自殺的地步。還有的人,投身於狂熱的、毫無目的的活動,其唯一目的似乎是躲避這一人類處境中必然的痛苦。

伊壁鳩魯建議人們:與其四處尋找新奇的活動,不如保存且回味那些飽經風霜的快樂的記憶。他覺得,如果人們能夠從這類記憶中一次又一次地汲取能量的話,他們無需任何無止盡的尋歡作樂。

傳說中,伊壁鳩魯言行如一。臨死之前,儘管被腎結石的病痛折磨,他通過回憶先前與朋友、學生有過的愉快的談話而保持了鎮定自若。

伊壁鳩魯的思想已經預期了當代對人的無意識心理的看法:他強調說,對許多人來說,死亡焦慮是他們意識不到的。但是我們可以從他們偽裝之後的行事中看出來。比如,對宗教的極度虔誠,對財富積累的極度痴迷,對權力和榮譽的盲目追逐,這些行為都為人們提供了永生的某種贗品。

那麼,大哲人伊壁鳩魯對於人們的死亡焦慮開了什麼樣的藥方呢?

第一,靈魂必死論。伊壁鳩魯認為:靈魂隨肉身的消亡而消亡。(插一句,這和蘇格拉底的看法截然相反。)他對同時代的那些宗教領袖的鞭撻不遺餘力。他譴責那些宗教領袖為增加自身的影響力而人為增加追隨者的死亡焦慮。他們的做法是警告人們:人死之後那些生前沒有遵守特定規矩的人會被酌情懲罰。

假如伊壁鳩魯是對的,假如我們的靈魂與肉身都會消亡,那麼我們根本不必擔心死後會發生什麼。因為死後的我們不會有意識,不會哀嘆生命已逝,也不會害怕神明及他們會給我們的任何懲罰。

第二,終極虛無論。伊壁鳩魯教導說,死對於我們而言是空無一物。靈魂並非不朽,在肉身死亡之後就消散了。消散之後的靈魂不能感知事物;而感知不到的事物對於人來說就是虛無。

換句話說:當我存在的時候,死亡不在;當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已不在。因此,伊壁鳩魯反問道,「人們為何要害怕他們感知不到的死亡呢?」

伍迪·艾倫的俏皮話說,「我不害怕死亡;我只是不想見證死亡的到來。」伊壁鳩魯告訴我們:是的,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們已然不在,見證不了了;我們不會知道死亡的到來因為「死亡」和「我」永遠不會同時存在。因為我們已死,我們便不會知道自己已死。因此,有什麼值得害怕的呢?

第三,對稱論。伊壁鳩魯認為:我們死後的狀態和我們出生前的狀態是一樣的,是對稱的。

納博科夫在他的自傳《說吧,記憶》的開篇是這樣寫的,「搖籃晃動在深淵之上。常識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不過是兩段無始無終的黑暗之間的一道光明的裂縫。雖然這兩段黑暗像一模一樣的兩個雙胞胎,通常人們把出生前的那個深淵看作比他以每小時近4500次心跳走向的那個深淵要來得平靜。」這是對伊壁鳩魯對稱論的絕佳描述。

假如人死後的狀態與身前的狀態是一樣的的話,對身前的狀態毫不在意的我們有什麼理由如此懼怕死後的黑暗?


記得早年,筆者對一位朋友說:關於未來,無非兩種可能。

一者你會死,二者你不會死。

如果是前者,死都死了,一了百了,還擔心什麼呢?

如果是後者,你都不會死了,自古艱難唯一死,除死無大事,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死並不可怕。試問,你可以看著自己死嗎?如果可以,這還叫死嗎?不是另一種活嗎?真正的死亡是無法經歷的。可以經歷的都不是死亡,而是生活。

有人說,死後會墮入黑暗。你還能看到黑暗,那你就還沒死。活在黑暗中

有人說,死後什麼也沒有,你還能感到什麼也沒有,那你還是沒有死,活在什麼也沒有里。

如果連什麼都沒有也沒有,那麼我們在怕什麼呢?

對於死亡,黑暗,未來/空曠的恐懼,都來自對於未知的恐懼

按說這種恐懼是非理性的。

因為不知就不知好了,應該好奇才對,為什麼要害怕呢

也許是因為原始人類的環境太惡劣了

那些膽大的,莽撞的,不懂得如履薄冰,摸著石頭過河的早死了

沒來得及把基因傳下來

其實完全可以換個角度看,不知道才有趣。劇透了就沒意思了。

不要迷信權威,專家,標準答案,經典,乃至任何理論,

死亡有無數的可能性,未必一定斷滅

死後可能什麼也沒有,連什麼都沒有也沒有,就叫斷滅。也可能發現自己的本來面目。比如原來是缸中之腦,或者某高級生命玩的大型遊戲NPC。或者我們就是這種高級生命。之所以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為了玩得更投入,更有意思。當然也可能上天堂或輪迴。可能性太多了。

人的理性必然要簡化現實,(不然的話,是無法思考的)

  然而現實是真的可以簡化的嗎?

  比如1=1,看起來很對,是基本的

  但是我們能找到兩片相同的樹葉嗎?

  1個蘋果+1個蘋果真的等於兩個蘋果嗎?

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不要輕易否定自己心愿,夢想,理想,志願……

以至於失去生活的目標,(常問: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

人雖未死,心先死了,直如行屍走肉一般

除了對於未來(未知)的恐懼,怕死還夾雜著對於失去肉身這個外緣的恐懼

這是因為我們迷失自性,難免攀緣妄想

打個比方,當初上帝要造亞當,可能就是因為上帝害怕了

他以為自己的靈行在水上,而在鏡面里(水能反射=鏡)找不到自己,害怕了,

於是就拚命抓住鏡中像這個「外」緣,慢慢形成了身體和安置它的宇宙

明心見性(開悟)不是難事,請看下文。

  道即非道,非道即道。某即非某,非某即某。

  我(能覺)即非我(所覺),非我(所悟)即我(能悟)。

  自(生命/心)他(宇宙/物)不二。

  你什麼時候學會把立體的看成平面的,大約就離悟道不遠了。

  (眼前三維外物=圓滿平直的心鏡)

  覺塵不二,離覺無塵,離塵無覺

  好比鏡像不二,離鏡無像,離像無鏡

  鏡=能=我=自=性空=個體=生命=心

  像=所=非我=他=緣起=集體=時空宇宙=物

  緣起是空間上的因果,因果是時間上的緣起,因果與緣起是一回事

  時間和空間也是一回事,空間上的距離就意味著時間上的久遠或短暫

  (想一想什麼叫「光年」,我們看到的星星是過去的,看到的人不也一樣是過去的?

  只不過是剛過去而已)

  時間是從我們產生空間感時開始的,

  也就是從我們把平面看成立體時開始的

  要想開悟,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開悟的根本在於轉變對象化思維

  對面的是誰?就是我們自己

  好比照鏡子,看到的都是自己

  又與照鏡子不同,並沒有另一個自己在鏡前


我叫花生。

我很怕死。

我怕黑,怕閃電打雷,怕老鼠,

一個人睡覺我從不關燈,我經常累到眼睛睜不開才會睡覺,有時膽子小想睡覺卻一直做噩夢怕到不敢閉上眼睛,但身邊有人,或者抱著睡我會安心許多。

我害怕老鼠夢見有有一群老鼠趴在我身上,我萬念俱灰,但我對自己說,有種你就搞死我吧,然後夢醒了。

我有血腥恐懼症,總是幻想下樓梯會摔死我,坐車會被撞死或者殘廢,或者坐飛機暴斃或者眼睛失明了,我會極其認真的幻想完各種情況下的一生。

如果現在地震我要死了……好吧,我會去抱起我的孩子摟著他找個相對安全的地方鑽起來,然後想想我愛的人,祈禱一下…盡全力保持清晰的意識,也許我會穿越呢??( ̄??)?

我知道天災人禍,世事無常,我和媽媽在一起,像個老婆子一樣告訴她,別管你的女兒兒子媳婦孫女,照顧好自己,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定要照顧好身體,我還想帶媽媽去旅遊,去看海!我竟然忘了這麼重要的事情!該打!

我告訴過她,你是我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別人都沒關係,你好,你在,就是我的天。

我幻想過和媽媽在一起如果有車撞過來,我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推開媽媽。雖然我怕死……但那一刻媽媽就是重要!

我想念誰我會告訴他,不管是凌晨三點或者我在拉屎,我也要掏出手機,告訴他,我想你了。

我喜歡誰我會告訴他,我和你說話很舒服,你讓我覺得開心快樂,我想和你說話了。

我怕我下一秒就會死,所以

我想做什麼我盡量現在就去做,或者記下來一件一件去完成,我再也不會讓它們成為我嘴裡的以後。

我無比的開心快樂告訴你一切。

也沒有那一刻能讓我覺得,說風就是雨,這個俗話是多麼的美妙神奇。

我怕死,我也不想死。

正因為這個原因,所有普通的事情竟是被賦予了靈魂一般顯得異常可貴。


人人都將會身死業消,我們才有可能從無盡的慾望中找尋到一些真正的快樂,才懂得取捨,才能找到比無價生命更為重要的東西。朝聞道,夕死足矣,這是多麼開心的事情。

誰都會有怕死的時候,不妨嘲笑一下自己的軟弱,等天亮了,又是好漢一條啦,若真有死神這種東西,我若看到他不會急著哭泣而是先賣一下萌。

當你面對你無法抵抗的力量時,有很多理由都可以讓你悲傷難過害怕,但是幸運的是,人一般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快樂起來的。笑一個吧~死也要死的開心點,為什麼不能。


對死亡的恐怖來自人生的遺憾


人類往往對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懼,最典型的就是怕死!就像最開始的人怕火一樣!如果我們知道死之後是個什麼情況就不會害怕了吧!然而通常也不可能有個人死過一次再活過來告訴別人死之後是啥樣!信不信又是另一回事兒!

對死亡的心態,一般分為三種情況或者說是三種層次,第一種:畏死。普通人大多處於這種心境,因為他們只能看到短暫的眼前,執著於權色聲欲,懷著一顆妄心面對事物。題主也許就屬於其中的一個,在你的心中或者認為現實的,肉身可得的才是可靠的,死亡意味著所有你已經得到的甚至你的存在都消失了,這種不可逆的失去感也在引發著你的畏懼!不過你若是真的每當深夜就開始懼怕死亡,那隻能說你心虛,做了太多自己心裡感覺不對的事吧!畢竟事物都是由心而生!

第二種:厭活。懷著這樣心態的一種是普通人中的心理扭曲的人,一種是修行人中到某一步或者修偏了,會認為肉身苦海,俗世煩擾,不如歸去,亦或避開塵世。

第三種:無所謂死了也無所謂活著,在這種人心裡,死或者活著沒有什麼區別,如果他知道一天以後他就會死去,他也心如靜水。

吐槽一句,現在的教育讓越來越多的人以單純的二元論來看待事物,不是0就是1,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不是對的就是錯的,那有的東西就不對不錯,或者無所謂對錯;不好不壞,或者說是無所謂好壞;不是0也不是1,是無呢!

舉個別人說的例子,有個人說:我已經看透了生死,以後我能做到哪一步,該乾的不該乾的都已經明了了,活著也沒什麼意義了!

他朋友就接到:活著沒意義,你怎麼不去死!

他就說:不活就一定要去死嗎?我順其自然不行嗎?

看,秉持二元論的人的心中,不是生就是死,沒有其他選擇。


推薦閱讀:

最偉大的哲學電影——銀翼殺手(中)
我就佩服愛折騰的人
【原著選讀】米利都學派
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阿爾都塞談馬克思(二)

TAG:哲學 | 心理 | 死亡 | 科學 | 面對死亡 |